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光
張五常教授的《佃農理論》對租金理論和合約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二0一七年正值問世五十年,在繼承和發揚的同時,也需在新的條件下,加以創新和發展。
在古典經濟學中,租金理論占有重要地位,從威廉·配第到約翰·穆勒,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到卡爾·馬克思,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有自己的地租理論。斯密《國富論》第十一章專門討論地租理論,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第二章的標題是“論地租”,馬克思的地租理論集中在《資本論》第三卷第六篇“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盡管相互之間存在很多分歧,但基本上奠定了租金理論的基礎。概括起來,主要涉及兩個問題。
一是關于地租的定義和來源。斯密正確定義地租“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價格”,而且是一種“壟斷價格”。它離不開自然的作用,但卻是土地所有權的純粹結果。因此,土地的產品才能按高于費用價格(馬克思的生產價格)的價格出賣,地租才構成土地所有者的收入。所以,是農產品的價格決定地租,而不是相反。
在斯密的定義中,所謂土地并非僅指用于農耕的土地,而是泛指一切自然力。他以農業地租為基礎,不僅考察了廣義農業(農林牧漁)的地租,而且討論了煤礦和寶石礦的地租。
二是關于地租的形式和數量。地租的形式有兩個方面,其一,它在歷史上采取的形式,諸如勞役地租、實物(產品)地租和貨幣地租;其二,在它的發展形態(即資本主義地租)上的形式,主要是級差地租的諸種形式。前者旨在揭示地租與農業經濟關系的歷史發展,后者重在說明地租的數量及其決定因素。
古典經濟學通常討論級差地租,如李嘉圖認為:“地租總是使用兩個等量的資本和勞動所取得的產品量之間的差額。”馬克思對級差地租討論得比較清楚,他不僅區分了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前者基于肥力和位置而發生,后者基于投資及其分配而生成,而且考察了生產價格不變、下降和上漲情況下級差地租Ⅱ的數量和地租率的變化,進而說明了“最壞耕地也有級差地租”,提出和討論了絕對地租問題,并指出其在采掘工業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如果說斯密和李嘉圖分析的主要是農業地租,那么,約翰·穆勒則將其推廣到城市土地,并引入競爭性租金的概念,認為非農業用地必須獲得至少與農業用地相同的租金。且由于有利地理位置的稀缺性,城市土地還會獲得額外的位置租金。此外,穆勒還指出許多額外利潤具有租金的性質,這是將租金概念推廣到所有生產要素的重要一步。循著穆勒的方向,馬歇爾提出了“準租”(quasi rent)的概念,用于表示已建成機器設備獲得的收益超出其運行成本的部分。不過,準租與一般意義上的租金之間的區別在于它的短期性,在長期上,準租是促使供應商對設備數量進行調整的重要決定因素。
根據古典經濟理論,地租是一種剩余,不構成生產成本,也不影響產品價格。但在現實中,對于租用土地的生產者,租金確實構成成本的一部分;當土地是一種可變投入時,地租也會進入產品價格。這是由于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是(由勞動和等待時間構成的)實際成本,其價格形成也是基于實際成本,但租金并非實際成本,自然不會出現在價格中。這一矛盾運用奧地利學派的機會成本概念可以解決。
