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泰
不同產業對于物流的應用是有差異的。農業是大的產業,包含農、林、牧、副、漁五大領域,物流在這五大領域的應用及運作也有不同。從物流角度看,農業生產的主體是在那些田間、地頭、山坡、河畔,到處都有廣泛的分布,農業的物流則必須達及這廣博的地區,人與設備依靠物流到達這些地區才能夠完成相關的作業,哪怕是采取“飛播”方法播種也必須有飛行器飛經此地,都需要依靠物流支持農業操作,從種到收,從春到冬,物流一遍一遍地重復。雖然某些特種的農業是集中生產、也有集中的用戶,因而形成大規模點對點的物流,但農業生產的主體卻必須面對“廣博的分布地區”這一現實,這也是農業物流所面對的現實。
不同類型農業的物流又各有特點。一般農業生產的是低附加值產品,產品生產、銷售、使用都非常分散,所以對物流依賴程度較高,物流方面的投入自然會較高,再加上物流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損耗,因而低附加值類型的農業難以承擔物流的費用,這是個難解的矛盾。如果農業企業生產的產品直接向社會銷售就必須將產品運向四面八方,這必須依賴物流來實現,然而農業本身沒有能力承擔這么巨大的物流費用,所以就要依靠購買方來完成物流,購買方當然就要承擔相應的費用。消費者常說,到田間地頭去買農產品比在市場上購買“便宜得多”,為什么?因為是少花了一筆物流費用當然會便宜一些,但是這只是一種片面感受帶來的認識,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少花費,如果算細賬,到田間地頭去買不但沒有少花錢,相反卻多出了消費者去田間地頭往返的費用支出。
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農業則不同,由于產品價格高,物流的費用承擔能力自然較強,但是高附加值產品也都有其局限與獨特之處,物流也常需要有特殊的安排例如保鮮、隔離封裝等,賣方或買方樂意承擔相應的物流費用,而這筆支出在費用中的比重不一定很大,這樣一來高附加值產品的農業對物流便有條件做比較好的安排,要求會很高。
工業領域的物流則是另一種狀態。和發達國家不同,我國工業不是在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和建立起來的,而是做為革命的政治任務,“走工業化道路”走出來的,雖然仍然是一個進程,但卻是“翻番”的加速進程,這是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常態,可以說是一種不同于許多發達國家的非常的發展道路。在這樣狀態下派生的物流主體是大批量的物流,采取集中、大量地流進原料,同樣集中、大量地流出產品方式,原因是深層次的:做為政治方面的考慮可以說是不得己而為之,社會上的物流主體是官辦的,由于資源短缺所以官氣很大,難有服務意識,于是企業只能靠自己解決物流的問題,不得不采取這種方式;從經濟角度考慮,是基于一個簡單的道理:降低成本!為此,當時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往往靠本身的實力進行物流運作,長期養成的東西很難改變,直到現在,不少大型企業仍然恪守計劃經濟時期“大而全”的經營思路,延用自建物流體系的辦法。
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我國還出現了數量龐大的中、小型企業,甚至還有個人、家庭、作坊式的工業產品生產者,這又為物流帶來大量新的需求,長期運行的舊物流體系與之難以合拍,應時而生的是龐大的中、小貨運物流企業群,其經營理念及物流方式也出現不同于官辦大型物流企業的變化,可以做到批量靈活、送達服務、送貨上門等多種服務,快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快遞本來是源自郵政的一種服務方式,在市場經濟進程中“市場說了算”只要能力允許,工業產品的物流服務自然也就成為快遞的對象。
商業領域在經濟體改革的進程中物流狀態也發生了不小的改變,由于改革改變了商業“官辦”的狀態,逐漸回歸了“服務”的本質,并且不斷向縱深發展,物流便成為商業服務的重要選項,伴隨商業交易的多種物流服務方式和物流服務的延伸己經成為商業領域經濟體改革的組成部分。我國在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改革之后,商業是這一改革的前沿領域,發生了多方面的變化,我們所有人都是親歷者,尤其是商業領域物流的變革令我們感受深刻:從商家高坐店堂“等客上門”到“送貨上門、貨到付款”這種與物流相關的服務方式的改變便是又小又簡單的直接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