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摘 要:海明威作為20世紀舉世聞名的小說家,他的作品極富悲劇意識,這種悲劇式創作風格與他的人生經歷有著至關緊密的聯系。在作品中,海明威筆下小說的主人公都與他自身極為相似,遭受著苦難,又與苦難不斷抗爭著。本文就將深入解讀海明威小說的悲劇意識。
關鍵詞:海明威;小說;悲劇意識
在20世紀,世界上曾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世界各國人民都受到了嚴重的身體創傷與心靈傷害,世界經濟又陷入萎靡不振的狀態,使得人們饑腸轆轆。海明威所生活的時代正是這個“迷惘的時代”,人們喪失了對未來的信心,而且變得萎靡不振。他就是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下形成了充滿悲劇意義的世界觀,使得小說中彌漫著強烈的悲劇意識。
一、海明威小說的創作靈感
海明威生活在工業發達的年代中,然而,經過了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人生的身體和心靈都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再加上社會經濟大蕭條,許多不安的因素令人們喪失對生活的信心。
為了拯救這個世界,讓人們的生活不再痛苦,人們曾經信心滿滿地參加征戰,然而在大屠殺過后,種種苦難又讓人們感覺到被“民主”、“和平”的口號所欺騙,人們感到莫大的失望,甚至對這個社會絕望。在迷惘過后,人們又在追求著“美國夢”。然而了解了社會上層的真實狀態以后,人們發現“美國夢”也并不現實,如同泡影。在艱辛工作以后,人們發現自我生存的需要仍然無法得到滿足,此時的人們更加厭惡戰爭,憎惡戰爭所代表的階級。在這一時代中,人們經歷了層層坎坷過后,終于最終醒悟了。這一代人在不斷地追求著美好的生活,又在不斷承受著美好破滅的創傷,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迷惘者。
作為這一時代的一員,海明威感受到真正美好幸福的“美國夢”僅僅是幻想出來的。于是,他拿起筆桿,續寫著小說,并借此抒發自己的不滿與絕望,發泄這一代人對戰爭時代的憎惡。海明威的作品有這樣一個共性:主人公總是厄運連連,包括《永別了,武器》中的主人公亨利、《太陽照樣升起》中的主人公巴尼斯、《老漁夫與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亞哥等等。小說中的主人公在面對命運的折磨以及生活中的種種挫折時,仍然試圖突破重重壓力的束縛,去征服自己,主宰這個世界。他們歷經層層坎坷,追求著理想的幸福生活,體會著內心深處的孤獨,就好像當時社會中的百姓一樣。人們的生活被悲劇、失望以及困惑等負面情緒所圍繞,被欺騙的感覺不斷打擊著人們。就是在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海明威擁有了創作小說的靈感。
二、《老人與?!泛汀队绖e了,武器》中的悲劇意識
海明威運用自己的筆桿,用小說揭示著這個時代的傷痕,他將自己所遭受的一切,賦予到小說中的主人公身上。因而,從某個角度去講,海明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他自己,擁有頑強不屈的奮斗精神。人可以失敗,然而卻不可以被打敗,這種“英雄主義”就是海明威小說的核心思想之一。
(一)《老人與?!分械谋瘎∫庾R
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講述了一個老漁夫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這個時代人們的命運:人可以經受失敗,然而不可以在失敗中被打敗而認輸,肉體可以經受折磨,然而精神的意志卻不可以被侵犯。在這個時代里,并非每一個人都相信命運,然而,自己所不到的事情卻真切存在,盡管這個人非常聰明機智。老漁夫桑地亞哥很優秀,然而,他卻并不能將海里所有的魚釣起,這就是一種悲劇,仿佛是命運在讓我們放棄前行的道路。
