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瀟
2017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將產教融合作為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人才和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梢哉f,產教融合不僅可更好發揮教育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引領作用,通過人才創新創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而且還有利于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提高家庭教育投資回報,順應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方向。
就浙江而言,“十三五”以來,各級政府、各類院校和企業在轉型發展和環境倒逼機制下,創新模式、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在產教融合領域打下了較為扎實的基礎。從政府角度看,浙江先后制定出臺《關于推動浙江高等教育新一輪提升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更多本科高校加強應用型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相繼實施了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推進中高職銜接改革、推行現代學徒制改革、開展“百校千企”工程和“千企千師”培養行動等深化產教融合的系列措施。從學校角度看,浙江各類院校辦學規模結構不斷優化,以職業教育為例,2017年,全省高職院校專業布點數1258個,覆蓋高職高專教育全部19個專業大類,中職學校專業布點數1887個,涵蓋經濟普查中所列的18大行業,其中面向第三產業專業數量逐年增加,總體而言,專業設置較好地契合了浙江產業發展需求。從企業角度看,企業與職業院校、高等院校交流合作不斷推進,根據2018年初全省萬家企業監測數據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企業有開展產教融合的打算,其中旅游業、科技服務業和信息服務業三類領域中有意愿企業的比例分別高達42.7%、35.8%和35.2%,遠超全省面上水平。
還需看到,當前浙江產教融合發展還面臨不少瓶頸和制約因素。宏觀層面,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格局尚未根本確立,產教融合“合而不深”,“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普遍存在,眾多受訪企業認為校企合作對企業經濟增效幫助不明顯。微觀層面,人才培養類型層次和產業對人才需求尚不能完全適應,“兩張皮”問題仍待破解。2018年初全省萬家企業監測數據顯示,有48.63%的企業反映存在熟練工人和技術工人短缺的問題,同比上升了10.37個百分點,反映浙江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依然較為突出。政策層面,由于產教融合涉及多方主體,當前激勵保障政策呈“碎片化”態勢,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鑒于此,要圍繞國家“四位一體”的體系架構,推動產教融合從發展理念向制度供給落地,從五個方面著手,全面提高浙江產教融合水平。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將產教融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融入經濟轉型升級各環節,推進高等教育資源向大灣區大都市區、省域中心城市、國家和省重大產業園區等集中,支持全國百強縣(市)引進高校辦職業教育。
二是突出企業重要主體作用。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強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拓寬企業參與產教融合途徑;鼓勵高等學校將企業一線實際需求作為工程技術研究選題的重要來源。以構建利益共享長效機制為核心,輔以稅收減免激勵,調動和激發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是加快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教育培養模式、組織形態和服務供給,支持職業院校、高等院校教師與企業技術專家雙向流動。加快制定職業教育和應用型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相銜接的辦法,著重打破職業教育發展提升的“天花板”。
四是暢通產教融合供需對接渠道。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對接高校、高校對接企業,促進地方創新發展產業轉型、促進高校內涵發展水平提升的“雙對接、雙促進”機制,不斷提升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參與國家、省重大發展戰略和決策部署的響應度、融合度。
五是完善產教融合政策支持體系。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用地和試點政策,形成產教融合激勵保障協同支持,重點完善財政生均撥款穩定增長制度,發展學生實習責任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優先保障產教融合重大基礎平臺用地,在支持省內中心城市、重點院校、行業龍頭企業爭取國家產教融合試點等方面實現制度供給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