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儲帆
堅決打贏垃圾治理攻堅戰,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和省委十四屆二中全會精神,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扎實推進“兩個高水平”建設的重要舉措。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浙江生活垃圾持續增長問題日益突出。2017年全省生活垃圾產生量2500萬噸以上,日均處置能力為6.5萬噸/日,與實際6.85萬噸/日處理量相比,日均缺口3500噸。建設“專業性、集中性”且具有一定規模處理能力的生活垃圾焚燒處置設施成為解決“垃圾圍城”困境的重要解決途徑。然而,由于公民權利和環保意識增強、政府部門治理和監管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在全省垃圾處置設施建設和運行時鄰避沖突時有發生,垃圾焚燒設施選址落地成為難題。根據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將公眾、政府和鄰避企業三方引入鄰避沖突治理,構建多元主體協作的治理模式,可有效化解垃圾焚燒的鄰避問題。
提高公眾參與積極性。加強宣傳引導力度。充分聽取公眾意見,樹立正確輿論導向,加大查處打擊虛假信息、不良信息。積極創新信息傳播方式,加強與主流媒體交流合作,引導公眾提高有效信息甄別能力。完善公眾參與渠道,健全公眾自身利益訴求表達機制。鼓勵采取現場直接溝通方式,深入了解公眾的真實訴求和實際問題,積極向公眾解釋垃圾焚燒項目建設的初衷和規劃方案優越性,運用聽證會、溝通會等方式將鄰避居民的訴求反饋給有關部門和投資企業。
提高政府決策科學性。轉變政府決策理念。轉變政府部門固有的效益第一決策理念,致力建設服務型政府,結合浙江長期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治理以及社會治理等多方面的因素,統籌考量生活垃圾焚燒處置設施選址等具體決策,全面考慮決策影響群體的身體健康、經濟利益、環境保護等各個因素,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完善信息公開制度。主動公開垃圾焚燒處置設施項目有關信息,主要包括鄰避項目的相關政策法規文件、政府部門選址規劃方案、項目的環評報告以及投資方和管理方的資質證明和招標相關文件等信息,同時及時與公眾溝通無害化處理技術問題、可能產生的污染及處理辦法等相關方案。完善環境補償機制。健全透明、公平的環境污染公共補償機制。劃定垃圾焚燒設施預污染范圍,對受眾采取階梯式補償。明確環境補償期限,在垃圾焚燒設施的建設、運行全過程中適度補償財產、健康損失。規定可補償的特定疾病范圍,對可能因為生活垃圾焚燒處置設施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等引起的各類身體疾病進行明確規定。建立垃圾焚燒處置設施等鄰避設施強制性環境污染保險補償制度。規定和監督垃圾焚燒處理企業強制參保,運用保險賠付環境污染損失,保障企業和周邊居民合法權益,督促企業加強鄰避環境風險控制能力。健全完善垃圾焚燒處置設施等鄰避設施建設拆遷補償機制。
提高鄰避企業認可度。加強企業監督管理。健全鄰避企業的日常監督管理機制,加強對垃圾焚燒企業的前期項目建設和后期運行標準管理,適當擴大政府部門監管隊伍人員,嚴格落實相關責任。統籌協調各相關部門的職能,強化信息共享,預防監管漏洞和減少監控盲區。科學開放第三方監管市場,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監測機構,強化對于垃圾焚燒企業的有效且科學監督。加強科研和支持力度。引導相關企業提升垃圾焚燒處置設施的處置技術水平,鼓勵企業加大對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不斷創新淘汰較為落后的技術。同時,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垃圾焚燒技術的研發支持力度,將發展創新先進的垃圾焚燒技術納入相關部門重點計劃中,聯合國內外在垃圾焚燒技術領域的高校和企業團隊,形成具有較高水準的研發隊伍,組織成立具有一定研發能力和研發水平的垃圾焚燒技術研發中心,從而努力提高垃圾焚燒設施技術水平,有效促進浙江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