然而,老漁夫并沒有因此而沮喪,他仍然頻繁出海,挑戰極限。終于,海明威釣起了魚,一條很大很大的魚。老漁夫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的英雄,而這條魚同樣也是魚群中的英雄。魚反抗著,掙脫著,甚至將老漁夫拖到了海中央,并與老漁夫展開最后的決戰。在這場決戰中,魚兒想要獲勝重獲自由,想盡一切可以利用的辦法去掙脫老漁夫的束縛。幾天幾夜,魚在海中不停地游動,老漁夫也不曾休息片刻,同時,魚還不停地撞擊著老漁夫的漁船,試圖撕咬老漁夫,折磨老漁夫。最終,老漁夫傷痕累累,血與肉混在一起,模糊不清。此時,魚或許會認為老漁夫會割斷繩子,放棄釣魚,尋求一條生路,而自己則會很快獲得自由。然而,老漁夫卻并沒有放棄,而是繼續與魚殊死拼搏,將魚視為自己的強大對手,一次一次發起激烈的挑戰,他用自己的行為證明著:我并沒有失敗,我要取得成功。
終于,老漁夫載著這條大魚返回,然而途中卻遇到了大鯊魚。老漁夫殺死這條鯊魚以后,魚叉卻被折斷了,于是,他用使用刀子對付下一個敵人,當刀子也被折斷時,老漁夫再無可以繼續戰斗的鋒利武器。夜幕來臨,更多的鯊魚朝向老漁夫的漁船靠近,老漁夫依然沒有放棄,用木漿、木棍還有舵與鯊魚搏斗,指導他要保護的大魚被鯊魚撕咬得所剩無幾,老漁夫才選擇停手。到了岸邊,漁船上只剩下一架白骨,而小船也殘破不堪。
沒有任何硝煙,也沒有任何喧鬧,年輕之時的激情和浮躁也褪去了,年邁的老漁夫仍然義無反顧地追求著自己的夢想。這樣的氛圍充滿了悲劇,八十四天的打漁經歷觸目驚心,整個過程都是生與死的抗爭,老漁人在極其殘酷的外部環境中掙扎,他不斷反抗著,勇敢地面對自己所遭遇的痛苦與不幸,在重重壓力下承受著命運的摧殘。作者海明威將老漁夫置身在與環境對抗的險惡環境中,讓老漁夫為了生存與自然不斷搏斗,讓讀者從中體會到生命的寶貴與生存的不易。同時,作者并沒有用過多的筆墨去描寫故事的背景,而是以一種毫無聲息的方式,讓讀者感受人類無法抗拒的悲劇,這種悲劇就是悲劇的最高境界。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老人與?!穼⒋笄澜缰械姆N種不幸以及人們面對不幸時的不同態度以抽象化的方式概括出來。這部小說極具悲劇意識,然而,這種悲劇意識并不在于老漁夫的悲劇,而在于生活中的我們應對挫折困苦時的悲劇,這種悲劇具有永恒的意義。作品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可以去消滅他,然而卻并不可以將他打敗?!痹谶@部作品中,作者海明威充分證實了這種悲劇意義,并鼓勵讀者要勇敢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幸,并想盡辦法去戰勝它,而不是自暴自棄選擇放棄。
(二)《永別了,武器》中的悲劇意識endprint
《永別了,武器》的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者海明威描寫了亨利的不幸,從參加抗戰的勝利到精神上的苦悶,再到愛情毀滅與心靈破碎的整個過程,從多個角度揭示了人們處于巨大社會災難時的悲劇。
魯迅先生曾名提及過悲劇美:悲劇美在于將一些具有價值的東西毀滅,并交由他人來看。這句話正是對《永別了,武器》的最佳詮釋,充分展示了海明威的悲劇意識。經歷過戰爭過后,美國人普遍認識到,戰爭僅僅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了爭奪利益的殘暴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為國家帶來更多的利益,而這種利益是建立在犧牲無數人的生命基礎之上的。在這部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主人公亨利、教士、士兵以及普通人,都極度憎惡著戰爭。
盡管凱瑟琳的丈夫因為戰爭而失去寶貴的生命,然而她依然去救治那些受傷的士兵,每日看著士兵因為戰爭而肚破腸流的悲慘,不斷感嘆著這個世界。大屠殺慘不忍睹,經歷過的她逐漸覺醒,逐漸成熟,并從一個民眾逐漸跨越到純粹的受害者。當凱瑟琳下定決心脫離戰爭,追求著與亨利兩個人的自由、平靜與幸福生活時,卻因為難產而離開人世,那小小的嬰兒也不幸窒息而亡。盡管她沒有在戰爭的搶下死去,卻依然死在了戰爭的魔爪中。凱瑟琳的死亡,讓人們鼓起探索生存的意義,啟發著人生去正確認識戰爭,認識這場巨大的社會災難。
在意大利的戰爭上,亨利經歷了滿身創傷以后,也完成了從單純的中學生到戰爭受害者的過渡。當亨利選擇跳河逃生時,他深刻地認識到,戰爭并不是所謂的正義之戰或者邪惡之戰,因而奪走他人性命的并非德奧聯軍,就連意大利軍人也變得殺人不眨眼。亨利的內心受到了極度的傷害,他開始指責戰爭的瘋狂與邪惡。為了抗拒戰爭的殘暴,亨利選擇保持自己純潔的內心,決定退出這場毫無人性的戰爭,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然而,命運總是不幸的,當凱瑟琳與嬰兒離去過后,亨利便成為了戰爭中的幸存者。此時的亨利遍體鱗傷,不管是肉體還是心靈,都被戰爭所毀滅,痛不欲生。
