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紅
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兒童時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也是最迅速的時期,因此,發展孩子口頭表達能力,是培養孩子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礎。生活是語言的源泉,要發展幼兒語言,必須豐富幼兒的生活。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我們更要精心給幼兒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快樂地學習語言。
一、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語言的學習,除了跟孩子的個體差異有關以外,與語言交往環境也有密切的關系。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可以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語言交往習慣。一旦在集體中孩子形成良好的語言學習、交往習慣,就能達到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的目的。那如何創設這個語言環境呢?這有賴老師自己的言傳身教和榜樣示范的作用。在班中我一直堅持使用普通話與幼兒交談,從孩子幼兒期開始,我就堅持這種做法,給孩子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并利用孩子喜歡的游戲進行語言練習,如:開火車、捉迷藏、辦家家等游戲活動。支持、鼓勵、吸引孩子與老師、同伴進行交談。在戶外活動,我也不放棄任何一個語言學習的機會,在飯前飯后、戶外活動、甚至孩子睡覺前的時候,我都堅持使用普通話與孩子交談,讓孩子在幼兒期進入這種良好的語言交往環境里,經過一個長期、有效的學習過程,不斷地得到熏陶,使孩子真正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二、直接感知,在認識周圍事物中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幼兒通過聽、看、觸、摸、嘗、聞等感性認識,擴大了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范圍,加強了感知深度,而范圍的擴大和深度的加強必然會豐富幼兒的語言。
冬天,我在班上的植物角里,種植了一些白菜根,蘿卜,蒜苗等綠色植物,并用洗滌劑塑料瓶制出各種造型,將吊蘭等抗寒植物栽種在里面,讓孩子們仔細觀察它們的生長過程。當孩子們目睹了各種植物每天的變化,不用我去要求,他們就能自己說出如“嫩綠的葉子”,“綠油油的麥苗”等這些好詞語。并且能夠簡單描述他們的樣子,想象著他們以后的果實、花朵等,無形之中,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下雪天,我會帶著孩子們走出教室,來到戶外,我們一起去看雪景。孩子們個個興致勃勃,爭先恐后地說著自己的發現:雪花有六個瓣,是一片片、一團團飄落下來的。我會向孩子們提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兒說:“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說:“像白糖。”有的說:“像厚厚的毯子。”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形容白雪,欣賞雪景,不知不覺中就豐富了詞匯。
春天,我會帶孩子們去種植,讓他們親自動手實踐。孩子們松土、選種、種植、移植……在做每一項工作時,我都是邊干邊講,使幼兒知道這種勞動叫什么;我還特意多選幾種種子,讓幼兒觀察,比較異同。孩子們竟然會說:“有的像小米粒,有的像桔子瓣……”出苗了,他們觀察得更仔細了,興趣更濃了。通過種植與照料花草,幼兒生活內容豐富了,思路也就開闊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活動讓孩子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陶冶了情操。
三、創設情境,在鍛煉思維中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幼兒掌握語言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而思維的發展,又促進語言的構思能力、邏輯能力及表達能力的發展。
由于幼兒學習語言的途徑是靠“聽”和聽后的模仿“說”,幼兒園語言教育的傳統模式更多的是采用了注入式。可是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幼兒背誦了一些兒歌、詩歌,但智力卻沒有得到最大的提升。所以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要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發展幼兒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如:學完“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以后,我讓孩子們用撕、橡皮泥,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鵝、金魚、烏龜等。做好后,孩子們邊演邊講,教室里面其樂融融,好不愜意。這樣做既加深了幼兒對故事的記憶與理解,又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想像力。
四、指導鼓勵,在看圖說話中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圖畫讀物是幼兒的精神糧食,它形象生動可愛,色彩鮮明美麗,深受幼兒喜愛。欲想發揮圖書的作用,需要教師作具體的指導和鼓勵。
先教幼兒看書的方法。拿到一組圖畫,要求幼兒先看數碼,或按情節排好順序,然后找出書中的主要角色,記住他們的形象,觀察他們的動作,想象他們在干什么?聯想組合成故事。我先讓孩子們按順序找好每一幅畫,接著讓他們看里面有誰?第三步讓孩子們看圖中的這些人都在干什么?發生了什么事?看完后,請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像講述故事。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肯定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多鼓勵:“沒關系,繼續說吧!……講得不錯,有進步。”在教師的鼓勵下,孩子們敢說、想說,經過練習,一定能會說。
總之,在培養幼兒的語言時,要把握好每位幼兒的實際情況,掌握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和訓練。在多看、多聽、多說、多練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語言習慣,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那么幼兒的語言能力一定會大幅度的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