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迪
灣區經濟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是世界一流濱海城市的顯著標志。目前,浙江正在大力推進“大灣區”建設,目標打造“綠色智慧和諧美麗的世界級現代化大灣區”。臺州地處全省“大灣區”中心地段,是浙江最早啟動灣區經濟規劃和建設的地區。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支持臺州灣區經濟發展試驗區建設”,這對臺州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臺州要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謀劃,高水平推進臺州灣區高質量發展。
臺州灣區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臺州灣為核心,三門灣、樂清灣為兩翼,以港產城灣一體化發展為特色,著力建設創新驅動灣區、協調發展灣區、綠色生態灣區、開放包容灣區、幸福品質灣區,努力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灣區經濟發展試驗區。
深入實施“科技新長征”戰略,從創新平臺、創新主體、創新環境、創新人才四個方面發力,不斷為臺州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積極搭建高能級創新平臺。全力推進臺州高新區申報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大力引進國內大院名校在臺州建設實驗室、研究院等科創平臺,加快推進南科大臺州研究院、浙工大臺州研究院等項目建設。加強科創資源與產業培育無縫對接,加快建設北航臺州研究院等特色產業創新平臺。布局實施一批創新服務綜合體,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眾創平臺。
大力培育創新主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發企業家創新動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完善省級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試點企業的階梯式培育機制,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在鼓勵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培育一批專注細分領域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優化創業創新環境。完善支持企業創新的普惠性政策體系,最大限度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評價機制和人才服務保障體系,激發人才創新積極性。完善投融資機制、股權激勵和利益分配機制,積極營造尊重創新、勇于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業創新氛圍。
加快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臺州民營經濟學院的作用,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企業家人才。深入實施“臺州人才新政三十條”,大力推進“千人計劃”和“500精英計劃”,重點引進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和團隊。深化校企合作,強化創新教育,造就規模宏大的知識性、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
堅持以港聚產、以產興城、以城促灣、擁灣發展,正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城市與農村、生產與生活的關系,推動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加快打造以“港產城灣一體化發展”為特色的協同發展灣區。
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樹立“底線思維”,加強灣區綜合承載力分析研究,合理確定灣區開發邊界和開發強度,守住生態家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合理利用灘涂、岸線、海島等灣區資源,科學審慎確定灘涂圍墾、港口開發等建設項目的規模、速度和時序,強化項目論證、監管和評估,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
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聚焦精準扶貧,因地制宜發展脫貧產業,加快提高臺州西部山區農民收入水平。加強產業聯動,大力推進天臺—路橋、仙居—玉環、三門—溫嶺山海協作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園建設,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
促進港產城灣融合發展。推進“多規合一”,加快編制實施臺州灣區空間規劃,科學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完善產業園區生活性配套服務,促進產業園區從單一生產型園區向城市綜合型新區轉型。打造一批以臺州七大千億產業為主導,集生產、商貿、旅游、居住及各類關聯服務為一體的“灣區特色小鎮”。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發展理念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不斷提升臺州灣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和灣(灘)長制,做好三者之間的有機銜接,增強河湖灣管理保護的系統性有效性。深入實施“五水共治”“五氣共治”等專項行動,統籌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堅持重點整治和綜合防治相結合。完善環保設施建設,提高區域污染物處理能力。構建跨區域生態協同保護開發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形成跨區域生態環境共治共保格局。
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強化產業政策的綠色引導作用,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綠色金融等綠色產業,帶動相關綠色產業鏈和綠色產業集群,引領產業結構綠色化和集約化,推進形成綠色產業體系,引導發展綠色GDP。
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推進資源循環利用,探索建立布局合理、管理規范的廢舊物品回收體系。倡導低碳出行,積極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及公共交通,統籌實施自行車道和步行道系統建設。在社區中建設完善垃圾便捷分類、雨水收集利用、清潔能源利用等設施,引導居民自覺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以“一帶一路”統領對外開放,堅持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建多圈層的開放版圖,不斷拓展臺州灣區高質量發展空間。
主動融入寧波都市圈。進一步強化發展共同體意識,找準甬臺利益交匯點和優勢疊加點,加快建立覆蓋產業、交通、科技、民生等各領域的戰略合作機制,抓緊謀劃實施一批條件成熟、發展急需、共同得益的重大項目和重大舉措,早日實現規劃同圖、交通互聯、產業協同、環境共保、民生同城。
積極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借勢上海“五個中心”建設,以“上海·臺州周”等活動為平臺,不斷深化產業、金融、科技、經貿、航運等領域合作。利用上海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和資源、產業鏈等外溢的機遇,結合臺州自身產業特點和產業鏈“斷點”,采用飛地合作模式,有針對性地招引一批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落戶臺州。
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充分發揮臺州民營經濟、制造產業、和合文化等特色優勢,找準切入點和契合點,謀深謀細對接“一帶一路”的方向路徑。深入分析比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挑選一批與臺州產業契合度高、資源互補性強的國家進行深入合作。
大力拓展國際合作空間。著眼全球產業分工、市場格局和資源配置,推動臺州企業、臺州產品、臺州資本進一步打入歐美高端市場,進軍東歐、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把“走出去”和“引進來”緊密結合起來,加快建設臺州境外并購回歸產業園,實現“走出一企、帶回一批、拉動一片”的回歸效應。促進外資、外經、外貿、外智、外事五外聯動,推動開放范圍從經濟領域向科教文衛等領域拓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推動城市空間格局美、生態秀麗環境美、精致品質風貌美、人居和樂生活美、文明風尚心靈美的“五美”臺州建設,加快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灣區,讓百姓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構筑幸福宜居城市。優化城市空間布局,使住宅、公司、商場、學校、醫院等不同功能區有機結合,讓百姓居住、工作、購物、學習、就醫更加便捷。抓緊推進一批聯灣、接島、跨江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現灣區內聯外通。持續推進“平安臺州”建設。
營造“親”“清”營商環境。深化民間投資創新綜合改革試點,加快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打造“親”“清”政商關系,營造審批時間最短、服務質量最優、經營成本最低的良好營商環境。
建設生態旅游灣區。充分挖掘臺州“山、海、經、佛、城、硐、文”特色旅游資源,加速臺州從“景點旅游”邁向“全域旅游”。全力打造神秀天臺、逍遙仙居、和合圣地、千年古城、海島風情、臺州味道六大品牌工程,將臺州建設成獨具魅力的山海生態旅游目的地。
打造健康宜養福地。積極探索建立“醫養結合”的專業化養老模式。加強政策支持與引導,鼓勵民營資本參與養老產業,促進公立養老機構與民營養老機構齊頭并進。建設一批集醫療、養老、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高端健康醫療綜合體,滿足社會日益增加的多元化、個性化服務需求。深入挖掘和合文化的歷史文脈和當代價值,大力傳承和弘揚和合文化,讓群眾在身體獲得健康的同時精神得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