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逸 姚海濱 舒蛟靖
當前,浙江部分城市出現一些外表光鮮但無存款甚至負債、經濟負擔較重的“隱形貧困人口”,如新就業大學生、年輕白領等。“隱形貧困人口”問題也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一些影響:
一是大學生離職率過高。近年來,浙江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總體較好,但一年內離職率持續上升,2016屆畢業生已上升至46.33%,超過國家平均水平12個多百分點。智聯招聘發布的《2017年秋季白領跳槽指數調研報告》顯示,杭州一半以上白領想跳槽,主要原因是在物價不斷上漲、生活成本明顯升高的壓力下,無法定下心在一家企業長期工作。
二是人才流失風險加大。浙江人才工作取得較好成績,如杭州人才凈流入率全國第一。但隨著住房成本大幅度增加,新進人才的生存環境不容樂觀。如2017年杭州市應屆畢業生起薪為4275元,但每月剛需支出達3610元,再加上社交、探親等開支,許多人難以在杭州扎根立足。
三是心理失衡容易引發社會問題。“隱形貧困人口”目標期望值與生活現狀的鮮明對比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挫折感、焦慮感等心理問題較為嚴重,易產生抑郁傾向,對工作生活的不滿誘發暴力事件及犯罪情況的發生。此外,在高強度的生活壓力下,部分“隱形貧困人口”可能會轉向門檻低、利率高的各類中小微貸款,導致暴力催收、舉家還貸甚至極端惡性事件發生。
“隱形貧困人口”不少是綜合素質較高的新知識分子群體,是未來推動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必須高度關注此問題,加強對城市“隱形貧困人口”的幫扶。
一是開展“隱形貧困人口”的調查研究。對新就業大學生和各行業白領做摸底調查,了解“隱形貧困人口”的規模及面臨的突出問題。建立“隱形貧困人口”大數據監測平臺,結合政府數字化轉型,通過整合就業、住房、交通、醫療等領域的大數據信息,及時了解和掌握“隱形貧困人口”的實際需求和訴求。研究制定“助力青年人才健康成長計劃”,對浙江新就業大學生和各行業白領,研究在住房供給、消費引導、社保繳納、社會救助等方面應對舉措。
二是減輕“隱形貧困人口”的經濟壓力。加強對“隱形貧困人口”的住房供給。大幅度提高保障房人才房比例。借鑒深圳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做法,合理確定人才房、公租房、安居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完善公共住房體系;借鑒北京經驗,在集體建設用地上新建、產業園區配建,以及利用閑置的廠房、商場、寫字樓、酒店等房屋改建租賃型職工集體宿舍;鼓勵高校為畢業生提供增值服務,對畢業后暫時還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提供短期住宿等。鼓勵通過共享方式降低生活成本,如共享網絡、共享廚房等;鼓勵青年人共享一技之長,如通過開車、家政、烹飪等技能取得一定回報。加強對“隱形貧困人口”的金融支持,如借鑒英國政府為新就業人員建立學業貸款“償還自動匹配收入”的做法,探索建立新就業人員貸款平臺,實行以無息或低息貸款形式和“償還自動匹配收入”的還款機制。
三是防止“隱形貧困人口”顯性化。建立多元化的公益救助體系。構建以慈善、醫療、教育、住房等社會力量為主導的多主體公益救助體系,對于尋求創業資助、遭受意外傷害或患重病的青年,提供資金幫扶、服務幫扶、能力型幫扶、就業培訓、心理輔導等,既為青年營造創新發展的良好氛圍,也預防因病致貧及無錢醫治等問題的發生。構建與新就業形態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針對“零工經濟”“柔性經濟”“彈性經濟”等新型就業形態,設計新型勞動用工合同,規范零工從業者的最低工資、加班費、賠償金等勞動保障。引導部分青年到基層就業。結合鄉村振興和山海協作等戰略實施,引導部分人才前往農村基層和內陸地區創業就業。
四是加強對“隱形貧困人口”的人文關懷。各級黨團組織要主動加強對在職員工的關心。通過主題黨日、定期工會活動,了解職工的工作生活近況。特別是基層組織,要探尋新入職青年生活和工作中的“痛點”,盡力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建立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鼓勵用人單位制定并實施員工心理援助計劃,為員工提供有針對性的健康宣傳、心理評估、咨詢輔導等服務;依托浙江大眾心理援助中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各社區、志愿服務組織和心理援助熱線,開展社會心理疏導和援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