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李鳴
全省大灣區建設推進會提出:聚焦聚力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早日把大灣區建設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全國現代化建設先行區、全球數字經濟創新高地,為推動“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加快推進“兩個高水平”建設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要從戰略高度、科學路徑、務實操作多層次加以體會和貫徹落實,以大灣區建設掀起浙江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高潮。
作為現代化浙江的空間特征大灣區建設,應集中體現浙江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進程和水平,是統籌推進“四大”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戰略之舉,事關浙江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戰略定位。必須舉全省之力加快推進建設,真正讓大灣區建設成為奮力續寫“八八戰略”新篇章的重大載體,成為中國“強起來”進程中體現浙江繼續走在前列、擔當歷史責任的“浙江力量”。
大灣區是凝結著總書記歷史重托、檢驗踐行新發展理念成效的空間主平臺。早在15年前,習近平同志提出總體上按照環杭州灣地區、溫臺沿海地區、浙中地區和浙西南地區四個區塊加以推進統籌區域發展的整體布局構想;提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目標和“規劃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和城市群”“進一步提升環杭州灣和溫臺沿海產業帶發展水平”的要求。其中把杭州灣作為重點開發區,把環杭州灣產業帶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圍繞杭州灣的發展,在完善海洋港口規劃布局、推動寧波舟山港一體化、發展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杭州灣大通道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為浙江區域協調發展尤其是沿海地區發展謀劃了戰略方向。在新的發展條件下,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謀劃實施“大灣區”建設行動綱要,重點建設杭州灣經濟區,加強全省重點灣區互聯互通,推進沿海大平臺深度開發,大力發展灣區經濟,實際上是奮力續寫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篇布局的大手筆、親自開篇破題的大文章的新篇章。
大灣區是集中展現現代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浙江高度”的主陣地。大灣區涵蓋杭、甬、溫三大都市區,涉及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臺州、舟山八市,是浙江人口最密集、經濟社會最發達、現代化水平最高、開發潛力最大的地區。大灣區常住人口、經濟總量分別均占到全省的77%和87%,人均GDP接近10萬元。大灣區是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現代臨港工業基地,集聚了物產集團、吉利控股等世界500強企業,以及44家中國500強企業和300多家A股上市公司。大灣區海洋資源富集,擁有萬噸級深水岸線506公里,約占全國的30%,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連續九年位居全球第一,海島數量位居全國首位,灘涂資源面積近400萬畝。建設大灣區,就是要聚焦聚力這一浙江“兩個高水平”建設的主戰場,使之成為展現浙江現代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樣板。
大灣區是集中展現新技術與產業革命中“浙江力量”的競爭高地。大灣區集中了杭州、浙東南2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7個國家級高新區以及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西湖大學等一批創新大平臺,誕生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視、大華科技、新華三等一批互聯網企業。建設大灣區,就是要抓住新一輪數字技術、生物技術與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和時間窗口,加快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大力發展新經濟與高端產業,建好全球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在新的全球競爭格局中實現“換道超車”。
大灣區是集中展現全面改革開放中“浙江擔當”的創新高地。大灣區處于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地帶,通江達海,暢通五洲,擁有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舟山群島新區、中國(杭州、寧波)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杭州、寧波臨空經濟示范區等國家級試點平臺,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建設大灣區,就是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在踐行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上更進一步、更深一步,當好試驗田,勇做排頭兵,更好地支撐“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實施,更有力地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提升具有世界級城市群的國際競爭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浙江大灣區不僅是浙江的,也是長三角的,更是全國的大灣區。
