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豹
鄉村是承載“鄉愁”的獨特載體,“鄉愁”是鄉村不可復制的寶貴財富。“鄉愁產業”是對“鄉愁”資源活化、轉化、物化、商業化、產品化、市場化的新型產業業態。隨著鄉村旅游浪潮的興起,“鄉愁”所蘊藏的巨大價值正在逐步顯現,必將成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強力引擎
“記得住鄉愁”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美麗鄉村建設的殷切期待和濃濃情結。2014年3月7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說:“一個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記得住鄉愁,比如:小時候愛吃的東西,比如:貴陽的牛肉粉”。可以說,“鄉愁”是農村最為寶貴的無形資產,如何把“鄉愁”轉化為“金山銀山”,則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考量。隨著鄉村旅游浪潮的興起,“鄉愁”所蘊藏的巨大價值正在逐步顯現,必將成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強力引擎。
鄉愁產業是把鄉愁作為一種獨特產業資源和一種新型生產要素,以呵護鄉愁、留住鄉愁和活化鄉愁為目的,對鄉愁進行產品化和產業化演化、升級與融合,從而催生出鄉村產業的一種新業態和新門類,它充滿了鄉村創造力、鄉土想象力、文化感染力和消費吸引力,具備同時滿足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獨特魅力。
鄉愁產業具有經濟高效性。把鄉愁植入鄉土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可以滿足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精神性”偏好,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精神效用最大化。鄉愁產業不僅能夠提高鄉土產品綜合效益,直接增加農民收入,而且能夠拓展農民就業空間,實現多環節增收。它通過為社會提供記憶化、特色化、個性化、藝術化的產品和服務,文化和情感的附加值明顯高于普通農產品和服務。鄉愁產品直接面對城市消費者,其產品已超出農產品作為生存物質的特性,而是具有了一種精神和文化需求的特性,更具有三產產品的特性,即滿足或豐富人們精神需求的特性,具有較高的附加值。
鄉愁產業具有文化欣賞性。鄉愁產業是以文化、創意為核心,運用知識和技術,產生出新的價值,是鄉愁記憶的物化表現。它是文化與技術相互交融、集成創新的產物,呈現出情感化、特色化、個性化、鄉土化的特點,鄉愁產品的價值并非局限于產品本身的價值,還在于它們所衍生的文化情感附加價值。通過活化鄉愁記憶,不斷創造出農業和農村的新文化、新業態、新產品和新符號,它是通過鄉土景觀、農業遺產、傳統生產系統等,將農產品及其生產過程賦予文化內涵和價值,給人以超越物質的精神享受。
鄉愁產業具有外部溢價性。鄉愁產業發展的價值并不是來源于稀缺,而是來源于擴散,擴散程度越大,其價值也越大,鄉愁產業具有正外部性。鄉愁產業的發展、壯大與擴散,一方面對鄉愁資源能夠進行有意無意的呵護、留住和活化,既能讓鄉村居民生產生活更為方便,又能讓游子在故鄉找到依戀感與歸屬感。另一方面,對鄉愁產品的消費人數的增加不僅不會帶來擁擠成本,反而會帶來共享收益,其消費具有收益遞增性。與此同時,鄉愁產業還會對原有鄉土產品和相關產業帶來無限產品溢價功能。
鄉愁產業具有多元融合性。鄉愁產業是傳統鄉村產業、鄉土產品與現代營銷理念、加工技術、信息技術,以及鄉村經濟、文化、生活習慣等相互交融的產物,鄉愁產業將“文”“人”“居”與“產”融合在一起,使鄉村記憶在新的時空條件下具有新的內涵、產生新的凝聚力。它是新思想、新技術、新內容的物化形式,是多領域、多知識、多文化和多種技術、多種思想交叉、滲透、輻射和融合的產物,具有較強的融合性、滲透性。
發展鄉愁產業,對于促進鄉愁資源活化、促進農民創業增收、促進美麗鄉村建設、促進農村文化建設、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助推鄉村產業振興,實現惠及全省人民的高水平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促進鄉愁資源活化轉化。鄉愁產業把沉睡的鄉愁資源進行活化,化鄉愁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縉云燒餅、開化氣糕、新昌炒年糕、東陽霉干菜等的實踐表明,把鄉愁融入鄉村特色產業而催生的鄉愁產業是活化鄉愁、實現鄉愁資源再生的重要手段。特別是鄉愁與文化、旅游等的高度融合,不僅能夠創造出更高的經濟價值,而且還能夠衍生出新的農業資源、文化資源和價值。
