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楊琳惜 本刊記者/馮潔
浙江的大灣區建設須堅持終點的開放性,為市場、企業、群眾的創新實踐“留白”,同時要加強與長三角其他地區的融合發展,提升灣區發展的一體化程度
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謀劃實施“大灣區”建設行動綱要,重點建設杭州灣經濟區,支持臺州灣區經濟發展試驗區建設,加強浙江省重點灣區互聯互通,推進沿海大平臺深度開發,大力發展灣區經濟。近日,省委、省政府為浙江省大灣區建設設定了路線圖。頂層設計之下,浙江應如何謀篇布局、精準施策,建設具有浙江特色的世界級大灣區?日前,本刊記者就此話題采訪了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建軍教授。
《浙江經濟》:您認為,灣區建設的提出是基于怎樣的時代背景,灣區建設對浙江乃至長三角發展具有怎樣的戰略意義?
陳建軍:首先,灣區建設已成為各國發展開放型經濟、提升全球戰略優勢和國際話語權的必然選擇。從功能上看,國際化大灣區是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的樞紐區、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控制區、創新發展的引領區、高度發達的國際化大都市群的門戶區和核心區。國際公認的三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均具備上述四大功能。其次,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的國際化進程很快,但實際上是一種“被俘獲”的國際化。發達國家是引領區,中國是跟隨區。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一方面,人口與資源繼續向沿海、沿港地區聚集,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推向縱深;另一方面,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突出了新時期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新形勢下提出大灣區的概念,意味著中國正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化被動為主動,從全球經濟的邊緣地區走向核心地區,要在世界經濟舞臺中央發揮引領創新的重要作用。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浙江作為“一帶一路”、長三角都市圈、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布局的重疊區,搭乘中國灣區發展戰略快車,積極實施大灣區戰略,體現了優化浙江省區域經濟空間格局與加強對外開放、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深化發展的新思路。
《浙江經濟》:從區域劃定及概念、內涵上來看,浙江省提出大灣區建設與以往的杭州灣灣區、環杭州灣大灣區建設有何不同?
陳建軍:浙江省灣區建設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200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印發的《浙江省環杭州灣產業帶發展規劃》,該規劃明確提出了“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目標和“規劃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和城市群”的要求。本次浙江省大灣區建設路線圖的發布,與杭州灣灣區、環杭州灣大灣區建設布局可謂是一脈相承,只是在戰略實施的具體范圍上有所差異。杭州灣灣區指向明確,具體指浙江省東部、北部的杭州灣沿線地區,包括杭州、嘉興、寧波、紹興、舟山等幾個重要的城市,但有一定的空間局限;環杭州灣大灣區概念與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相銜接,地域輻射滬蘇浙皖三省一市,致力于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打造世界級大灣區;浙江省大灣區的重點是建設杭州灣經濟區,同時支持臺州灣區經濟發展試驗區建設,加強全省重點灣區互聯互通,推動沿海大平臺的深度開發。浙江省大灣區可以說是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中的一個子系統,彌補了杭州灣灣區中對浙南地區的關注不足問題,從政策角度維持了各地區平衡,協調全省沿海各地共同發展灣區經濟。
《浙江經濟》:浙江發展灣區經濟有哪些優勢和獨特資源?
陳建軍:對比國際三大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目前浙江省大灣區在經濟總量、人口與產業聚集程度、國際貿易水平、創新資源儲備、城市國際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然而,浙江發展灣區經濟仍具有其獨特優勢,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政策優勢。浙江省是最早提出灣區建設的省份之一,致力于從全球戰略的高度明確決策部署,向海發展、沿灣布局,推動灣區城市圈建設形成新高潮。二是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浙江沿海灘涂和深水岸線資源豐富,寧波舟山港為世界第一大港,貨物吞吐量連續8年位居世界首位,國際物流、國際貿易發達。在戰略區位上,浙江位于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地帶,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的“樞紐功能區”。依托長三角城市群的力量,浙江省打造的“一核三引擎四廊帶十平臺”大灣區空間形態格局,走在全國灣區發展前列。三是全球產業價值鏈的掌控優勢。浙江省大灣區中的核心——環杭州灣經濟區在全球互聯網產業中占據重要席位。主要體現為: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多領域的信息化發展技術創新能力均為國內領先;傳統制造業,如紡織服裝、裝備制造等也依托“互聯網+”開展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新能源汽車、窄帶物聯網、智能傳感器、芯片存儲器等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新興制造業不斷發力,在未來有望實現“彎道超車”,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四是民營經濟優勢。浙江作為民營經濟大省,浙商遍布世界各地,民間資本活躍,應充分發揮浙商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走出去”的發展理念,利用浙商全球化的商業網絡,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引領浙江省大灣區發展掌控全球價值鏈,為灣區建設注入新動能。
《浙江經濟》:灣區發展離不開一體化。浙江省大灣區建設應如何處理好浙江與上海以及省內各區域之間的關系,提升浙江大灣區發展的一體化程度?