作為深入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先行區域,浙江大灣區既是現代產業集聚、現代科技教育發達、創新活力強勁、現代基礎設施網絡有機融合的“黃金產業帶”;也是現代國際大都市與田園鄉村、地域歷史文化與現代世界文化有機融合,景觀優美、人與城市自然和諧的“魅力灣區城市群”;更是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人文空間精致和諧的“綠色發展示范區”。需要不斷充實“綠色智慧和諧美麗”的內涵特質,需要強化體現“世界級”的國際影響力,需要凸顯“現代化”的時代先行特征。
在建設目標上需循序漸進、科學務實。2018年大灣區建設要有實質性開局,“多規合一”的大灣區規劃等規劃方案、政策措施、工作推進機制、績效考評體系都需初步建立實施。高標準謀劃一批標志性工程,高質量推進項目開工。到2022年則是“提能級”。大灣區建設要取得重大進展,大灣區經濟總量達到6萬億元以上,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47%以上,全球高端要素集聚高地、產業科技創新高地、開放高地、體制創新高地的輻射能級有大的躍升。到2035年,大灣區產業總體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創新能級躋身世界級灣區前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現代化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高質量發展格局和自由貿易港引領的開放格局全面形成,生態環境優美,城鄉居民普遍擁有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公共服務。
在建設路徑上需遵循“四個突出”。突出以創新為核心動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突出以構建國際一流創新創業和營商環境奠定發展基礎;突出以開放發展、一體化發展來帶動資源要素整合和產業鏈優化;突出以重大平臺建設為載體促進大產業大項目落地。以重大項目建設為主線,著力謀劃一批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示范性的大項目好項目,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強大承載力、聚合力、競爭力的高能級大平臺。
在空間布局更加優化極化。科學謀劃大灣區重大生產力布局,高質量編制“多規合一”大灣區建設規劃,突出環杭州灣經濟區這一核心,有序推進大灣區向全省域拓展。更加清晰地勾畫“一環、一帶、一通道”總體布局,即環杭州灣經濟區、甬臺溫臨港產業帶和義甬舟開放大通道。更加聚焦重點建設的環杭州灣經濟區,構筑“一港、兩極、三廊、四新區”的空間格局。“一港”即高水平建設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爭創自由貿易港;“兩極”即增強杭州、寧波兩大都市區輻射帶動作用;“三廊”即建設杭州城西科創、寧波甬江、嘉興G60三大科創大走廊;“四新區”即謀劃打造杭州江東、寧波前灣、紹興濱海、湖州南太湖四大現代化新區。同時,按照“萬畝空間、千億量級”的要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一批產業高端、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產業大平臺。
在發力點上更加精準。一要發力高端產業集群。大灣區要率先構筑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產業,搶占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智能汽車、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重量級未來產業;尤其是建設好國家數字經濟示范區,爭當全球數字經濟的先行者。大力發展集成電路、大數據等產業,更要以數字經濟引領帶動制造業振興。在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裝備等先進制造業領域加快產業鏈攀升。以錢塘江金融港灣建設為主平臺,加快成為以金融科技、網絡金融、移動支付、保險創新等為主要特色的全球新興金融高地;以大運河文化帶、之江文化產業帶等為載體,推動形成全球新興的文化產業高地。同時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縱深推進港產城灣一體化。二要發力高端創新大平臺。以創新立灣,依托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嘉興G60科創大走廊主空間,謀劃布局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建好一批創新應用示范基地,布局一批高端創新機構,培育引進一批高端人才,積極打造全球“互聯網+”科技創新高地。三要發力高能級開放平臺。大灣區的本質是開放創新,要高水平建好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培育建設一批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基地,高質量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四要發力綜合交通體系。高標準推進港口集群、機場群、高鐵和高速公路網絡建設,打造杭州灣經濟區“1小時交通圈”。突出軌道交通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強化海港、陸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聯動,構建快速、便捷、高效、智慧的一體化現代化交通體系。率先推進智慧化交通建設,給灣區交通安上“智慧大腦”。五要發力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的城市基礎設施,構建高水平的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實施一批未來社區、海綿城市、安全城市等現代化城市示范工程。集聚更多的文化、教育、醫療、休閑等優質資源,打造更高品質的城市環境。推動中心城市發展和城市群建設,打造高品質灣區。六要發力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統籌推進海陸一體的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大格局,努力實現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達標,打造水清地凈氣潔景雅的美麗大灣區。嚴守陸海一體的生態本底;打好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的攻堅戰;大灣區要在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上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