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引誘違約行為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評價

2018-02-09 02:03:57藍小燕
知識產權 2018年7期
關鍵詞:經營者

李 揚 藍小燕

內容提要:引誘違約是指第三人采取說服、勸告和利誘等非暴力方式,使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約定,致使合同不能履行的行為。由于行業規范缺失、合同的相對性、侵權責任法司法適用中的難題,對競爭者之間的引誘違約行為進行反不正當競爭法評價具有必要性。在引誘違約行為人與受害人之間存在競爭關系、合同已經成立且不存在任意解除權、行為人實施了引誘違約行為、引誘違約行為具有不正當性等要件下,引誘違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將符合特定要件的引誘違約行為評價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不會限制契約自由,效率違約不能成為引誘違約行為正當性的理論依據。

引 言

2017年10月10日,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武漢魚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與上海炫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炫魔公司)、上海脈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脈淼公司)、朱浩等侵害著作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以下簡稱斗魚案)作出二審判決,認定炫魔公司、脈淼公司在明知朱浩與魚趣公司存在合同關系的情況下,仍然以高價與朱浩簽訂合同,并在全民TV上安排朱浩進行“爐石傳說”游戲直播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①此判決一出,便引起法律界關于直播平臺之間引誘游戲主播違約行為法律定性的討論。

“引誘違約”又稱誘使違約,②是指第三人采取說服、勸告等方式,使合同一方當事人違背合同規定,合同不能全面、適當地履行。③目前,我國雖有學者認為引誘違約是一種侵害債權的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④但至今尚未有法律法規對引誘違約行為進行明確規制。本文贊成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斗魚案的判決,認為可以借鑒《澳門商法典》第167條的規定,在特定情況下,宜將引誘違約行為評價為不正當競爭行為,通過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法)進行規制。下面詳細論述。

一、將引誘違約行為納入反法規制的必要性

為什么必須通過反法規制直播平臺挖角等引誘違約行為?本文認為,主要有如下幾個理由。

(一)行業自治規范缺失

在市場經濟中,行業協會的地位和作用日趨重要。行業協會的基本功能包括提供服務、代表利益和自律管理三項,其中自律功能是其立足之本。自律功能的實現取決于行業自治規范的制度安排。⑤黎軍:《基于法治的自治——行業自治規范的實證研究》,載《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第47頁。作為法律法規的延伸和補充,行業自治規范在解決民商事糾紛中可發揮積極作用。針對引誘違約行為,部分行業的自治規范有明確規定,如《國際足聯球員身份及轉會規程》第17條對誘導職業球員違約的概念、引誘行為實施主體范圍以及誘導違約方應當承擔責任的方式進行了規定。⑥《國際足聯球員身份及轉會規程》第17條“無正當理由終止合同的后果”中第(三)至(五)項規定,在保護期內違約或誘導違約的俱樂部,除支付賠償金外,還將受到體育處罰,即禁止其在4個月內參加任何官方比賽,情節嚴重者可禁賽6個月。任何與無正當理由終止合同的職業球員簽約的俱樂部將被視為誘導職業球員違約。受《國際足聯章程》及有關規程管轄的任何個人(俱樂部官員、球員經紀人、球員等)為促成轉會而誘導球員和俱樂部違約,都將受到制裁。《中國足球協會球員身份與轉會管理規定》第48條也對這種行為作出了類似規定。⑦《中國足球協會球員身份與轉會管理規定》第48條第4款規定,任何與無正當理由終止現有合同的職業球員簽訂工作合同的俱樂部,均將被視為誘導球員違約。《深圳市房地產經紀行業從業規范》第3節“房地產經紀活動中的禁止行為”中也明確規定,房地產經紀機構及房地產經紀人不得招攬已由另一家房地產經紀機構獨家代理的經紀業務。然而,并非所有行業都有針對引誘違約行為的自治規范。網絡游戲直播行業是隨著互聯網和網絡游戲的出現而產生的新型行業,由于各方利益代表意見極不統一,至今尚未能形成行業自治規范,對于該行業內已經嚴重存在的通過引誘違約挖角網絡游戲主播的行為,尚無法通過行業自治規范加以規制。這是目前網絡游戲直播平臺之間相互挖角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非常不利于網絡游戲直播行業內公平競爭秩序的形成。

