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寧江
回顧城市信用分的歷史,要從2010年江蘇睢寧縣的大眾信用分值和信用等級分類說起。基于當時的信用建設背景,睢寧城市個人信用分的推出產生較大的爭議,給當地推進信用建設產生較大的壓力。但是不管如何,畢竟有城市揭開了個人信用評分這個“鍋蓋”。創新者永遠是悲壯的,之后,城市信用分沉寂了幾年。
到了2015年,想必有了2014年信用規劃綱要的依據,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氛圍逐步形成,輿論引導也趨于理性和正向;想必有了“吃螃蟹”的經驗教訓,城市信用建設者們對個人信用分準備更加充分了,技術策略上也有了優化。城市個人信用評分沉寂的局面被打破。
2015年12月,江蘇南京提出市民卡加載個人信用信息,變成了一張市民誠信卡,2016年11月,南京公共交通領域試用“市民誠信卡”。2016年1月,江蘇蘇州推出了市民桂花分(個人信用積分),覆蓋全市1300萬人口。2017年3月,江蘇宿遷推出個人信用西楚分。2017年8月,浙江義烏出臺個人信用管理辦法,明確了個人良好信息和不良信息的標準,實現人人都有信用分。2017年8月,杭州市民卡公司推出“市民卡·惠民匯信分”。2017年10月,福建廈門白鷺分計劃啟動。2018年3月,福建福州茉莉分推出。2018年5月,山東威海征求個人信用積分命名,2018年8月浙江舟山個人信用分征求命名和吉祥物……
城市個人信用分的鋪開,出現了幾個新特點,一是制度設計更加完善,評分體系更加注重公共性;二是在信息歸集和應用環節,更加注重個人信息安全和主體權益保護;三是個人信用分推出后,更強調應用場景,釋放出強烈的信用惠民信號。
從一座城市的視角,個人信用分的推出代表了一座城市信用建設者的成果,代表地方信用建設的創新和突破,非常有意義。但是如果把一座城市的個人信用分放到更廣闊范圍去理解,還是會發現一些新問題。
簡單地看一下各城市個人信用分的評分規則和展現形式。譬如,有城市個人信用分的結果是等級,有城市既有個人信用分,又有細化的信用等級;采用個人信用分的,信用分有200分、300分、1000分制不等,采用信用等級的,等級有四級、六級、八級不等。有的城市個人信用得分計分規則是先有個基礎分的,然后依據信用狀況加減,有點像中醫方劑學。即使是采用基礎分加減方式的城市,基礎分也有100分、1000分制不等。
由于缺乏指引和頂層設計,個人信用分被打上了深深的“城市烙印”。僅僅就展現形式這一科目的差異,就給個人信用分的流通造成了障礙,一座城市的守信者只能在他所居住的城市享受便利,出城之后只能從頭再來,守信激勵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2018年的福州城市信用論壇上,五大“信易+”項目正式啟動,對城市個人信用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如何讓城市個人信用分“漫游”起來,發揮更大價值,是一個比較現實的話題。按照實現的難度系數,由簡到繁,設計了三套解決方案。
一是評價結果互認。經濟水平發展相當、經濟交往密切、人員往來頻繁、人文特征相近或者是友好城市之間,可以簽約互認、互用個人信用分結果。這是實現信用分在城市間漫游最簡單易行的路徑。如果在互認前,還能約定趨同的評價內容、趨同的評價結果展示方式、趨同的分層標準,等等,這樣的互認會有更大社會價值。
二是統一標識規范。由國家或城市聯盟之間制定或商定一套標準規范。譬如一套指標體系、一套評價方法、一套分層標準、一套評價結果識別標志、一套質量管控標準等。通過先商定規則,然后各個城市依據統一標準規范組織評價,評價結果自然可通用。
三是統一評價。以全國或某個省域為邊界,基于統一的大數據平臺,由平臺制定評價標準規范,由平臺開展統一評價,各城市主要作為應用單元存在,重點設計信用惠民場景開展應用。集中統一評價的實現,需要實的數據基礎、好的研發團隊、強的行政管控力,雖然實施起來難度大,但事在人為!最好國家層面能統一推進,讓守信者廣泛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