在現代經濟學中,地租理論的地位明顯衰落?,F代經濟學家很少專門討論地租問題,即使討論其角度和方法也不同。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邊際革命及其帶來的價值論轉向,正如米塞斯所說:“在李嘉圖的經濟學架構里,使用地租概念所處理的問題,實際上與現代經濟學用邊際效用分析所處理的問題相同”,“李嘉圖的土地分級評價說,完全容納在現代生產要素價格理論中。這不屬于客觀地租理論,而是這個復雜經濟體系給予它的特殊地位。級差租是一個普遍現象,而不限于土地價格的決定。在‘租與‘準租之間做詭辯性的區分完全沒有必要。土地的效用以及其他生產要素的效用,都應該以相同的方法來討論”。二是由于市場制度的擴展,一切有用物(包括人造之物和自然之物)都具有了商品和價格的形態,土地作為與資本和勞動一樣的生產要素,其價格決定雖要考慮時間偏好,但必須按照其未來的預期效用來估價。三是主流經濟學的興趣在實證方面,租金在社會倫理上的正當性被邊緣化了。租金概念存在的價值在于:第一,租金在引導資源配置上的功能;第二,租金與資源供給無關的特性,這意味著對它課稅不會導致經濟運行的扭曲。
與此同時,新制度經濟學和其他一些學派繼續探索經濟租理論,除張五常的貢獻外,還提出“可占用性準租”的概念,它被用于分析企業縱向一體化。如果是一項專用性強的資產,那么使用它的機會成本就很小,這意味著其收益有一大部分是準租。同時高度專用性資產的所有者在交易中會被“套牢”(hold-up),從而喪失相當大一部分準租的索取權。因此,企業會采用縱向一體化策略來代替專用性資產的市場交易(Klein,Crawfrd & Alchian,1978)。
“可占用性準租”概念意味著特定的資產組合能產生租金,這得到企業管理學家的呼應。后者長期面臨著一個理論悖論:根據新古典經濟學,在自由市場競爭中,企業利潤趨于零,而企業戰略的目標是尋求可持續超額利潤(或獲取“競爭優勢”),那么超額利潤來自何處?根據資源的企業戰略觀,企業支配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本、組織形式、社會關系等)是其績效的主要決定因素,企業在本質上是這些資源的組合。如果企業價值超出其資源的市場價值之和,那就具有了競爭優勢。可見,管理學家關注的是準租的獲得與維持,而不是新制度經濟學關于準租對經濟組織形式的影響。
租金理論的另一研究視角是它的分配,由此產生了尋租理論。最早探索尋租現象的是圖洛克關于壟斷社會成本的研究。一九七四年,克魯格發表了《尋租社會的政治經濟學》,估計了印度和土耳其在進口許可證上的尋租行為導致的社會福利損失,尋租概念迅即被學界接受,成為一個標準分析工具。在現代經濟學中,尋租已經被推廣到一切耗費資源影響公共政策以獲得對自己有利的社會財富轉移支付行為。但尋租理論中的“租”與主流理論的經濟租并不完全等同。一方面,尋租理論刻畫的許多現象涉及的是非市場過程中的純粹轉移支付(如賦稅和補貼),與標準經濟租概念無關;另一方面,競爭經濟租的行為有許多有益于社會福利(如專利競賽),通常不是尋租理論的考察范圍。因此,尋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對經濟租(或壟斷租)的競爭”。不過,現實中很多尋租現象(如對市場準入許可和自然資源開采權的競爭)確實與經濟租關系緊密,并構成特定資源影響社會福利的重要機制。endprint
租金理論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租金來源或者其可開采量的限制有三:一是其數量的天然有限性;二是資源的開采成本,技術與自然條件一定,開采的邊際成本隨開采量上升,成為限制其供給的主要因素;三是資源所有者對開采量的動態最優配置。這對可耗竭資源尤為重要。在競爭性市場中,可耗竭資源的最優開采量應滿足“霍特林法則”,即開采的邊際收益等于資源價值,而資源價值的增長率必須與利率相等。
斯密認為奴隸制無效率,于是佃農制度代替了奴隸制度,但佃農制度也有效率損失,因為收獲分成等于地主抽稅。比較有效率的是固定租金制度,農戶盡享交租后租金之剩余,生產激勵增強,因而逐漸代替了佃農制度。斯密還認為,租金的分成比例是50%歸農戶,50%歸地主。這只是一個例子,但被后人看作一般規律,以致穆勒認為,佃農分成是風俗習慣,不能進行經濟理論分析。其所以如此,是因為傳統的佃農理論假定,農戶的勞動投入,在均衡點上勞動工資等于農戶分成的邊際收益。張五常認為,這一理論的錯誤有二:一是把佃農分成看作政府或教會稅收,但土地并非抽稅者的私有財產;二是佃農和地主各得50%的租金分成比例,不符合歷史實際。他調查了一九三二年中國二十二個省份、七個農地級別的佃農合約分成率,地主分成最低29%,最高69%。另據高王凌研究,中國歷史上也存在佃農分成比例各50%的說法,實際平均所交租金是38%。