(二)合同法無法規制第三方的引誘違約行為

經檢索,對于主播違約跳槽行為,大部分網絡直播平臺選擇以合同糾紛訴至法院,請求主播承擔違約責任。但在司法實踐中救濟效果并不理想,合同法的違約制度似乎不足以彌補直播平臺因主播主動違約跳槽至競爭對手而遭受的損害,亦無法規制競爭直播平臺的引誘違約行為。

因網絡直播平臺對主播依賴性較強且行業競爭激烈,網絡直播平臺的經營者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對主播進行推廣和維系,主播作為網絡直播平臺開展業務的核心競爭資源,對于平臺具有重大的商業經營價值。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不至因主播被第三方直播平臺引誘違約或者主動違約而遭受重大損失,平臺與主播簽訂合同時,往往約定了高額的合作費用和違約金。一旦主播被第三方直播平臺引誘違約或者主動違約跳槽至競爭對手處開展直播活動,原直播平臺不僅對該主播的宣傳、推廣的物質支持費用等支出得不到回報,而且也將失去預期的流量利益和粉絲經濟利益,從而喪失自身培養的主播背后隱藏的競爭資源優勢。從多份判決來看,雖然法院一般會以違約金制度或者損害賠償制度支持直播平臺關于賠償物質支持費用和預期利益的請求,但賠償數額的認定成為難題。一方面,直播平臺并非如傳統企業通過生產、貿易和服務等方式直接獲取利潤,主播被第三方引誘違約或者主動違約的行為導致直播平臺的損失難有直接證據進行計算,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13條、第114條,合同約定的或者直播平臺請求的違約金并不能獲得全額支持;另一方面,基于直播平臺難以證明損失,法院唯有綜合考慮合同對賠償金的約定、合作費用、實際履約情況和服務期限等參考因素,依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加之法官對網絡游戲直播行業的獲利情況不甚了解,實踐中往往酌情調低可支持的違約金數額。⑧并非所有法院的考量因素均相同,部分僅考慮了合作費用,如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鄂01民終2453號民事判決書;部分還考慮了主播的商業風險,如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鄂01民終5480號民事判決書。此外,基于合同違約訴因,法院對主播代表直播行業競爭資源這一事實缺乏競爭法的考量,僅支持物質費用和預期利益損失難以彌補競爭資源流失對直播平臺的損害。

合同法調整的是合同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基于合同相對性理論,合同法無法對合同以外的其他經營者通過引誘一方當事人違約而達到侵占競爭對手優質競爭資源的行為進行評價和規制。同樣地,勞動合同法上的競業禁止制度亦無法規制第三方引誘違約的行為。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勞動合同法》第91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與其他用人單位尚未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勞動者,給其他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盡管該規定突破了合同相對性原則,可以請求用人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但一者遭受損失的原用人單位據此行使請求權以與勞動者存在勞動關系為前提,而現實中絕大多數被引誘違約的主播與原直播平臺之間是平等合作關系,雙方簽訂的合同屬于一般合同而非勞動合同,原直播平臺難以據此行使請求權;二者即使遭受損失的原用人單位能夠行使請求權,《勞動合同法》第91條所說的“給其他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中的“損失”,一般也僅局限于直接經濟損失,并不包括因勞動力資源流失而帶來的競爭力下降等間接損失,這顯然非常不利于付出巨大代價培養和積累具有顯著競爭力人才資源的市場主體。正如斗魚案二審判決書所言:從網絡直播行業的競爭特點看,合同法律規范并不足以制止該類行為。因主播資源對平臺意義過于重大,競爭行為的發起者多為參與競爭的平臺而非主播,而平臺非合同方,通常也并不介意將違約之代價作為競爭成本,合同法律規范顯然無法限制作為非合同方的競爭平臺,反不正當競爭法介入并對(其)行為作出評判具有必要性。⑨同注釋①。

(三)適用侵權責任法存在司法實踐難題

引誘違約妨礙合同利益的實現,合同利益作為一種債權,將其解釋為我國《侵權責任法》第1條、第2條以及《民法總則》第1條、第3條規定的“民事權益”,將引誘違約行為解釋為侵害債權的行為并追究引誘違約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并不缺乏制定法上的依據,也不缺乏理論上的支持。⑩參見徐愛國:《引誘違約的侵權責任》,載《人民法院報》2003年7月21日。

