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利軍
產業平臺是提供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引擎。金華市發改委近期組織開展了專題調研活動,感受到全市各類產業平臺和省內發達地市產業平臺發展水平相比,在規模、質量和后勁等方面還存在以下差距:
新興產業支撐力不夠強大。2017年,金華市裝備制造、高新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4%、8.0%、9.4%,低于全省3.4、3.2、2.8個百分點。紡織服裝、金屬制品、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近70%。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缺少關鍵核心技術。
企業主體能級不夠高大。工業企業“小”和“散”的問題仍然存在。一方面,營商環境不斷優化,2017年新增市場主體16.56萬戶,居全省第二,企業總量增長24%,增速居全省第一,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市場主體80.17萬家,其中企業21.46萬家。另一方面,規上的企業數量卻不多。金華市規上工業企業4020家,占工業企業比重僅為8.33%。
統籌和保障能力不夠有力。目前金華市還沒有制定產業空間布局規劃,產業、城鎮、土地、環境等規劃融合不夠,存在項目招引落地區域臨時定、土地臨時征的現象,沒有形成“土地等項目”的局面。新增用地需求與存量未用建設用地矛盾突出。一方面產業平臺發展空間受限,如市區婺城、金東、開發區的產業平臺目前能用于大項目落地的可用空間不斷趨緊。另一方面全市存在大量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全市批而未供土地共8.3萬畝,其中市區批而未供用地達4.5萬畝。
為破解制約金華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體制機制,金華市發改委牽頭開展了“優資源、強平臺、促發展”為主題的集中攻堅活動。主要做法是:
周密制定集中攻堅實施方案。金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金華市“優資源、強平臺、促發展”集中攻堅活動實施方案》,制定了集中攻堅活動工作制度,明確了各級各部門工作職責,建立了會議制度、溝通協調制度、動態通報制度、督查考核制度,并通過工業平臺等5張重點工作清單,對攻堅任務進行量化細化責任化,明晰工作路徑,明確時間節點,凝聚各級部門的攻堅合力。
拓展提升一批發展平臺。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和產城融合、生產生活統籌的理念,重點拓展一批工業、農業、城市發展平臺,重點打造18個工業平臺,拓展空間20000畝以上,可用于項目落地的空間拓展到30000畝以上,做強做大一批能夠承接大項目落地的重大產業平臺,形成“平臺等項目”的良好局面。
謀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近期已謀劃了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未來產業、支撐平臺等六大領域的100個新動能項目,其中實施類項目64個,總投資1868億元,2018年預計完成投資552億元;儲備類項目36個,預計投資770億元。實施市縣長項目工程,2018年力爭引進總投資50億元以上項目6個以上,引進總投資20億元以上項目20個以上,申報省重大產業項目20個以上,爭取省重大產業項目獎勵土地指標1000畝以上。力爭通過大項目大平臺的支撐拉動,實現新舊動能平穩接續,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編制產業發展平臺和空間布局規劃。規劃對納入國務院2018年版公告的14個省級以上園區(開發區),以及新興產業集聚區、重點工業、特色農業、城市發展等平臺的產業結構、畝均稅收等情況進行分析,圍繞金華重點發展的五大千億產業,瞄準人工智能、新材料、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大數據、量子通信等具體產業進行對標分析,針對性提出拓展產業平臺、提升發展能級的具體措施,優化產業鏈分工,構建科學合理的產業布局,鞏固金華在全省、全國產業鏈分工的地位與作用。規劃將探索與城市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專項規劃的銜接,體現多規融合。
培育發展一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聚焦新一代信息網絡、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培育發展新技術;聚焦代表未來科技進步方向的人工智能、柔性電子、量子通訊等領域,培育發展新產業;聚焦分享經濟、平臺經濟及“互聯網+”“機器人+”等重點領域,培育發展新業態。支持萬里揚、康恩貝、石金玄武巖等企業研發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謀劃建設金華市人工智能芯片產業基地、哈工大機器人小鎮,發展智能家居、智能電動工具。開展省級跨境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示范區試點。建設一批高質量的云服務和大數據平臺,把金華打造成為國家級大數據產業基地、浙江省大數據產業集聚區、中型城市大數據應用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