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懷德 戴軍
房地產業一頭牽連著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一頭牽連著金融、建材、家電、市政建設等數十個行業的發展。房地產事實上就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建立起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有利于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
首先必須認識到房地產稅并不能完全抑制房價上漲。在開征房產稅的城市,不論是西方的多倫多、紐約、洛杉磯、悉尼、溫哥華、倫敦、墨爾本等國際大都市,還是國內上海、重慶等地,房產稅均未能有效控制房價上漲。從現實看,若房地產稅致使房價下跌(或量價齊跌),則房地產稅稅收也下跌。然而,一個被期望致力于取代土地財政的稅種,其設計出來絕對不可能越征越少,致使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失衡。無論將來房地產稅稅制如何,房地產稅都應設計為穩步增長的稅種。
當然,合理的房地產稅能夠在一定程度抑制房價上漲幅度。第一,使投資者持有房產成本上升,進而可能迫使投資者出租多余住房甚至出售多余住房,對租賃市場和二手房市場形成價格壓力。第二,投資者持有房產成本上升以及房租價格承壓,租金更難覆蓋利息支出,將抑制貸款投資行為。第三,將為地方政府開辟重要而穩定的稅源,使地方政府擺脫廣受詬病的“土地財政”,這有利于確保土地供應充足尤其是確保保障性住房土地供應,進而抑制房價上漲。
合理的房地產稅稅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建議基準稅率為當地平均租金的20%-40%。基準稅率過低既無法影響房地產租售市場,也無法成為地方政府主要收入來源。同時基準稅率也不宜太高,例如接近或高過平均房租,否則樓市一旦形成拋售潮房價大跌,房地產稅稅收大跌,地方政府將難以擺脫土地財政。第二,征收覆蓋面應相對較廣,包括新房與存量房,但對自住房(或規定面積以內住房)或特定人群進行不同程度減免征收。第三,充分利用住房信息全國聯網的優勢并進一步完善住房信息系統,識別住房性質,根據自住、出租、空置、普通、享受等不同類型制定不同稅率。第四,根據住房取得方式確定計征辦法,對商品房以外形式的自有住房應制定差異化的計征辦法。第五,各地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可以上調或下調稅率,例如發達地區稅率可相對更高,而欠發達地區租賃市場不成熟則可相對更低,人口流出形勢嚴峻的欠發達地區甚至可以暫時免征。第六,若把房地產稅作為降間接稅、增直接稅改革的內容,那么還可允許居民在繳納房地產稅的同時抵扣若干個人開支項。
此外,還需正確認識房地產稅相關合法性:一方面,居民對土地并不擁有產權,不應在花費巨大代價“租用”土地的同時還要交納產權稅。破解此問題的做法應是土地使用權到期后,在無條件自動續期基礎上,明確不收取任何費用,使房產所附著的土地事實上成為百姓財產。對于商品房以外形式的有產權住房,建議其在進行市場交易前根據取得方式補繳一定土地款,進而可以在存續期以市場評估價征收房地產稅。另一方面,在現有土地制度下即便有房地產稅收入,地方政府收取土地出讓金仍是合理合法的。因為城市土地收儲過程復雜、成本較高,在土地出讓過程中收取出讓金也是合理的,而伴隨著通貨膨脹,城鎮化過程中的拆遷安置成本還將攀升,土地出讓金還可能繼續上漲。當然,地方政府應優先考慮充足平價的供地,而非土地收益最大化。
在房地產市場供不應求情況下,房地產稅可能很大程度上轉嫁給租住戶,即租金上漲。因而以供求為基礎改善土地供應機制,是發揮房地產稅功能的重要基礎。具體建議:第一,加強土地供應彈性。加大土地收儲力度,根據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情況動態調整土地供應計劃。觀察房地產市場供求狀況應依據實時去化周期,以及土地價格、人口流動、需求結構、潛在供應等變化趨勢,避免出現越是供不應求,越是怕出地王,土地供應越是緊張的惡性循環。第二,加強土地供應效率。盤活閑置土地,整治低效用地,監控土地開發過程,確保土地高效開發,避免變相捂盤。第三,完善和推廣重慶地票制度。重慶在不突破耕地紅線的前提下,把農村建設用地變為城市建設用地,城區累積增加供地約20萬畝。第四,在遵守耕地紅線前提下,各地耕地政策需避免一刀切。大城市主要任務是帶動工商業發展,不是農業。對于土地供求關系緊張、城市空間有限、人口不斷流入的大城市,建議與人口流出的中小城市建設用地指標進行置換,前者獲得建設用地、減少耕地,后者復墾相應數量土地、增加耕地,并從前者那里獲得合理經濟補償。第五,借鑒學習北京與雄安新區的做法,城市功能向周邊衛星城鎮疏解。第六,積極構建城市群和次級城市群(區域級)。第七,適時調整行政區劃。
房租上揚威脅低收入家庭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權利,也迫使年輕人提前購房,而且助長投資者“以租養貸”的投資行為,強化投資者囤房、炒房動機,加劇樓市投資需求和恐慌情緒。因此,建設一個供應充足、租金穩定的住房租賃市場,租住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等是建設房地產長效機制的核心內容。第一,在出臺房地產稅的前提下應逐漸取消限購,允許有多余資金的居民購買多套住房,并用于長期出租,緩解政府建設租賃住房的壓力。第二,建設大量公租房。政府應以公租房為住房保障體系的核心,逐漸減少乃至放棄有產權的保障房。有產權保障房,既不能保障大多數普通居民居住權,也無法完全避免尋租行為,還很可能加劇社會分配不公平。而且,政府從公租房取得的經濟和社會收益很可能大于其他類型保障房。第三,鼓勵發展專業化、規模化住房租賃公司。第四,鼓勵開發商已經自持的住房用于統一裝配和出租,但不建議繼續實施開發商在拿地時的競自持率的政策,該政策總體而言既不能增加政府土地出讓金,也不能抑制租賃市場的房租價格,更不能降房價。第五,積極推進空置率較高的商服用房改建為租賃住房,并享受居民住宅的水、電、氣價格標準。第六,鼓勵城市及周邊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并享受同等權利,建設適合普通市民居住的租賃住房。第七,完善租賃市場的專門法律法規,保障租賃市場充分競爭,保障房東取得合法收益,保障租賃住房的安全性,保障租住戶各項權益,包括子女就近接受教育、不被隨意驅趕、不被隨意漲租、不被隨意扣押金等。
房地產長效機制一旦建立,限購、限貸、限房價、限地價、限網簽、限預售證、限售等等行政干預措施均應予以取消。上述政策直接限制市場主體買賣行為,對市場經濟原則形成傷害,得不償失。歷史教訓表明,著眼于短期的樓市調控政策往往扭曲樓市供求關系,不利于維護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嚴厲的行政干預措施下,住房需求只是被延遲和積壓而已。干預措施實施越久,地方經濟增長和財政壓力就越大,尤其是在經濟劇烈下滑時期這種壓力尤為突出,因而干預措施遲早可能會取消。一旦干預措施取消,房地產市場往往很快轉換為供不應求。因此,在房地產長效機制尚未構建實施之前,上述調控政策切勿貿然退出,否則潛在的供求緊張關系會再次顯性暴露出來,樓市又將迎來新一輪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