困難主要來自于司法實踐。在審理相關案件過程中,法院需要對《民法總則》第1條、第3條和《侵權責任法》第1條、第2條規定的“民事權益”這一外延并不確定的法律概念進行解釋,且限于債權的相對性,即使將債權解釋為“民事權益”,侵害債權的構成要件也必須進行嚴格限定,從而避免導致債的不穩定而波及正常的交易秩序。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法官將債權認定為侵權責任法保護的對象時,通常持十分謹慎和保守的態度,這使得通過侵權責任法規制引誘違法行為的司法實踐可能性大打折扣。

即使法院采取十分開放的態度,將債權解釋為《民法總則》和《侵權責任法》規定的“民事權益”,進而適用侵權責任法規制引誘違法行為,其保護的利益也僅僅限于債權受到侵害的合同當事人一方的利益。實踐中,引誘違約往往發生在競爭者之間,引誘違約采取的方式也是商業競爭手段。適用侵權責任法規制引誘違約行為,容易忽視引誘違約行為中的競爭法因素,難以保護公平的競爭秩序和消費者利益。網絡游戲直播行業中以高價實施的引誘違約行為在損害信守合同一方當事人利益的同時,也對信守合同一方與網絡游戲主播之間穩定的合同關系、直播行業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造成嚴重威脅,并導致消費者不得不因轉換直播平臺而丟失已經在原直播平臺上購買的虛擬道具或者充值,并在新的直播平臺上購買新的虛擬道具或者進行新充值,從而增加不應有的成本。公平的競爭秩序和消費者利益等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時,調整平等主體之間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侵權責任法,無法提供救濟機會,對這些公共利益的保護只能由脫胎于侵權責任法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來完成。

綜上所述,基于網絡游戲直播行業自治規范的缺失、合同法的局限、侵權責任法適用上碰到的實踐難題以及反不正當競爭法作為行為規制法保護法益的獨特性,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引誘違約行為具有必要性。

二、引誘違約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要件

現行反法未對引誘違約行為進行類型化,其界定不得不依賴《反法》第2條的規定。①《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條規定,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信的原則,遵守法律和商業道德。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指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違反本法規定,擾亂市場競爭秩序,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行為。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以下所稱商品包括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對“海帶配額”不正當競爭案的審理意見,適用《反法》第2條的原則性規定認定不正當競爭行為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一是法律對該種競爭行為未作出特別規定;二是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確因該競爭行為而受到了實際損害;三是該種競爭行為因確屬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而具有不正當性或者說可責性。②參見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案件年度報告(2010)》的通知。其中,“不正當性”的認定可謂裁判的重中之重。結合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審理意見,本文認為,引誘違約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需要具備如下嚴格要件,以避免不正當干預市場而阻礙自由競爭。

(一)引誘違約行為人與受害人之間存在競爭關系

行為人與受害人之間存在市場競爭關系是認定引誘違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重要前提,行為人與受害人之間有無競爭關系存在是區別適用競爭法和適用其他法律規范的關鍵。反不正當競爭法脫胎于《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任何行為使他人受損害時,因自己的過失而致行為發生之人,對該他人負賠償責任”之規定。這種分離表明反不正當競爭法有著不同于侵權責任法的獨特的調整范圍。具體而言,反不正當競爭法是從制止不正當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秩序的角度保護經營者合法權益,侵權責任法則是從更一般角度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③參見李揚著:《法政策學視點下的知識產權法》,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年版,第472頁。兩者由此出發構建各自的行為規范模式。競爭關系的認定,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經歷了從狹義競爭關系到廣義競爭關系的變遷,乃至有觀點更加廣義地將競爭關系理解為“經營者之間以不正當方式進行的侵害與被侵害的關系”。④孔祥俊:《論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競爭關系》,載《工商行政管理》1999年第19期,第21頁。本文認為,為了避免侵權責任法被反不正當競爭法吞噬,面對日益豐富的行業發展和復雜多樣的競爭行為,應當結合具體行業的競爭特點,堅持從產品相互替代性這個關鍵出發理解競爭關系,而不是相反,將競爭關系最廣義地解釋為市場主體之間對“市場機會的爭奪”。

