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聞丹

習近平同志15歲遠赴陜北梁家河插隊,扎根農村七年,經過自身努力實現入黨提干上大學等重要目標。七年知青歲月,是習近平同志青年奮斗歷程的回顧,成長的點點滴滴也為青年干部提供了精神榜樣。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年齡最小,地方最苦、時間最長”,七年“上山下鄉”對習近平同志人生影響極大。沒有人生來偉大,他也曾低落迷茫,父親的政治問題使得他的起點比普通人更低,別人從“零”開始,他卻從“負數”起步。書里記載了習近平同志作為“黑幫子弟”等待少管所勞動教育的心理壓力;回憶了他從繁華首都來到貧瘠陜北農村,度過“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的往事;描述了他從羸弱少年學生,變身為堅持勞作的農民以及為堅持辦實事的基層干部的鮮活故事;艱難困苦的知青歲月,造就了他堅毅剛強的意志品質和奮斗精神,系好了“人生第一粒紐扣”。
正因如此,習總書記對農村懷有深情,對基層青年干部寄以厚望。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特別注重從基層一線和困難艱苦的地方培養鍛煉年輕干部,注重從實踐中選拔使用優秀年輕干部”。基層實則意味著清貧和寂寞,不僅基層,各級機關工作壓力都不輕,工作關、收入關、晉級關可謂是“新三關”。一是工作關。工作任務重,長期加班,有些每天加班3小時以上,跨部門協調難度也大。二是收入關。待遇增長緩慢,生活壓力大,超過六成干部長期需要父母扶助。三是晉升關。崗位流動緩慢,職業壓力大。超過四成干部長期呆在1個崗位,在同一職務上3-10年。
年輕干部逃離基層乃至逃離體制的現象并不少見。身處新時代,每個崗位都能作出貢獻,每種選擇都應受到尊重,但年輕干部也應該明白沒有一個崗位會是一帆風順的。一旦選擇,就應堅定自己的信念。習近平同志內心篤定,堅持扎根農村,1975年離開陜北,已經是最晚的少數幾個北京知青之一,回京后亦沒有走捷徑“快速提拔”或選擇安逸出國,而是把基層從政、把實干為民作為青春不悔的選擇。廣大年青干部無論身處何地,都應學會在苦難中成長,踐行“不忘初心、勵志前行”的堅韌品質。
腹有詩書氣自華。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同志始終未放下書本。他隨身攜帶的棕色行李箱里裝滿了書本,累壞了扛行李的“后生”,家里寄來的物品也多是書籍。為了借一本書不惜走上幾十里,晚上點著煤油燈熬夜看書,熏得滿臉黑黑。閱讀和思考成為他始終堅持的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為他走出低迷、形成治國理念思想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我們身處大數據、大變革、新技術、新革命的時代,如果對新理論、新趨勢、新經濟、新業務學習不夠,儲備不足,就會出現思路不清、招數不多,出現“本領恐慌”“能力危機”。年輕干部或許正處于人生最忙碌最困難的階段,上有父母要養、下有子女待教,工作又是主心骨壯勞力。但是忙碌不應成為我們放棄讀書的借口。調查顯示,中國國民年人均圖書閱讀量僅為4.58本,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堅持閱讀和思考要成為融入骨子里的一種生活態度,要拋棄功利心,讀業務書籍,文史哲政、古往今來、國內國外都要涉及;要形成科學的閱讀方法,要比較閱讀,在比較中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
懷德自重、敢于擔當。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同志成長為一名敢說敢做敢擔當的優秀基層干部。他本著一心為民的民本情懷,開夜校、打壩、挖井、建沼氣,解決當地百姓的實際問題。更可貴的是,在“以糧為綱”、搞集體經濟有風險的年代,他還創辦了縫紉社、代銷點、鐵業社和磨坊,合理利用勞動力,充分展現了敢于擔當的良好品格和精通政策的政治智慧。
學會擔當是年輕干部鍛煉成長的必經之路。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年輕干部要“敢于擔當”。曾幾何時,廣大黨員干部想干事但又怕出事,顧慮重重,擔心“多干多錯”。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為廣大干部在新時代更好地擔當提供了政策支持。
敢于擔當不僅僅是一種工作態度,也要講究工作方法。敢擔當并不意味著政策風險蠻干。年輕干部要學習習近平同志嚴謹把握政策本質的工作方法。他當年創辦的鐵業社、代銷點都是非營利性質的,既有效實現了勞動分工,為百姓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不和當時的政策相抵觸。
廣大年輕干部要志存高遠,懷德自重,從身邊小事開始,想干事、能干事、做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