摘要:在教學過程中,科學教師要認真對待學生的出錯,而且要講究實效,探索更有效的糾錯方法。要達到良好的糾錯效果,要設法讓學生暴露錯誤、探尋學生的出錯原因以及對錯誤資源進行梳理。
關鍵詞:初中科學;錯誤;糾錯
一、 問題的提出
杜威說過“教育的藝術是一切人類藝術中最困難和最重要的藝術”,對學生犯錯誤的教育必須講究藝術性和科學性。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在出錯——改錯——提高——再出錯——再改正——再提高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巧妙而有效地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成為提高科學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但是,還存在以下問題:學生做了大量的題,有些錯誤是重復出現的。經常聽到同事抱怨:這些題目我們平時都做過,不僅改過,而且也已經面批講評過,可同學們在考試時還是做錯,真不知他們上課在聽什么。教師和學生為題所困,為錯而煩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
為此,筆者提出,科學教師要認真對待學生的出錯,而且要講究實效,探索更有效的糾錯方法,以提高科學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實現科學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二、 對本校學生的調查和分析
我們經過調查發現,在學習過程中,對錯題的認識以及利用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 不夠重視錯題,不能認識到做錯題是因為自己某個知識點認識不足而造成的,因而沒有轉化為自覺訂正、彌補不足的學習行為;
2. 在學生出現錯誤之后,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初中學生非常需要教師的提醒、監督和指導;
3. 教師的態度會影響到學生的糾錯效果。據了解,學生更愿意向同學詢問錯題是因為方便,更重要的因素是師生之間有很多的距離,生怕老師批評;
4. 錯誤沒有真正弄明白,影響了下一階段的學習,使錯誤累積,學習積極性受挫,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針對同學們存在的心理特征以及學習習慣,我們的教師在科學教學方式上的應運與變化,不斷激發同學們對學習的好奇心與探究力度,他們能培養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另外科學教學教育方法上的靈活性與多樣化,能不斷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與自主積極性,更能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興趣。
三、 實施策略
策略一:暴露出錯內容
讓學生“暴露”錯誤是糾錯的前提。批改學生的作業可以發現學生的錯誤,但是這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筆者認為要讓學生更全面地暴露錯誤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鼓勵表達
在學生出錯的時候,科學教師要讓學生把話說完,把解答過程寫完,而不是急于打斷和批評。這樣可以完全了解學生的想法,也鼓勵學生能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善于識別
科學教師要善于識別學生是否真正懂了,只有發現學生“懂”的背后還存在一些缺陷,暴露學生的錯誤才有利于教學的有效開展。
第三,預設錯題
學生由于處在同一個年齡階段,在理解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共性。我們教師應根據平時在科學教學經驗以及平時教學過程中記錄并整理的反饋信息,同時從同學們的作業和回答問題中反映出的問題,有預見性地找出哪些地方同學們的理解不是很透徹、哪些地方是同學們學習中的難點、易出錯的地方。當然,在課堂中,我們的教師在易錯的環節上精心設計“陷阱”,讓同學們產生思想沖突,制造思維沖突,使學生在學習受挫,達到加深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理解。
策略二:探尋出錯原因
我們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但對于學生的學習錯誤在備課中應有預見性,然而有些錯誤不是能遇見的,他們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反映,蘊含”亮點”,并能讓同學們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探求同學們在思考過程中產生錯誤的內在因素,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并有利于他們的自主建構??茖W教師要研究學生,充分了解學生的出錯原因,才能實現有效糾錯。
1. 讓學生尋錯——發現思維障礙
教師把學生習題中的錯誤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尋找其中的出錯原因,教師從中獲得啟發,了解學生對錯誤的認知程度。這種來自學生身邊的教學資源對學生來說非常親切,學生樂于做這樣的事,糾正了別人的錯誤讓學生感覺很自豪,也會爭取自己不會被別人找到自己的錯誤?!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換個角度來認識錯誤,對學生來講是一件奇妙的事,當被同學找出錯誤之后,往往會發出“我當初怎么沒發現”這樣的感嘆。
2. 讓學生評錯——探討出錯過程
新課程下,教師作為一個“教學的參與者”,教學活動中,學生是特定的認識主體和信息交流主體。在評錯的實踐過程中,科學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到:找出錯誤之處、說出錯誤原因、提出改錯建議。
例如,在講燈泡的亮度取決于實際電功率的大小時,我們做了演示:將兩只分別標有“220V 15W”、“220V 100W”的燈泡串聯后并接入220伏的照明電路中,讓學生觀察兩只燈的亮度。在同學們的思維定勢中,一般認為是“220V 100W”的燈更亮,但實際觀察到的結果是“220V 15W”的燈亮,而“220V 100W”的燈泡幾乎看不到發光。這是為什么呢?同學們開始了議論。
通過學生一場據理力爭的辨析,學生知道了錯在哪里,出錯的原因是什么,并使學生解決了心中的疑惑,在學生評錯的過程中實現了巧妙的糾錯。
策略三:梳理錯誤資源
1. 進行出錯歸類
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學生出現的錯誤有很多類型。這是受信息的感知、辨認、貯存、處理、輸出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而導致的。對錯誤進行歸類分層,從而找到學生出錯的原因,這樣可以對學生“對癥下藥”,提高糾錯的效率。
2. 整合錯誤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許多容易混淆的知識對學生造成比較大的障礙,科學教師要做個有心人,指導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整理,可以減少錯誤的發生。
四、 教學反思
1. 科學對待學生的出錯
贊可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明確地說:“師生間的情感關系的直接影響教學和教育的效果?!?/p>
2. 指導學生及時訂正錯題
滯留在學生頭腦中的錯誤信息時間長、印象深,從學生上交作業到教師批改后發到學生手中,錯誤信息不易一下子消失,他們會影響同學們對新知識的接受和理解。
3. 糾錯體現個性化
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具有個性的群體,在家庭背景、生活閱歷、性格、知識水平、智力水平、特長等很多方面存在個體差異,在糾錯時,要求教師能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讓學生樂于接受,易于吸收。
參考文獻:
[1]教育的糾錯機制在哪里[J].科學時報,2008(5).
[2]沈龍明著.中小學課堂教學藝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馮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
作者簡介:王小衣,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坎山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