張五常的貢獻在于糾正了這兩個錯誤,發展了或者說重構了佃農理論。首先改變了傳統理論的前提假設,包括土地是私有財產,農戶和地主都參與競爭,農戶分成所得等于另謀高就的工資,地主分成所得等于另找租客的租值;農戶租地面積和租值分成率皆由市場競爭決定。這就將佃農分析放在了一般經濟行為分析的基礎上。由于租約分成是一個百分比,不是一種價格,因此,佃農合約中必然包含著佃農勞動力與租用土地面積的比率,即包含著土地要素和非土地要素的合約。
張教授的這一發現,使之解決了佃農租地面積和分成合約比率的決定問題,形成了新的佃農理論。正如他在《經濟解釋》中總結的那樣:“勞力(或非土地生產要素)之量使農地的租值達到高點,租出給一個農戶的土地面積就決定了。地主的分成比率,是最高的土地平均租值除以土地的平均產量。這樣,佃農合約的生產效果,與地主自耕、固定租金合約、雇傭農工合約等的生產效果相同。在均衡上,勞力的邊際產值等于勞力另謀高就的工資,而土地的邊際產值等于土地的平均租值?!?/p>
不僅如此,張教授將其放在整個制度結構中,使其理論一般化了,進而提出了租值消散的理論。阿爾欽認為,價格決定什么比價格怎樣決定更重要,價格不僅決定資源配置,而且決定勝負的準則。據此,張教授指出,競爭無時不在,決定勝負的準則也千變萬化,公共財產的競爭性使用會導致租值消散,“只有市價這準則沒有傳統所說的浪費。其他任何準則在某種程度上都會引起租值消散”。同時舉例說明,以武力取勝,付出的血汗是租值消散;搞人際關系,巧言令色的成本是租值消散;以“思想正確”為準則,背誦“語錄”的時間是租值消散;論資排輩,虛報年齡或虛度時光也有成本,在邊際上總有一點租值是消散了的。但因交易費用而導致的非價格準則行為,不代表租值消散,這類行為做出了有價值的貢獻,非價格準則增加的費用與其貢獻收益相等。
揭示了租值消散的原因以后,張教授進而討論了租值消散與價格管制的關系,說明了價格管制理論的三個基礎。一是阿爾欽認為,在價格管制條件下,必然會出現非價格準則,理論的均衡點是所有非價格準則的租值消散至零,但邊際之內的租值可能是正數。二是科斯認為,以市價作為競爭準則必須以私有財產權為前提,如果沒有私產制度,競爭仍然存在,也會用非市價準則。三是張教授在《佃農理論》中發現:“分成或租金或市價,是私產收入權利。如果這收入權利被政府壓制,私產的使用在某種程度上會有非私產的效果,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租值消散。價格管制是干擾了收入權,在某種程度上會導致租值消散?!?/p>
如果不從產權而從合約來看,任何交易都有合約,合約條款有收入條款和使用條款。一次買斷的合約只有收入(價格)條款,是非結構性合約,但非買斷合約(如租約和雇傭合約)除收入條款外,還有使用條款,是結構性合約。價格管制主要是管制收入條款,如果是結構性合約,政府在管制收入條款外,也可能管制使用條款。因而,租值消散行為也有兩類:一是資產的使用或生產的行為會有改變,導致資源的租值下降;二是合約的安排會有改變,增加了交易費用。通常二者合并出現??梢?,在價格管制條件下,租值消散與交易費用增加是一回事。
以上評述可見,張五常對佃農理論的貢獻有,一是證明了定額租和分成租的效率等價,二是提出了租值消散理論,二者都是從擁有權著眼,建立在私有產權和市場完善的基礎之上的。他認為,在私有產權基礎上形成的市價準則是不會發生租值消散的,只是政府干預改變了市價準則,影響和限制了私產擁有者的收入權利,擁有者應當得到而沒有得到這部分租值,因而導致了租值消散。
產權理論和合約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特別是制度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在一定意義上,現代產權理論就是現代合約理論。
在經濟學和法學中,財產權都是一組權利束,包括多項權能,既有不同說法,也有不同分類。諸如所有權、占有權、擁有權、決策權、控制權、使用權、收益權等。為了使討論比較清晰和集中,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混亂,我們以產權等同于所有權,占有權和擁有權都表示權利的歸屬,控制權比較復雜,既有決策權控制,也有收益權控制,使用權則相對清楚。這樣,產權細分也會出現多種情況,一是擁有權與決策權的分離,二是擁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三是控制權與收益權的分離等。從不同角度討論產權問題,會得到不同的認識,形成不同的產權理論。以下的討論以擁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為主,旁及其他兩類情況。