陳建軍:浙江省大灣區建設要在全球經濟價值鏈中發揮重要作用,要形成像粵港澳大灣區這樣具有影響力的全球意義上的灣區,首先需要理順與上海的關系,理順浙江大灣區建設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位置問題。要充分認識到浙江省大灣區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三角地區的一個“局地灣區”。浙江省大灣區發展如果要上升到國家戰略,真正成為全球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世界級灣區,需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建設。同時,要協調好市與市之間、區與區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促進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如企業的跨區域投資、人才的跨區域流動、產業的跨區域整合;另一方面,也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在目前層級體系的框架下,發揮政府層面的協調作用,消除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提升灣區經濟的一體化程度。
在具體實施路徑上,要將分區推動和同域整合兩方面結合起來。分區推動,即調動各級政府的積極性與能動性,針對各城市區域的自身發展特征,分析優勢與劣勢,在一體化發展的大格局中找準發展定位,形成緊密關聯、特色鮮明、高度互補、綜合協調的發展態勢。如杭州重點發展互聯網產業、休閑健康產業,寧波與舟山重點發展國際貿易與智能制造,臺州重點開展軍民融合布局,溫州以溫州人經濟打造全球商業網絡等。同域整合,既包括地緣相近地區的整合,也包括同類型產業間的整合。如寧波港與舟山港在國際物流方面可進行一體化整合,以杭州為代表的不同區域間的互聯網產業、人工智能等相關產業也需注意協同發展。新時期下,同域整合對于浙江大灣區參與國際化競爭、應對全球經濟變化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浙江經濟》:浙江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應怎樣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的關系?
陳建軍: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目標的明確性和終點的開放性。目標的明確性對應的就是頂層設計。在中國發展的全球性定位下,提升國際話語權與引領能力的目標是明確的。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浙江省層面提出建設浙江省大灣區,國家層面提出發展長三角城市群,都是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重要戰略舉措。終點的開放性由美國著名城市規劃學家雅各布斯提出,指的是目標實現途徑的不確定性,以及對于這種不確定性抱有的開放心態。灣區建設須堅持終點的開放性,規劃宜粗不宜細,要給予一定程度的“留白”,為市場、企業、群眾的創新實踐留有足夠的空間。總之,浙江省大灣區建設要將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自下而上的實踐創新結合起來,既要明確發展理念,把握發展目標,完善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人力資源建設、城市化發展等方面的服務功能,也要尊重各個區域內部自發的實踐探索與創新能力,鼓勵基層在創新實踐中探索新做法、新模式。
《浙江經濟》:從世界各大灣區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人才集聚和科研院所的配套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浙江應如何集聚人才資源,為大灣區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陳建軍:創新資源的核心是人才資源,現代城市競爭已發展成為人才的競爭。作為浙江省大灣區建設的領頭城市,杭州的高校資源相對于其他城市的確有所欠缺。要為灣區發展提供更強勁的人才支撐,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著力拓展高校資源。高校不僅是人才培育的平臺,也是科研創新的平臺。西湖大學的建設,浙江大學海寧校區、寧波校區的拓展,都為各類科研創新類人才提供了發揮實力、施展才能的重要平臺。二是發揮企業的中心作用。如日本各大企業都有自己的研發機構,本田公司更是提出了“生產人才的企業”的口號。今后要鼓勵大型民營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拓展研發力量,把企業打造成為科技型企業、人才創造型企業。這樣的研發平臺將更接地氣,更易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如阿里研究院、達摩院。三是鼓勵各領域科研領軍人才創辦企業,由政府提供財政支持,建立各類新興科研創新平臺。此外,還需重視城市人居環境的打造,讓開放、自由、安全、和諧的城市生態環境成為常態,形成吸引、集聚人才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