盡管《永別了,武器》是一部悲劇小說作品,然而閱讀這部小說,我們并沒有感到痛苦和不愉,因為我們都清楚,人生其實就是這樣,充滿了悲劇,不同的人面對著同一事件時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人生又會有著不同的結局。作者海明威通過講述亨利與凱瑟琳面淪為戰爭受害者的過程,以及兩個人的不同生命結局,告知人們戰爭將會毀滅一切美好的東西,并讓人們痛不欲生。戰爭如果不停息,那么參與戰爭的人們以及未曾直接參戰的人們都將無法避免地成為悲劇式人物。
三、海明威小說悲劇意識的意義
海明威在寫作中有一種愿望,那就是將他對世界的看法傳染給我們,以讓生活中擁有更多的硬漢形象,讓我們都能夠直面人生,不斷奮斗。海明威的骨子中有一種頑強的不屈精神,這種精神影響了很多作家的創作。他筆下小說中的主人公都具有一種巨大的力量,盡管他們不是英雄,卻能夠勇敢面對現實,并鼓起勇氣去做強者。
在海明威的筆下,所有小說中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的,這些人物雖然失敗了,然而,他們依舊是不可否認的英雄。我們往往認為一個人沒有達到預期的理想目的,那么他就是失敗了的。然而,海明威筆下的人物卻一次次挑戰極限,與命運作斗爭,他們寧愿走向失敗,這是屬于自討苦吃的行為么?根據這樣的思路繼續想下去,老漁夫每天都去打漁,沒有釣到魚的話他就是失敗的;一個人雖然屢次失敗,然而依舊去挑戰自己的極限;一個人想要探索自然奧秘,然而卻總是不幸失敗?;蛟S,只有一些安于現狀不去挑戰的人,才能夠獲得永恒的成功,而之所以生理的原因則在于生活中不存在斗爭,缺乏與之相斗爭的對手,這種毫無波瀾的生活并非是作者理想的生活。作者筆下的悲劇式人物從來沒有放棄斗爭,他們總是充滿信心去追求最后的勝利。盡管從表面上看,他們失敗了,然而他們的精神卻不曾失敗。
很多人面對挫折之時會自暴自棄,自卑自嘆。當我們在一起嘆息生命的脆弱,探討情感的軟弱之時,似乎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萎靡。然而海明威的小說卻告訴讀者,人生道路上的真正失敗則是喪失繼續奮斗的信心,放棄追求自己的理想。每一個人都有著一定的限度,當我們嘗試跨越這個限度去奮斗之時,我們就會發現,這個限度則會不斷擴大,而自己則會在與不斷奮斗中變強。其實,人生、社會以及自然界的變化也無非如此,如果我們僅僅在自己的局限內生活,那么怎會取得進步?科學家們為何不斷探索著航空探索?航天員們為何要不顧生命安危去太空探險?每當這些事情取得成功之時,我們總是無比興奮,感受著人類的偉大,崇拜著做這些事情的英雄人物。事實上,只要我們不斷跨越自己的限度,不斷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會因為挫折而放棄奮斗,這樣的人盡管沒有實現自己的預期理想,然而,他仍然取得了精神上的成功。
沒有人的人生不存在坎坷,盡管我們不相信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然而,強者和弱者的最終結局卻是注定了的,因為他們為自己理想所付出的努力是并不相同的。強者會不斷的奮斗,而弱者則會因為挫折而放棄;強者會披荊斬棘開道路,而弱者則會跟隨強者的腳步前行;強者在享受著成功的歡樂,而弱者則被強者的精神奴役著。
海明威的小說是極具悲劇意識的,然而,品讀過的人卻能從中感受到巨大的力量,并在生活中鼓起應對挫折的勇氣,不斷奮斗,這就是海明威小說悲劇意識的最大意義,也是海明威小說的魅力所在。
四、結語
海明威小說的悲劇具有深刻的意義,華麗的詩情讓我們感受到人生的崇高,激發著庸庸碌碌的人去不斷奮斗。如果一個懦弱的人遭遇不幸,并忍受著不幸,那么就不會產生悲劇。唯有頑強的人不斷挑戰極限時,才會產生真正的悲劇。這種悲劇并不等同于可悲,它具有凝重而壯烈的色彩,能夠讓人銘記于心,給人以強大的奮斗力量。悲劇人物為了擺脫生命的悲劇,與命運和苦難作斗爭,不畏犧牲,這才是人生中最激蕩人心的。在海明威小說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憎恨與反抗,而這是組成悲劇意識的關鍵部分,美化了海明威的人生,也凈化了我們的心靈。
參考文獻
[1]梁艷君.海明威小說《白象似的小山》語言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06):14-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