擁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是相當古老的現象,在傳統農業經濟時代,租佃制就是一種擁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制度安排,地主有土地的擁有權,佃農有土地的使用權,租金是使用權的價格,定額租制和分成租制是兩種不同的定價方式。在一般情況下,地主和擁有權處于主導地位,到了永佃制的出現,使用權獲得了某種獨立性。不過,這種獨立性受到兩方面的限制:一是這是一種物質資源(主要是土地)的使用權,二是在整個社會處于擁有權主導的時代,使用權沒有擺脫對擁有權的隸屬,也沒有在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起到決定作用。endprint
到了工業經濟時代,擁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有了進一步發展,在實踐和理論上,成為一個重要問題。這集中表現在企業的產權安排和產權結構及其變遷中,以致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現了伯利和米恩斯的開創性著作《現代公司和私有財產》,經濟學家前赴后繼不斷開拓,發展和創造出了一套豐富的產權理論和合約理論,包括企業的契約理論、交易費用經濟學理論、代理理論、企業的企業家理論、不完全合約理論等。不過,現有所有產權理論和合約理論都是以擁有權為中心,以權利歸屬為主導;而權利歸屬在本質上是一種封閉性和排他性安排。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出現,形成了互聯網平臺和APP的分工方式和商業模式,產權結構和產業組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擁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使用權獲得了實質上的獨立性,不僅顛倒了以前與擁有權的關系,處在了產權安排的主導地位,而且使用權成為一種完全可以自由參與和使用的開放性安排。產業組織也從原來的集中化的層級結構,變成了分散化的網絡結構,以至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
這種變化的發生,一是由于一切物質和非物質資源都取得了數據符號的形式,擺脫了具體實物形式的限制;二是由于數據符號資源可以無限復制,邊際成本幾乎為零,沒有了進入的門檻;三是借助于互聯網平臺的支持,人們對數據符號資源的取用獲得了完全的自由;四是APP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最活躍、最豐富、最有創造性的領域和活動。
在以“使用而非擁有”為核心的分享經濟中,由于擁有權淡出了主導地位,使用權起到了決定作用,以前有關產權問題的很多討論有的失去了意義,有的有了新的含義。比如,共享單車歸誰擁有,是平臺企業,還是單車使用者?實際上,共享單車變成了一種準公益產品。既然在分享經濟中誰擁有并不重要,關鍵是誰使用,怎么用,用的效果如何。既可以公有公用和公有私用,也可以私有私用和私有公用,還可以共有共用和專有共用,只要用得合理,用得有效,不必在意擁有不擁有。
隨著產權及產權理論的變化,合約和合約理論也發生了變化。在以“使用而非擁有”為中心的分享經濟中,互聯網平臺和APP之間不存在委托代理關系,其合約都是使用者自動簽約,自動解約。這才真正體現了合約自由和平權的本質。由于APP都是互聯網的終端,其經營和交易的全部信息都會發送和傳輸到平臺中心,因此,平臺和APP之間的信息是對稱的和完全的,既不可能出現事前隱藏信息,發生逆向選擇,也不可能出現事后隱藏行為,形成道德風險,因此,“鎖定”和“敲竹杠”之類的機會主義行為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礎。
