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0;作者:劉曠;公眾號:劉曠)
2017年“雙十一”成了零售業的“第一戰場”,這對整個零售業來說將是一場全新的挑戰與機遇。而在企業開始入局新零售之后,未來行業的發展主要往以下幾方面走。其一,基于新零售業態下新科技以及各種理念的出現,線上線下場景化的無縫融合已經成為社會發展趨勢。其二,商業模式將以科技為基礎向各種黑科技及“無人”科技轉變。2017年的7月8號,阿里巴巴作為新零售的領頭羊,在淘寶造物節上推出了無人零售店“淘咖啡”,這是第一家“自動識別、即走即付”的無人值守店,從此開啟了新的商業模式,各種無人新零售產品蜂擁而出。2017年的“雙十一”是各大電商首次運用新零售進行對決的一年,以物流、場景、品質為武器,電商巨頭們破開了新零售時代的大門。
(2017-11-07;作者:李海平;公眾號:深圳供應鏈)
供應鏈公司服務的同質化、同行惡性的價格戰是當前遇到的最主要問題;融資風險與政策風險壓得供應鏈公司老板們喘不過氣來;成本上升直接吃掉了大部分利潤;服務的手段比較傳統,獲客方式比較老套,無法用數字化的平臺化供應鏈模式打開新的服務手段與服務模式……為何還有那么多的新軍殺入供應鏈公司行列呢?第一種是:原來產業企業,發展也遇到了瓶頸,想通過供應鏈來拉動自身的轉型升級,找到新的增長點;第二種是:自己認為有錢,但是找不到合適的資產,即便有資產,也不放心,所以堅決殺入供應鏈領域,充分利用自身的資金優勢,做一個供應鏈結構性的模式;第三種是:純粹的搞供應鏈金融,通過自己的金融資產渠道,做通道與中間業務,通過大流量賺錢獲得;第四種是:看別人玩得熱鬧,自己也沒有想明白,殺進去再說,邊想邊干,邊干邊想。
(2017-11-09;作者:物流人的客棧;公眾號:桃園匯)
多年以來的檔口租金(門店租金)、場地租金、干線成本、配送成本(PUD)、其他成本,包括日益增長的人力成本和營改增后的稅負,一直都是物流企業的主要成本項。今天我們看這些企業在轉型之時,基本都是那些成本開道,如:門店放開加盟,允許員工轉型經營;如干線車隊自建或是干線外雇車輛外包給平臺,平臺幫助解決車源和墊付,解決開票等等,都是為了集聚社會資源,實現自身成本的降低,將成本通過轉換變成利潤,減少適當的成本支出。同時很多的物流企業為了減少人力成本的上漲,通過合理的不違規的前提實現,人力的節約化。這些都是為了企業能夠快速地實現轉型,能夠實現在自身攬收不力,自身產品不足的前提下的自我救贖。但是這些所有的改革還是不能助力企業快速地解決盈虧問題。相信冰凍非一日寒,這是在長期中積累的問題,更是經營者需要動腦的問題。盈利點不能持續,改變了模式,不能助力企業轉型升級,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
(2017-11-02作者:孟永輝;公眾號:輝常觀察)
新技術需要與金融行業本身產生融合,才能讓其不再重蹈互聯網金融的覆轍。互聯網金融時代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多的困境和難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互聯網和金融行業帶來的是金融行業獲取用戶渠道的變化。但是,這種改變僅僅能夠順應用戶從線下遷移到線上的發展潮流,減少用戶流失帶來的風險,并不能夠給用戶的投資風險帶來本質性的改變。相反,由于一些流程和環節的缺失還有可能給用戶投資帶來麻煩。因此,新技術需要與金融本身產生聯系才能確保它能夠真正承擔起上文所提到的那些角色,通過對互聯網金融的流程和環節優化來增加金融行業運行的合規和合法,實現金融行業運轉的科學、合理,真正讓新金融變成一個能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