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發改委體改處 濱江區政府
杭州將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從體制機制、環境營造、平臺建設、主體培育、能力提升、科技金融和服務保障等方面綜合發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向更高水平發展
杭州在“八八戰略”引領下,深入實施“一號工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將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從體制機制、環境營造、平臺建設、主體培育、能力提升、科技金融和服務保障等方面綜合發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向更高水平發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從2014年的1096.63億元提升到2017年的1605.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14年的39.09%提升到2017年的50.1%。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超過2800家。
優化政策體系。為了推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與發展,出臺了《杭州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杭政辦函〔2018〕64號)、《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眾創空間建設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杭政辦〔2018〕1號)、《杭州市科技型初創企業培育工程實施意見(2018-2020)》(杭科高〔2018〕4號)等一系列政策,進一步加大了對科技型企業的培育力度,并從專業化和國際化的角度,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體系。
加強組織領導。杭州市委、市政府把深入實施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市領導就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做出重要指示,并召開多次協調會推進相關工作。充分發揮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有效整合科技、稅務、統計等部門資源,形成“部門聯動、上下協同”的工作機制。
完善工作機制。明確并細化各區縣、部門工作分工和任務,建立全市高企工作推進月報制度、培訓輔導、督查等有關工作制度,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推動各項工作有序高效開展。通過創新考核形式,細化工作目標,力爭通過三年的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在2017年2844家的基礎上實現數量倍增,到2020年達到5688家,力爭6000家。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到2020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7年的50.1%提高到60%以上。研發能力顯著提升,全市重點布局的研發機構每年新增200家以上。
加大引院引所力度。西湖大學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北大信息技術高等研究院、奧克蘭大學中國創新研究院、浙江省肯恩創業創新研究院、以色列創新中心等落戶杭州,為杭州產學研用合作體系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加強知識產權工作。實施知識產權強市戰略,推進制度構架、制度支撐建設,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出臺《杭州市專利保險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開展專利保險試點。優化知識產權資助和獎勵政策,重點向發明專利、PCT專利等高質量、高水平的知識產權傾斜。啟動全市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全市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建設。
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始終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集聚全球創新人才。繼“人才新政27條”“若干意見22條”,出臺“人才國際化28條”,創新提出“全球聚才10條”“開放育才6條”等政策,加大領軍型創型創業人才團隊培育。創造居住、入學、醫療等環境,留好人才,走好“以人才帶技術、以技術帶項目、以項目融資金、實現產業化”的發展之路。
充分發揮各類平臺載體的創新和集聚優勢,大力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平臺載體建設。
發揮區位優勢,高水平建設G60科創走廊。G60科創走廊從城市戰略上升為長三角區域戰略,上海、杭州、合肥等九地市將共同打造“一廊一核多城”總體空間布局,開展深度合作,合力將G60科創走廊打造成為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引擎。
以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統領,支持杭州高新區(濱江)和臨江高新區的創新發展,推進城西科創大走廊、城東智造大走廊,支持杭州建設多極科技創新高地。
加快眾創空間專業化和國際化建設,建立行業細分領域垂直化創業生態鏈,提升眾創空間對接國際資源能力。引導眾創空間清晰定位,錯位發展、強化服務,突出創新,通過創新合作機制和運營模式,走專業化、國際化、特色化路徑。
推進孵化器能力再提升。創新孵化器服務模式,打造核心增值服務體系,引導孵化器逐步轉變“二房東”成“股東”的盈利模式,打造投融資服務體系。鼓勵民營資本等參與孵化器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市場敏銳性和前瞻性的新型孵化器,逐步完善孵化器自我“造血”能力,提升孵化器孵化能力。
杭州市牢牢把握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核心地位,以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打造銜接有序的科技企業發展梯隊為著力點,以培育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產業為落腳點,著力打造高質量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注重源頭培育,不斷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以產業聚焦、技術創新和市場認可為導向,深入實施“科技型初創企業培育工程”,綜合運用財稅政策、科技金融、創新科技服務等方式,破解企業創業初期“缺資金、缺人才、缺服務”的難題,通過創業無償資助、貸款貼息、投保貸周轉聯動機制等多種方式扶持科技型初創企業。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計培育科技型初創企業292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9238家。
注重創新發展,不斷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新增長極。注重基礎性創新,重點關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開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全面掌握杭州集成電路發展情況,形成杭州集成電路產業調研報告,為下一步推動杭州集成電路發展提供參考,謀劃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圍繞促進重點產業發展和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主動服務企業,加強重點項目調研,深入實施市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積極爭取國家、省級項目支持,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上的攻關,提升杭州在部分行業細分領域的技術引領作用。
注重高端引領,不斷厚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動力。以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著力點,建設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聚焦聚力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圍繞突破產業技術瓶頸、攻克核心關鍵技術、補強創新鏈短板、促進產業鏈垂直整合的建設目標,支持企業建立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省級企業研發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等高質量研發機構,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前沿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支持相關行業的基礎性研究,而推動高新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
創業投資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驅動器,全市已建立多層次融資生態鏈,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融資體系已逐步成熟。
建立政府為主導“創投引導基金+天使引導基金+硅谷引導基金”的基金體系,有效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截止到2017年底,已獲得市創投辦批復的共獲得市創投辦批復合作項目62個,基金總規模為93.11億元;共獲得批復合作項目53個,基金總規模為47.49億元。
雙創服務平臺成為項目和資本的有效粘合劑。創業項目與資本、眾創空間與創業投資機構的合作更加緊密。據統計,截止到2017年底,眾創空間已設立或整合的風投基金181個,資金總規模80億元,共計739個項目獲得56億元的投資。
扎實推進落實培育“行動計劃”。先后召開杭州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工作會議、全市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工作會議暨高企認定管理工作培訓會議,全面發動,明確責任,細化分工。同時,開展督察抓好落實工作,在督查過程中,督查組與各區縣分管領導,科技局、財政局、國稅局、地稅局等部門領導進行了交流,對高企培育和申報工作給予指導和建議。
做好相關政策宣傳工作。多渠道、全范圍開展宣傳工作,充分發揮《浙江日報》《杭州日報》等媒體的宣傳優勢,開展全市范圍政策解讀工作,借助區縣、街道、產業園等平臺組織多場政策宣講,做好高企培育的有關政策普及和解讀。
加大企業輔導培育力度。開展調研摸底工作,加大走訪,全面排摸,大力挖掘潛力企業作為高企重點培育對象。從市級高企庫進行全面摸排,篩選出潛力企業,并將其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目標開展重點服務。做好輔導培育工作,組織專家“點對點”走訪企業,做好精準服務。實行一對一、一對多、專人上門等方式為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和服務,排查企業短板,幫助企業在財務、研發活動、組織管理制度等方面加以規范和完善。開展高企申報專場輔導培訓和申報預審工作,關口前移,有效提高材料申報質量和通過率。2018年全市完成高新技術企業推薦申報181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