基于上述對競爭關系的理解,如果引誘違約行為人與受害人之間不存在狹義的競爭關系,則不存在將引誘違約行為評價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前提,對該行為人行為的評價應當援引侵權責任法等其他法律作為依據,這也是《澳門商法典》第167條將引誘違約的受害人限定為“競爭者”的原因。

(二)引誘違約中合同應已成立、有效且不存在任意解除權

除了行為人與受害人之間存在競爭關系這一前提,在認定引誘違約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時,還應當對“約”的效力狀態以及類型進行嚴格限定,以免過分干預和限制契約自由和正常的市場競爭。

第一,引誘違約中的合同應是已經成立并發生效力的合同。合同成立之前尚不存在合同,因此并不存在“違約”一說。在合同締約過程中,存在競爭關系的經營者之間為了獲取市場交易機會、搶占優勢資源,往往會以支付更為優厚的合同對價吸引受要約人與之訂立合同,且受要約人作為一般理性人,基于自身利益考慮,有選擇是否訂立合同的契約自由。締約過程中,此類正常的競爭行為并未違反法律法規、誠實信用原則或者商業道德,反不正當競爭法不應該干預。即使締約過程中的競爭行為具有不當性,也只能將其作為第三人妨礙合同訂立或者侵害合同締結行為處理,⑤參見王利明:《論合同的相對性》,載《中國法學》1996年第4期,第64頁。而不能將其評價為引誘違約行為。除了附條件合同或者附期限合同之外,合同成立后一般即時生效,生效合同的嚴格履行是實現經營者競爭優勢的重要保證,只有規制對生效合同的引誘違約行為才具有實際意義。
第二,引誘違約中的合同應是當事人不存在任意解除權的合同。根據《合同法》第268條、⑥參見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2017)粵0305民初第14315號民事判決書。第410條,⑦承攬合同中的定作人、委托合同中的雙方當事人均享有任意解除權,任意解除權設置的法理基礎在于尊重當事人的契約自由和效率價值。合同當事人在具有任意解除權的合同中享有較大的人身自由,相應地法律對其保護程度也弱于一般合同,對于這些合同的保護更接近于對締約機會和商業關系的保護。⑧將引誘當事人違反具有任意解除權合同的行為納入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則會過分限制合同自由。

(三)經營者實施了引誘違約行為,行為具有不正當性

適用反法一般條款認定不正當競爭行為,關鍵在于對不正當性的把握。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在上述“海帶配額”不正當競爭案中的解釋,不正當性是指某種競爭行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或者公認的商業道德而具有可責難性。引誘違約行為的不正當性體現在:明知競爭對手與第三人存在合同關系,但出于侵奪競爭對手市場資源的目的,主動誘使、促成第三人違反與競爭對手已經簽訂的合同,并與自己簽訂合同。

首先,由于債權不具有“社會典型公開性”,⑨合同當事人之外的主體一般不知曉合同關系存在的事實,因此,只有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競爭對手與第三人存在合同關系,才有可能實施引誘違約行為,若經營者不知情干涉了原合同的履行,因其缺乏主觀故意而不具有可責難性。對“明知”的認定,可以在查明案件事實基礎上,結合行業特定的經營特點和盈利模式加以推斷,或者基于訴訟過程中發生的事實判斷,如引誘人收到法院行為保全禁令或起訴文書后,仍作出或者繼續引誘第三人違約的,其主觀惡意則不言而喻。⑩明知程度的認定可以借鑒英美法的“大體知悉”判斷標準,即知悉競爭對手與第三人之間存在某種合同關系,但不要求知曉合同條款的具體內容。①參見馬俊駒、 白飛鵬:《第三人侵害合同締結的侵權責任論綱》,載《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第23 頁。第三人侵害合同締結,是指從要約人發出要約時始到收到受要約人的承諾時止這段時間內,第三人以破壞雙方締約為目的,侵害受要約人的承諾權,使締約雙方的權利和利益受到損害的行為。 參見劉建紅:《引誘違約及其法律責任初探》,載《現代法學》1998年第5期,第76頁。

