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中國高校CIO論壇”開放論壇中,江南大學信息化建設與管理中心主任張華作了《校園物聯網應用及規劃》的報告,介紹了江南大學的智慧校園建設情況。以下為報告重點內容。
當今社會已進入物聯網時代,江南大學廣泛應用了很多物聯網技術,如校門道閘、監控、警務、路燈、校園公交、門禁、智能門鎖、照明燈光紅外感應、圖書館、智慧教室、智慧教學等均實現了遠程智能控制。
針對學校老校區存在的基礎設施老化嚴重,校園管理較為粗放、能源費用支出較多、人力成本較高的狀況,學校自主研發了基于物聯網架構的智慧能源監管平臺,架構為1+1+N+M模式,即 1 個能源服務門戶,1 個系統平臺,N 個業務子系統 :水、電、氣、空調、配變電、路燈、管線、建筑、用戶服務等17個子系統,移動應用(Mobile),基本實現了數字能查、操作能控、狀態可視、數據分析。
智慧能源監管平臺建成以后,能夠實現異常報警,及時發現用水用電過程中的問題,如通過發現地下管網漏失,做到一天節約了200多噸水;在用戶行為方面,促進了良好的節能行為,如師生離開房間后自覺拉閘;在用戶服務方面,用戶能夠隨時掌握自己的用能情況,實現了自主查詢、自助服務。
物聯網建設對校園各項工作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在江南大學,曾經常見的長明燈、長流水難覓蹤跡,下班關電腦、拉房間總電閘已經成為每個人的自覺習慣,為學校產生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推動了智慧校園的建設研究,同時在社會上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對于學校而言,如何建立更好的物聯網呢?一是,面向學生學習生活應用場景,進行精細化的學生管理,整合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刷卡、上網、人臉識別等數字信息,建立了基于統一身份認證、智能校園卡的“學生學習軌跡跟蹤”體系。二是,面向教師教育教學的應用場景,提供精準化的教師服務,從管理、教務、教學等方面提供課程錄播、教學督導、教學安排等多種服務。
江南大學的智慧校園架構的特點主要是:厚基礎、全數據、大平臺、小應用、強服務。物聯網在智慧校園中的定位表現在通過智慧服務、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倒逼改革并進行創新。提前準備和建設物聯網基礎設施、公共平臺,尋找、創新業務需求,通過創新理順物聯網的建設和應用服務。
物聯網的典型架構要從感知層、傳輸層、應用層進行整合。在感知層,通過教室內外的傳感器等智能設備,實現對物的感知;通過智能校園卡、二維碼、人臉識別、NFC等途徑實現對人的感知。
在傳輸層,實施了LORA網絡校園覆蓋計劃。學校從能源監管應用需求出發,建成了以物聯網學院樓宇為中心部署覆蓋全校范圍的LORA網絡。
在應用層,建成了物聯網公共平臺——IoT OS,采用OS操作系統,能夠實現對物聯網軟硬件資源的管理。同時開放“API接口”和“標準”給第三方調用,便于第三方利用校園資源創建更多應用。我們希望IoT OS能夠成為物聯網建設資源聚合的“市場”與應用聚合的“平臺”,同時也能成為物聯網建設廠家協同的“生態”和物聯網建設規范規則的“標準”。通過IoT OS平臺將校園的數據進行接管,通過整合打造新的應用。
最終,通過物聯網的應用,當一切被連接起來,使得更美麗的校園、更好的學習環境成為Enable(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