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彤
專訪新華三集團中國區副總裁徐繼恒

新華三通過創新商業模式以及大數據分析、物聯校園、安全態勢感知以及云學堂2.0等最新解決方案,充分釋放與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助力我國向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邁進。
徐繼恒 新華三集團中國區副總裁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正式邁入教育信息化2.0時代,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將進一步發揮引領教育現代化,推動教育理念、模式、體系變革與重構的革命性影響。
面對教育信息化的轉段升級,高校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如何應對挑戰,更好地滿足“互聯網+教育”縱深推進的需要?日前,《中國教育網絡》采訪了新華三集團中國區副總裁徐繼恒,請他分享了對教育信息化2.0戰略的理解,以及新華三在推動教育信息化2.0發展的實踐。
《中國教育網絡》:當前,高校正在積極學習貫徹“十九大”會議精神,推動教育信息化2.0計劃的落實。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開啟了智能時代教育教學創新發展的新時代,新華三對教育信息化2.0計劃有哪些思考,做了哪些準備?
徐繼恒:新華三非常重視教育信息化領域的發展需求,積極探索新的技術、商業模式和創新產品方案的開發,推進新技術支持下的教育教學創新,為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時期做好了充分準備。新華三教育行業秉承的一個重要發展原則是與時俱進。技術產品研發要與時代匹配,高校信息化建設經歷了一個從傳統校園到數字化校園,到網絡化校園再到智慧校園的發展過程,新華三的技術創新也與之相對應,諸如智能彈性堆疊等技術,都是與時代特征,用戶需求相吻合的。新華三認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需求,技術是迭代演進的,針對不同時期的用戶需求,新華三不斷實現技術創新,幫助用戶解決面臨的問題。新華三的技術和產品的積累已經非常全面,從傳統的基礎設備到云計算、虛擬化、大數據、物聯網,最近新華三成立了AI研究院,極大程度覆蓋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需求。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發布以后,我們清楚地看到,高校的信息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一個鮮明的特征是高校用戶的需求已經遠遠超越了簡單的互聯互通水平,特別是大數據應用和智慧校園建設的深入,使高校信息化不再基于單一應用,而是越來越以數據為中心,以師生用戶的實際需求為中心發展。本著這樣的理解,新華三確定了兩個教育行業的解決方案發展方向:一是智慧的大腦,二是智慧的場景。
《中國教育網絡》:新華三通過哪些技術方案與商業模式創新,實現對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入融合以及高校管理到治理變革的全面支撐?
徐繼恒:作為業界率先推出教育云、無線城域網、教育大數據平臺等教育信息化產品與方案的企業之一,新華三在智慧教育建設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新華三看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本身就是一個基于教育場景的一體化概念。比如“教學場景”,高校的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耦合點恰恰在于信息技術給高校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帶來的真正改變。這個改變不是簡單的教學工具的變化,而是為教育教學開啟一個全新的數字化進程,打造一種以教學場景為核心的創新驅動的高校教學模式。除了教學,高校的管理、服務、科研都會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發生同樣的改變。這就是新華三理解的教育信息化2.0階段,一方面是在高校教育教學的前端,實現信息技術的應用場景化,另一方面是在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后臺,整合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安全等熱點技術和方案,強化云數融合發展模式,從頂層設計的角度為高校構建智慧的“大腦”。