其次,經營者明知存在合同關系,出于搶奪合同蘊含的市場競爭資源而實施了引誘違約行為。引誘違約行為人明知競爭對手與第三人存在合同關系,但出于搶占該合同關系背后隱藏的市場競爭資源目的,仍然誘導、說服、促成第三人違約的,其作為競爭手段的引誘違約行為顯然違反誠信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具有不正當性和可責難性。與經營者主動實施引誘違約行為不同的是,若第三人自己選擇違約后,再與該行業其他經營者締約,則其他經營者與違約第三人簽訂合同的行為并不具有不正當性和可責難性。

最后,存在引誘違約行為。引誘違約中的“引誘”,包括金錢引誘、實物引誘、精神引誘、美色引誘和其他利益引誘,其中最常見的是高價的金錢引誘,具體表現為:經營者為第三人承擔高額違約金或者以明顯高于原合同標的額的不公平的高價與第三人重新訂立合同。現行反法沒有規定“不公平高價”這一概念,但可參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反價格壟斷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中關于不公平高價的相關規定加以認定。《規定》第11條明確規定了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以及認定“不公平的高價”和“不公平的低價”時應當考慮的因素。②《反價格壟斷規定》第11條規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認定“不公平的高價”和“不公平的低價”,應當考慮下列因素:(一)銷售價格或者購買價格是否明顯高于或者低于其他經營者銷售或者購買同種商品的價格;(二)在成本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是否超過正常幅度提高銷售價格或者降低購買價格;(三)銷售商品的提價幅度是否明顯高于成本增長幅度,或者購買商品的降價幅度是否明顯高于交易相對人成本降低幅度;(四)需要考慮的其他相關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此處規定的是“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即不公平的高銷售價格)或者“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即不公平的低購買價格)。雖然與引誘違約行為中的“不公平的高價引誘違約”(即不公平的高購買價格)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揭示了不公平高價背后使用價格手段排除、限制競爭的主觀惡意和不正當性。

一般而言,高價購買人力資源有利于人力資源的自由流動,體現人力資源的市場價值。但是,出于侵奪違約行為人背后的市場競爭資源目的,以不公平高價購買人力資源,其行為則具有不正當性和可責難性。人力資源的市場價格因行業、地域和時間等不同因素而異。何謂引誘違約行為中的“不公平高購買價格”?首先必須牢記的是,不能因為人力資源的合同價格高就認為是不公平高價,應當考慮勞動力市場價格和成本漲跌幅度等因素對不公平高價認定的影響。其次,立法或者司法中通過具體量化的方式設定一個有關不公平高價的判斷標準缺乏可操作性,因為合同標的額的市場價格因行業、地域和時間等因素不同而存在差異。網絡直播行業中,經數據統計分析,直播月收入在1—5萬元和在5萬元以上的頭部主播占比分別僅為2%和3%,其余95%的普通主播則月收入低于1萬元,其中月收入在100元以下的占72%。③參見《來自網絡主播的數據》,載《中國科技信息》2017年第21期,第10-11頁。由此可見,只有少數的頭部主播才能實現外界所言的高收入,大部分主播的收入都處于中低水平。除了自身因素,頭部主播依靠直播平臺的包裝、宣傳和推廣聚集更大的名氣,收入也在短時間內激增。在斗魚案中,從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不到一年的時間,主播朱浩的收入從每月2500元增長至每年400萬元,且不論是市場調節的結果還是惡意炒作,年收入400萬元遠高于該行業平均收入水平,后全民TV以超千萬元的年薪誘使朱浩到其平臺進行直播,此案中超千萬的引誘成本可以被認定為直播行業中不公平的高價。總的來說,法官應當根據個案,結合行業、時間和地域等多因素綜合考慮,通過法律解釋將這一不確定概念具體化,在引誘違約中認定是否存在“不公平的高價”。

