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新聞宣傳中心 李 風
13年過去了,中國國土資源報社出版的2004年第10期《國土新聞研究》這本封面有些灰舊的月刊,徐燮彪至今保存著,時常翻閱學習。
對徐燮彪來說,專注新聞寫作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1963年出生的他,1981年參軍入伍,1993年從部隊轉業到余姚市土地管理局,先后做文秘、宣傳工作;近幾年,他在余姚市國土資源局辦公室負責文件審核、對外宣傳等工作。近20年里,他采寫并發表新聞稿件1100多篇,累計33萬多字。
辛勤耕耘,必有收成。他連續18年被寧波日報社評為優秀(積極)通訊員,連續4年被中國國土資源報社評為優秀特約記者。連續3年被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和浙江日報社評為全省國土系統十佳優秀新聞報道通訊員。
“采寫新聞報道,是為國土人所做的一切而感動,也是為了讓社會了解、理解和支持國土資源工作、國土人的工作。” 徐燮彪說。
與徐燮彪聊新聞寫作,絕對能聊出“真經”。他總結了五句話:會場內“聽”新聞、聚會時“聊”新聞、路途中“看”新聞、材料里“找”新聞、工作中“選”新聞。
2017年9月15日的《中國國土資源報》二版刊發了一篇《局長“面試”記》通訊。猛一看標題,像是局長做了“面試”官在招聘人員,仔細往下看,才恍然大悟,報道說的是寧波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孫義為來余姚市調研國土資源工作。面試與調研,這兩件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徐燮彪巧妙地將其“捏”在一塊,寫出了領導干部調研工作的新意。
事情是這樣的:2017年9月6日,上任不久的寧波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孫義為來余姚市調研,聽了余姚市國土資源局主要負責人的情況匯報后,便開始提問。孫義為局長的提問是經過精心準備的,他提出的問題非常專業,20多個問題都是國土資源的熱點、焦點、難點和重點問題。余姚市國土資源局對此做了精心準備,主要負責人回答問題非常到位。
“這好比一臺戲,主角、配角都出彩。”2個多小時的會議一結束,徐燮彪馬上對會議內容進行整理。他說,如果單純寫會議報道,要想見報幾乎不可能,得找到一個恰當的角度,或者說切入點。問題這么多,關鍵是選擇。選擇平平常常的話題,肯定沒意思,寫了也沒用。于是,就選擇了兩個社會比較關注的建設用地保障和黨風廉政建設的問題。
目前,國土資源部門大量的會議報道,領導調研、考察、走訪的新聞,這些信息也許對部門很重要,但仔細一讀,想一想,絕大多數的會議、領導活動其實并無實質內容,對老百姓來說恐怕沒有多少價值。徐燮彪深諳此道,寫出了與他人不一樣的新聞,稿件很快被采用。
2016年9月28日,受17號臺風“鲇魚”強降雨影響,余姚市山體土壤含水飽和,發生地質災害的氣象風險較高。余姚市國土資源局地質環境科工作人員,嚴陣以待,堅守崗位,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徐燮彪詳細記錄了余姚局地質環境科副科長楊忠應對地質災害風險的一天,并寫了題為《一位地環人的24小時堅守》的故事,發表在2016年10月18日《中國國土資源報》二版。
徐燮彪的辦公室和地質環境科是樓上樓下,地質環境科經常有新聞,他在和他們閑聊中得知,越是臺風暴雨等天氣,他們越得提高警惕,處于戒備狀態。
每當說到楊忠的故事,徐燮彪頗為感動。“他和地環科的同志們,無論是雙休日還是節假日,越是惡劣天氣他們越是得到現場去處置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危險地帶的人往安全的地方跑,他們得往危險地方沖,沒日沒夜。所以,寫他們是因為感動。”徐燮彪說。
2016年9月底,臺風“鲇魚”造成省內山體滑坡出現人員傷亡的情況,省國土資源廳幾個小時內連續發布、提升風險等級,余姚市內也有村民轉移,正好是楊忠值班,趁這個機會,徐燮彪請他說說當時24小時里發生的情況。
通過采訪,徐燮彪報道了9月28日晚上7點到第二天晚上7點這24小時里楊科長的親身經歷,報道描述得清楚、具體、細致。報道中這樣寫道:“據不完全統計,楊忠用手機、座機通話90多次,共計通話時間170多分鐘,坐車排查行程80多公里,檢查4個鎮、15個地災隱患點,起草匯報材料、要求應急排險的公函、通知4份共5300多字,睡覺休息吃飯時間共計150分鐘。”