云數融合是基于新華三的大數據軟硬件平臺,推動高校實現從數據采集、治理、存儲、建模和展示的全流程服務。該方案在高?,F有業務流程下,實現機器數據和互聯網數據的自動采集,通過建設大數據開發實踐平臺、數據標準、數據字典和數據倉庫,按需申請開放數據資源,支撐高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場景應用。西北民族大學的一站式服務項目是新華三完成的一個典型場景案例。西北民大的智慧校園建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缺乏統一的頂層設計與協同。學校的各項業務系統獨立建設,形成嚴重的信息孤島,同時,數據標準及質量也很成問題。西北民族大學校長趙德安在項目啟動會上用三個“全”表達了他對項目的要求:全面升級、全員配合和全員應用,西北民大大數據平臺更新后要“人人都能用,都會用,且能主動用”。
新華三在項目執行中基于學校自身業務特點與相關標準,首先為其設計了校級的統一數據中心,以解決信息孤島與數據質量問題。在此基礎上,推動各業務部門的協同共享和跨部門、跨業務的深度應用整合,為師生提供滿足各類個性化需求的一站式服務,并有效發揮校園大數據平臺的功能,通過數據的集成、處理、分析與應用,為學校教學科研的優化與變革提供了更加強大的支撐。
新華三DataEngine數據計算引擎、數據集成引擎、網上辦事大廳、教育大數據應用等解決方案在西北民大整體落地,統一交付,為用戶設立了校內服務資源的統一入口,可以向師生提供職稱評定、社團招新、報表申報、個性化主頁等一站式智慧服務。
新華三的教育數據引擎的海量數據計算及存儲能力,為學校教務、學工、科研、后勤、一卡通、圖書館等各業務系統提供了龐雜數據的動態監測和實時分析,幫助學校有效地改進了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的契合度,優化教學、科研的效率與質量,以及學校管理的科學決策水平的全面提升。
《中國教育網絡》:高等教育信息化經過多年發展,信息化基礎設施已經具備一定規模,隨著高校各個業務部門數據量的積累,數據的交換與共享、挖掘與發現成為支撐教學、科研與管理的有力工具,新華三有哪些產品方案可以提供幫助,該方案的核心價值與優勢有哪些?具體實施案例以及取得成效如何?
徐繼恒:一方面在用戶后臺數據中心的大數據管理體系下,新華三通過集約化的方式為高校用戶統一構建包括云化網絡、云化安全、云化計算的一整套信息基礎環境。另一方面,推動高校云平臺與大數據捆綁。打破高校的信息孤島、數據壁壘和“煙囪系統”,實現數據交換、數據整合、數據拉通。基于分布式架構和分布式系統,深化高?;趫鼍暗闹腔刍瘎撔?。
智慧場景的設計不能閉門造車。新華三對高校智慧場景的構建強調了三個方面的條件:第一是來自于新華三對當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深入的解讀?;趯φ叩暮暧^了解,形成明確的政策導向,整合教育主管部門、高校、企業及師生用戶共同構建智慧場景才能夠真正從戰略的高度滿足用戶的需求。第二是建立與教育行業用戶的深度合作關系。新華三與很多高校簽定協議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合作高校越多,從用戶得到的實踐信息、問題反饋也就越多,我們設計的場景也就越趨近于用戶的真實需求。第三是與生態合作伙伴的配合。通過整合政策、用戶與合作伙伴的需求與能力,孵化出智慧場景,是新華三服務高校信息化重要的策略切入點。
在這個策略指導下,新華三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構建了針對學校管理的智慧場景。北航信息化建設的困擾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校領導無法實時、全面掌握各業務部門重點工作的開展情況;另外,廣大師生對信息化帶來的便利感受不深。針對第一個需求,新華三為其設計了領導駕駛艙:集中呈現人事、財務、學生、教學、資產、科研等重要部門的概況;讓學校領導實時全面地了解學校各核心業務單元的概況,輔助領導決策管理。
為進一步強化師生對信息化應用的感受,新華三設計了北航迎新畫像和畢業生畫像系統,全面呈現新生的年齡、性別、籍貫、星座等分布情況及畢業生的在校情況。方便學校了解新生的情況,針對學生特點開展服務。產品上線后,1周的訪問量就突破了10萬人次,大大超出了學工部與宣傳部門的預期。
新華三通過創新商業模式以及大數據分析、物聯校園、安全態勢感知以及云學堂2.0等最新解決方案,充分釋放與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助力我國向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