(四)引誘違約行為損害經營者、消費者以及市場競爭秩序,違反商業道德

引誘違約行為的不正當性,除通過行為本身表現外,還體現在造成的損害后果上,其中既有對經營者的損害,也包括對消費者合法權益和市場競爭秩序的損害。

首先,競爭行為勢必給競爭對手造成不應有的利益損害,盡管有市場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損害,但如果是通過不正當競爭行為給競爭對手造成損害,則該行為具有可責難性。經營者引誘合同一方當事人違約,一方面直接導致競爭對手與第三人原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競爭對手的期待利益落空;另一方面,競爭對手為訂立合同以及履行合同義務所付出的成本也不能全部得到填補。再者,由于合同標的或者內容往往構成競爭的重要資源,合同的順利履行是實現經營者競爭優勢的重要保證,除直接經濟損失之外,經營者極有可能因合同不能履行而失去對競爭資源的占有,競爭力減弱,在該行業競爭中將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其次,引誘違約行為損害消費者利益。從表面上看,引誘違約行為似乎只是損害了作為合同當事人的競爭對手的利益,但無論哪個行業,其最終面向的都是消費者,引誘違約行為難以避免會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網絡游戲直播行業中,雖然消費者可無償進入直播平臺觀看直播,但作為粉絲打賞主播需要在平臺上購買虛擬貨幣。當大主播突然跳槽到競爭對手直播平臺,按照用戶與平臺之前的協議,粉絲們的充值既不能退還,也無法帶走,除非在原平臺消費(在用戶協議中,“自己心愛的主播不在了所以退錢”并不是一個合理合法的解除服務合同的事由④孫磊:《網絡直播產業的知識產權問題分析(二)——挖角大主播到底是“市場調節”還是“法律調控”》,載http://www.sohu.com/a/204248130_221481.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8年6月25日。),否則就只能白白送給原直播平臺。由于主播與粉絲的粘性極強,根據艾媒網調查報告⑤參見《2017-2018中國在線直播行業研究報告》,載http://www.iimedia.cn/60511.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8年5月6日。,85.7%的受訪網民選擇“會跟隨主播一起更換平臺”,若喜愛的主播頻繁更換平臺,則粉絲跟隨更換平臺的成本也將無形增加。此外,由于引誘違約通常以高購買價格為引誘手段,高昂的引誘違約成本也將納入引誘違約者的經營成本,并最終轉嫁到處于市場“食物鏈”中最后一環的消費者身上。

最后,引誘違約行為損害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反法旨在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其保護的是競爭秩序而非競爭者。經營者實施以高價引誘為手段的引誘違約行為,無形中哄抬了網絡游戲主播的合同標的市場價格,超出了自由市場自我調節的范圍,增加行業的負擔和成本。如果不加節制地允許經營者通過引誘違約行為,奪取競爭對手付出巨大成本投入培育的優勢資源,違反商業道德的同時也將引導市場主體著力于直接攫取競爭對手優勢資源及其所附帶的經濟利益,而不再注重對優勢競爭資源的培養和產生進行投入。在此情況下,被損害的經營者要么成為“劣幣驅逐良幣”的犧牲品,要么再以更高的購買價格去引誘他人違約,損害其他經營者的競爭利益,從而造成惡性循環式的競爭格局。在本文開篇提到的武漢斗魚案中,斗魚公司是引誘違約行為的受害者,而在深圳騰訊案⑥同注釋②。中,斗魚公司卻成為挖角引誘違約的實施者。由此可見,引誘違約行為帶來的惡性循環競爭最終將導致無序及無效競爭,無益于行業的發展,嚴重擾亂市場競爭秩序。