這篇報道平凡中見真情,刻畫了一位國土人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而辛勤付出的感人形象,讓人感受到了國土人愛崗敬業的精神。徐燮彪掌握了大量生動的情節和細節,才寫出了這樣的報道。
“近日記者到浙江省余姚市赤山采石場采訪。一進采石場,只見礦區山上是非常規則的斜坡,一層層的臺階和一片片的綠色賞心悅目,采石場的進出通道——水泥路面顯得非常干凈,道路兩旁的香樟、紅葉石楠爭奇斗艷。礦區內,滿載礦石的大貨車有序進出,除了汽車發動機的聲音聽不到其他響聲……”這是通訊《赤山披綠》的開頭內容,發表在2014年7月26日《中國國土資源報》。
這篇報道是徐燮彪偶然在路上發現的一則新聞。2014年6月底的一個雙休日,徐燮彪外出看部隊戰友,途經赤山,那里有個采石場。他發現這個采石場與其它在采礦山不一樣,礦山復綠得很漂亮,礦山開采的痕跡幾乎看不到了,礦區道路很干凈,還建造了碎石加工間。這幾個不一樣,當時讓他萌發了采訪的念頭。
回來后,徐燮彪向局礦管科長了解情況,科長告訴他那是赤山采石場,是創建的綠色礦山。經過聯系,徐燮彪到礦山進行了采訪。去礦山前,他做了認真準備,把提問的問題都寫在紙上,在采訪過程中,他根據了解到的情況再深入發問,比如,礦山收集了粉塵,收集后怎么辦,賣給水泥廠又能得多少錢?經過深入采訪,得知投入進去后,不僅改善了礦山生態環境,礦山還有經濟收入。
由于在余姚市國土資源局辦公室負責文件審核、對外宣傳等工作,從工作中“選”新聞、材料里“找”新聞,已成為徐燮彪的職業習慣,成了他尋找新聞線索的重要來源。
《17戶移民7年“心結”一朝解開》說的是余姚市朗霞街道天華村婁旭鋒等17戶灘坑水庫移民,從朗霞國土資源所的工作人員手中拿到了土地使用權證,在他們心中積壓了7年的“心結”終于順利解開。這條消息發表在2014年9月4日《余姚日報》。
但是,這條500字的消息從得知到寫成稿件,徐燮彪大約用了半年時間。當時,朗霞國土資源所所長在走訪中了解到這個情況,他想辦成事,協調村干部統一思想,再向街道領導反映,整個過程時間比較長。徐燮彪回憶說:“開始聽說這件事情,我就開始關注,還多次電話詢問,碰到這位所長便問事情的進展情況,一直到土地證書發放到群眾手上后,我對群眾進行了采訪,寫成新聞稿件,《余姚日報》很快就用了,余姚電視臺記者看到后補充了電視畫面,分別在余姚電視臺、寧波電視臺等媒體播出。”
徐燮彪認為,做新聞報道這件事,自己要喜歡,要有敏銳的眼光,出手還要快。他喜歡安靜,平日從不打牌、不打麻將,常把自己關在書房里,讀書看報寫稿件,生活很充實。
由于熱愛新聞事業,他被聘為《寧波日報》評報員、余姚廣播電視臺視聽評員,也曾是余姚市委宣傳部新聞閱評員。“干好閱評這份活,自己平時要做許多功課,天天要看報,查資料,遇到問題時找專業人士咨詢。當閱評員對新聞寫作有很大幫助,閱評新聞作品的同時,也提高了新聞寫作水平。” 徐燮彪說。
徐燮彪還說:“寫稿子像機器工作一樣,要連續轉動,越轉越溜,一旦停了下來,再轉起來就不順溜了。” 于是,近20年里,他就像一臺機器,不停地旋轉。
寫稿子收獲的不僅是數以千計的新聞作品,更有心靈的陶冶與慰籍。2016年10月,徐燮彪跟著余姚市人大領導到陸埠鎮洪山村督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到了現場了解到一件事:3月25日早上,洪山村村民章阿六上山挖毛筍,發現山體出現一條寬約1.5米的裂縫,長100多米,深約2米。章阿六馬上向村干部報告。因為章阿六的報告,使余姚市國土部門和陸埠鎮政府立即采取關閉企業、撤離人員等應急預防措施,并開展工程緊急排險,成功避讓了一起地災險情。徐燮彪覺得,章阿六的行為應給予獎勵,于是,他便向局相關科室提出獎勵這位村民的建議。單位采納了他的建議。10月17日,余姚市國土資源局、陸埠鎮政府分別給予章阿六2000元獎金,感謝他為成功避讓一起地災險情作出的貢獻。徐燮彪當即就此事寫了報道,發表在《余姚日報》。
前幾年,局里與四明山區一個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局里同志為貧困戶捐款,出脫貧點子,幫助推銷貧困戶種的農產品。后來這戶農戶建起了新房,裝上了電話,頭一個電話就打給局領導說,過上了好日子,脫貧了,表示感謝。徐燮彪也參加了扶貧活動,拍了新聞圖片,發表在當地媒體上。
在徐燮彪的新聞采寫生涯中,這是讓他頗為欣慰的兩件事。“什么故事是好故事?能打動人心的故事就是好故事,打動別人,也打動了自己。”徐燮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