促進農民創業創新創富。默默無聞1300年,縱身一躍有幸成了全國首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的青田田魚產業發展實踐表明,鄉愁產業強調對鄉土傳統、鄉風人情、歷史文化等非物質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將其開發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與其他生產要素產生“化學反應”,推動鄉村特色精品生產、產業加工物流、休閑觀光康養、歷史文化教育及其他新興產業的大力發展,優化鄉愁要素再生配置,催生大量就業機會,吸引農民創業創新創富。
促進美麗鄉村共建共享。通過盤活閑置低值的農宅農房,打造“身心兩安、共享農屋”的磐安縣鄉愁產業發展實踐表明,鄉愁產業既是鄉村的文化形態,也是鄉村的特色資源,是吸引城里人向往的鄉村產業發展新模式。鄉愁產業不僅可以實現村莊環境美化,特別是通過鄉村景觀創意、文化創意呈現,全面提升村莊宜居、宜業、宜文、宜游水平和綠化、序化、潔化、文化、美化水平,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助推美麗鄉村共建、共贏、共享“三步曲”實現。
促進鄉村旅游內涵發展。鄉愁產業通過加強鄉村特色產業、產品和行業與文化、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可以實現“養胃”“養眼”“養腦”“養心”“養身”的多重目標。五谷葉脈畫、草編蔬菜書、水果盡興摘、滑魚徒手抓,鄉愁產業能培育特色鮮明的新型旅游產品,可開發主題特色鮮明、產品創意獨特、游客樂于參與的農耕文化和鄉村文化體驗產品。通過發展鄉愁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鄉村旅游,促進鄉村生態旅游、鄉村文化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的融合發展。
促進農村文化衍生傳承。鄉愁產業既有產品形態,也有活動形態,更有文化形態。發展鄉愁產業,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內涵,轉化農民群眾文化創造智慧,引導農民群眾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創造。通過搭建產業平臺和推廣載體,依托農事節慶和民間文化資源,組織開展農民群眾樂于參與的鄉愁文化活動,總結來自基層的文化創新經驗,在農村營造傳承、創造、展示、活化鄉村文化的良好氛圍。
把鄉愁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加以培育。鄉愁產業是鄉村特色產業和鄉村文化的深度結合,可以推動新的鄉村產業革命,既代表著鄉村文化創新的方向,也代表著鄉村產業發展的方向,將鄉愁產業作為鄉村戰略性新興產業加以培育,可以加快鄉村產業振興步伐,推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鄉村發展方式轉變。
建設鄉愁產業發展試驗示范縣。總結推廣縉云、開化等典型地區發展“鄉愁富民產業”和“歷史經典產業”的經驗做法。同時在省內選擇若干個基礎條件好、創意創新意識強、鄉愁文化深厚的縣(市),作為全省鄉愁產業發展的試驗示范縣,開展鄉愁產業成果展示、鄉愁產業人才培訓、鄉愁產業發展經驗交流等,做好典型示范和經驗推廣工作。
組建專業的鄉愁產業研究推廣機構。建議在有關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的基礎上,成立鄉愁產業研究院,專業開展鄉愁產業的有關理論研究,依托全省農業農村、文化旅游等部門,開展鄉愁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等實踐應用研究。同時適時成立鄉愁產業協會,通過定期舉辦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鄉愁產業會議、論壇,加強各產業之間的對話和交流,促進各產業技術的相互借鑒和融合。
設立省級鄉愁產業發展基金。創新制度供給,研究制訂“鄉愁產業”創新發展扶持政策,在鄉村振興專項資金中設立鄉愁產業發展基金,撬動更大范圍草根創業。適時召開全省“鄉愁產業”發展大會。總結推廣縉云、開化等成功經驗,在全省掀起“鄉愁產業”大發展、百姓大增收、鄉村大振興的生動局面。
組建浙江省鄉愁產業網絡。把浙江省鄉愁產業網作為全省鄉愁產業宣傳推廣的主平臺,一方面加強對全省鄉愁產業發展成果的推廣展示,應用現代信息采集技術進行評價和知識產權保護;另一方面通過網絡對各級干部開展鄉愁產業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其發展鄉愁產業的能力,在不同層面形成重視鄉愁產業、包容鄉愁創新、參與鄉愁轉化、扶持鄉愁產業發展的價值導向和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