三、引誘違約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制度安排與司法認定

(一)引誘違約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制度安排

引誘違約侵權理論最早可溯及1853年英國的Lumely v. Gye案⑦118 Eng.Rep.749(Q.B.1853).,后經過一系列判例發展為第三人干涉合同關系制度。英國主要以判例為法律淵源追究引誘違約行為的侵權責任;美國則傾向于將引誘違約視為一種商業侵權行為,適用干擾合同侵權規則(Tortious Interference with Contract),保護既有的合同關系或者預期的商業關系。引誘違約在大陸法系則稱為第三人侵害債權行為,德國主要運用《德國民法典》中第823條第2款和第826條善良風俗的概括條款,并結合判例以解決第三人侵害債權的問題。不同于侵權責任法的救濟思路,一些國家和地區通過判例法或者成文法將符合構成要件的引誘違約行為認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從競爭法的視角予以評價,如1993年《波蘭防止不正當競爭法》第12條規定,在合同有效的前提下,經營者以實現商業利益或者損害其他經營者為目的,對第三方進行引誘(包括鼓勵第三方不履行合同或者不正當履行合同等行為)的,構成不正當競爭。⑧參見[德]弗諾克·亨寧·博德維希著:《全球反不正當競爭法指引》,黃武雙、劉維、陳雅秋譯,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547頁。1991年《西班牙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4條亦規定,誘使雇員、供應商、客戶及其他合同義務方,違反與競爭者訂立的合同的基本義務的,構成不正當競爭。⑨參見[德]弗諾克·亨寧·博德維希著:《全球反不正當競爭法指引》,黃武雙、劉維、陳雅秋譯,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618頁。再如我國澳門地區的《澳門商法典》第十編“企業主之間之競爭規則”第二章“不正當競爭”第167條第1款規定:誘使員工、供應者、顧客及其他須遵守合同義務者違反彼等已向競爭者承擔之合同義務,視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由此可見,將競爭者之間的引誘違約行為評價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存在制定法上的依據,而非本文臆造。

不同于波蘭、西班牙和我國澳門地區,我國大陸法律體系中并不存在法律將競爭者之間的引誘違約行為一般性地規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但值得一提的是,從我國反法第9條第1款第(一)項關于商業秘密保護的規定中,可以側面解讀出反法對引誘保密協議當事人泄露商業秘密這一行為進行了不正當性評價。該條文款項具體表述為,經營者不得實施下列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一)以盜竊、賄賂、欺詐、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據此,通過賄賂保密義務人違反保密協議獲取競爭對手商業秘密的行為,構成侵害商業秘密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經營者利誘保密者違反保密協議,目的是奪取競爭對手的商業秘密;同樣地,直播平臺引誘主播違反獨家合作協議,目的是侵奪主播背后的優勢資源,兩種行為的不正當性在本質上并無二致。但遺憾的是,目前我國反法并未對引誘違約行為作出一般性規制。

(二)引誘違約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司法認定

囿于債權侵權理論的救濟思路,且考慮到舉證難度和訴訟風險,從我國已經發生的案例看,原告大都選擇侵權作為起訴引誘違約行為的理由,如耐克(蘇州)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訴阿迪達斯(蘇州)有限公司、鄭智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⑩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7)滬一中民五(商)初字第99號民事判決書。但也有以不正當競爭為訴因的案件。①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2007)滬高民三(知)終字第105號民事判決書。其中,斗魚案是近幾年來認定引誘違約構成不正當競爭的典型判例。

炫魔公司和脈淼公司明知朱浩與魚趣公司簽訂了獨家游戲解說協議,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仍以高價誘使朱浩違約的行為是否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一審法院認為,該行為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直接損害了斗魚TV的市場競爭優勢,亦損害了網絡直播行業的正常競爭秩序,違反了反法第2條,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②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2016)鄂0192民初第1897號民事判決書。二審法官認為,明知而擅自使用他人培養并獨家簽約的知名主播資源的行為,雖然與傳統行業中企業人才的挖角和跳槽有些類似,但又有本質不同。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必須考慮網絡直播行業的競爭環境及特點,探求該行業公認的商業道德。③余杰:《主播“跳槽”引發的侵害著作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的處理——評魚趣公司與炫魔公司、脈淼公司、朱浩及斗魚公司侵害著作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載http://www.sohu.com/a/201972613_221481.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8年6月25日。網絡直播行業中,主播并非企業員工,更類似于傳統行業中參與競爭的產品,特別是自行發掘并培養的主播,實際上就是平臺推向市場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獲取流量的“優質產品”。挖角他人簽約的主播,實質上就是直接攫取他人競爭果實——不僅僅是平臺花費大量人財物所培養的優質主播資源,也包括了平臺通過激烈競爭和長期經營所積累的觀眾及流量。因此,網絡直播行業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平臺主播資源的競爭。雖網絡直播行業的商業規則整體上還處于探索當中,但這并不意味著該行業可無序競爭,商業道德標準仍有跡可循。二審法官從對行業效率的影響、對競爭對手的損害程度、對競爭秩序及行業發展的影響以及對消費者福利的影響等四個因素綜合考慮,認為炫魔公司、脈淼公司在攫取魚趣公司的競爭資源和勞動成果,給競爭對手造成嚴重損失、減少消費者福利的同時,因其提供的仍是同質化的服務,并未促進行業效率的提升,反而因主播資源的無序爭奪改變了產業生態和競爭秩序,最終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因此,炫魔公司、脈淼公司的行為應認定為違反該行業公認的商業道德,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
受斗魚案影響,針對以不正當高價引誘違約的行為,采用反法維權的救濟思路似乎開始得到經營者的青睞。同是以從事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培訓為主的教育培訓機構,北京厚大軒成教育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簡稱厚大公司)因不滿北京瑞達成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達公司)勸誘挖角厚大公司多個學科的獨家授課講師,以不正當競爭為由將瑞達公司訴至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索賠1億元。法院已受理此案。④參見《不滿被挖墻腳,厚大訴瑞達不正當競爭索賠1億》,載http://bjhdf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5099,最后訪問日期:2018年2月23日。

