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遜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百部經(jīng)典”第一批十種圖書出版了,希望這套書的出版能帶動閱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活動進一步開展。這十種書,我想談談《論語》。《論語》是儒學最重要的基本經(jīng)典,它包含了儒學思想的全部基因。不讀《論語》,不可能真正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上,它是中國人必讀的書,被稱為中國人的“圣經(jīng)”。今天要了解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論語》是首選的入門讀物。
讀《論語》要學什么?學做人的道理。關(guān)于《論語》的中心思想,流傳千年的一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許多人都認為《論語》的核心內(nèi)容講的是政治思想、政治哲學,是歷代統(tǒng)治者用來鞏固其統(tǒng)治的學說。其實《論語》的中心思想是講做人的道理。對《論語》精神最好的概括,是《大學》所說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也是整個儒學的核心思想;全部儒學,它的出發(fā)點和終極目標都在于人的提高和完善,也就是以修身為本。
《論語》提出的做人的道理、思想,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精神面貌,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培育了無數(shù)志士仁人,支撐了民族的發(fā)展。世代傳頌,家喻戶曉,代表著民族精神的一些名言,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正是《論語》倡導的為人之道的集中體現(xiàn),都可以在《論語》中找到它的源頭。
文天祥抗金被俘后,堅拒元人的勸降,被監(jiān)禁多年。就義后人們在他腰帶上發(fā)現(xiàn)他的最后遺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讀圣賢書,所學何事?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幾無憾。”他一生讀孔孟的書,所學什么?就是成仁取義這樣的人格追求。經(jīng)過畢生努力修養(yǎng),最后做到了,“庶幾無憾”。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思想的顧炎武說:“愚以為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學于文,曰‘行已有恥。”這些先賢學《論語》等經(jīng)典,都是把孔子《論語》思想當作自己立身的指南,畢生追求、踐履,成就了他們的一生。孔子《論語》的思想,也就通過他們一生的事跡和這些名言得到傳承、表現(xiàn)。
《論語》為人之道的思想,也滲透到中國普通人的生活中,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意識,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舉個小故事來表明這一點。
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有一位將軍,退休后住在紐約。他是個單身漢,家里雇有傭工。這個將軍脾氣不好,對傭工常常不是打就是罵,所以他家里的用人都做不長,經(jīng)常更換,后來換了一個中國人。這個人叫丁龍,山東人。時間不長,丁龍受不了將軍的打罵,也走了。不久,有一天將軍家里發(fā)生火災。正當這位將軍非常狼狽的時候,他突然發(fā)現(xiàn),丁龍也在那里幫助救火。將軍很奇怪,說,你怎么又跑回來了?丁龍就講,我現(xiàn)在是不在你家做幫傭了,可是你家里有困難,我就應該來幫助你啊。丁龍說這就是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是孔夫子教我們的忠恕之道。這位將軍非常吃驚地說,你真有學問,兩千多年前孔夫子的教導你都懂,很了不起。但丁龍說我不識字,是我父親告訴我要這樣做的。將軍又說了,那你父親一定是個很有學問的讀書人。丁龍又說,我父親也不識字,這是我祖父告訴我父親這樣做的,我們家祖祖輩輩都不識字,這些道理都是一代代傳下來的。原來他們丁家只是世代耕地,卻一代代傳承,都講孔夫子的道理。將軍不禁肅然起敬,還是把丁龍留下來了,繼續(xù)幫傭,一直做到去世。丁龍臨終前把自己積攢的一點錢,留給了將軍。丁龍去世以后,將軍就拿這筆錢,再加上幾乎是自己的全部家產(chǎn),拿給哥倫比亞大學,讓他們辦一個研究中國文化的講座,講座的名字就叫丁龍講座。這是美國第一個專門以研究中國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講座。這個故事生動地表明,《論語》的思想已經(jīng)滲入中國普通人的生活,代代相傳,成為中國人生活的準則,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
總之,《論語》所提出的思想,為中國人的人生指出了方向、道路。它塑造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精神品格,培育、凝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這是《論語》思想的意義所在。今天我們傳承和發(fā)展中華文化,中心的內(nèi)容也就是孔子《論語》所講為人之道。學習傳承中華文化,中心內(nèi)容是學做人的道理。希望“讀《論語》,學做人”成為我們共同的追求,人人都來讀《論語》。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百部經(jīng)典”叢書,袁行霈主編,首批十種:《周易》《尚書》《詩經(jīng)》《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管子》《孫子兵法》《史記》,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二0一七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