總之,隨著數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生產力的發展,從擁有權中心論向使用權中心論的轉變,對包括產權理論和合約理論在內的一系列經濟理論形成巨大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租值理論會出現怎樣的變化?這是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基于擁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產生了兩種交易方式,一是買賣交易,一是租用交易。二者之間有明顯區別。買賣是擁有權的全部或部分轉移,標的是擁有權的價格;全部轉移是買斷,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部分轉移是不買斷,只轉移決策權,形成委托代理關系。租用是使用權的轉移,標的是使用權的價格。這也是一種不買斷的交易,但與前述不同,形成的是債權和債務關系。使用而非擁有主導的情況,為二者的差別注入了新的內容。
在擁有權主導的工業化經濟中,租借交易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是立足于擁有權來考察的。債權與股權不同,股權有投票權和決策權,既能參與分紅,也要承擔虧損,債權既無投票權和決策權,也不參與分紅和承擔虧損。在金融活動中,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都相當重要,是兩種相對獨立的融資方式,但總是以融資方的擁有權為前提并依附于擁有權的。由于租借的標的物一般是貨幣資產和/或實物資產,只能排他性使用,借出方的擁有權體現為按照約定取回本息或借入方還本付息,如果是實物資產,就要收回資產,并取得一定的回報。而在使用權主導的分享經濟中,由于借用的標的物既不是貨幣資產,也不是實物資產,而是邊際成本為零、可以非排他性使用的符號資產或者數字資產,平臺不必要向APP收回資產,APP也不存在向平臺還本的問題,付息的問題就變成了收入分享或租值分成的問題。
在擁有權主導的同質化經濟中,經濟均衡是數量、價格的二維均衡,只要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就會出現經濟均衡,價格也就等于邊際成本,即P=MC。無論是對于買賣交易,還是對于租借交易,都是如此。這時利潤為零,而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才能獲得利潤。從這個意義上看,利潤是擁有權的收益,不是使用權的回報。在以使用權為中心的異質化經濟中,經濟均衡是數量、價格、品種的三維均衡,由于邊際成本為零,自然無法按照邊際成本定價,而是按照使用效果定價,因此,差異化的經濟均衡是在使用過程中達成的,體現在平均成本上,P=AC。姜奇平提出了廣義均衡的概念,并借助于雙層數學規劃把同質經濟均衡和異質經濟均衡綜合在一起,創造出新的壟斷競爭理論。而AC-MC就是租值,既包括擁有者的利潤,也包括使用者的收益,主要由APP們分享,也在平臺和APP之間分成。
按照前面第二節所述張五常的租值理論,只有在私有財產制度下,市價準則不會發生租值消散,公有財產的競爭性使用,政府的價格管制都會發生租值消散。在基于使用而非擁有的共享經濟中,邊際成本為零,沒有了市價準則,也不會發生租值消散。這一點張教授的理論無法解釋。同樣,張教授認為,政府的價格管制侵犯了私有財產的收入權利,因而造成租值消散。但是,在新經濟中,既然沒有了市價,政府的價格管制也就沒有了施加的對象。張教授認為,有交易就有合約,合約有結構性合約和非結構性合約,結構性合約除收入條款外,還有使用條款,租約是結構性合約,但在使用而非擁有的共享經濟中,由于數據資源的無限性和使用的非排他性,政府管制使用條款也無法實施。比如,共享單車,政府可以管制平臺的投放,卻無法管制乘用者的使用。至于停放管理,那是公共交通問題,不是單車如何使用問題。這一切變化都是因為立足于互聯網信息資源的無限性,從使用權的角度來考察的結果。
從使用權的角度來考察,不僅不會發生租值消散,而且出現了租值聚集。由于數據符號資源的非排他性使用,其邊際成本為零,借助于平臺的支持,APP提供了大量個性化和分散化服務,租值也在APP那里聚集。正因為如此,按照風險和收益對等的原則,在租值分成中,APP拿了大頭,平臺的租值分成也沒有出現消散。這就是新經濟賦予租值理論的新鮮內容。由此來看,張教授的租值理論也有局限性,但這種歷史的局限是任何人也避免不了的。它并沒有否定張教授租值理論的歷史價值和理論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