四、對不贊成將引誘違約行為納入反法規制觀點的回應

(一)不會限制人身自由和合同自由

斗魚案判決出來后,有觀點擔心以后凡是跳槽都可能被認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勞動者的擇業自由和契約自由都將因此被扼殺,從而導致人才無法自由流動的局面。將競爭者之間的引誘違約行為認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果真會扼殺勞動者的擇業自由和契約自由嗎?

根據意思自治原則,民事主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依法享有自愿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應當承認,將競爭者之間的引誘違約行為認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勞動者的擇業自由和契約自由都會受到一定影響。然而,不管在憲法上還是民法上,自由并非絕對的,為了防止民事主體濫用自由損害他人的、集體的和國家的利益,意思自治原則受到誠實信用原則、民事權利不得濫用原則等價值位階更高原則的限制。契約自由,主要是指訂立合同不受他人非法干涉的自由,而不是指訂立合同后,可隨意變更、不全面履行、不履行以及隨意解除合同的自由。為了維護誠實信用原則,維護交易安全和秩序,訂立合同后,合同當事人應秉承有約必守的契約精神,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反不正當競爭法將為了掠奪合同當事人背后隱藏的優勢競爭資源而引誘合同一方當事人違約的行為評價為不正當競爭行為,評價的客體是競爭者引誘的行為,而非合同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因此并沒有干涉當事人的合同自由,更不會扼殺勞動者的擇業自由和契約自由。事實上,競爭對手引誘當事人違約,致使合法有效的合同不能順利履行,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對合同自由的干擾,禁止引誘違約反而是對合同自由的維護。最重要的是,認定引誘違約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需要具備上述嚴格要件,從而可以避免過分限制合同自由的不利后果。

(二)不宜適用效率違約理論

在討論引誘違約行為定性中,可能會聯想到效率違約理論。有學者認為效率違約在起點上是對引誘違約侵權理論的揚棄,⑤參見唐清利:《效率違約:從生活規則到精神理念的嬗變》,載《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第127頁。在高價要約范式中,若適用引誘違約侵權理論,則將阻礙資源流的高效流動,降低經濟效益。因此,經濟分析法學派主張,應適用效率違約理論評價違約方因第三人出具高對價而違約的行為。一般認為,效率違約成立的條件包括:實際履行與損害賠償的等價性、損害賠償是違約的通常救濟方式以及違約方與守約方的信息對稱性。⑥參見孫國良:《效率違約理論研究》,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6年第5期,第103-104頁。但對于符合前述構成要件的不正當引誘違約行為,并不具備效率違約成立的條件:一是違約金或者損害賠償的金額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合同實際履行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且不論守約方主張權利花費的成本,損害賠償范圍內的期待利益更是難以精確計算;二是在合同標的構成行業競爭中的重要資源時,繼續履行往往更加符合守約方的利益最大化,但債務標的不適于強制履行如勞務契約等除外;三是違約方在簽訂或者履行合同時,通常不了解合同標的所隱藏的競爭資源的價值,也就不能以此評估守約方因合同履行的獲益,從而難以判斷自己的違約行為是否具有效率。由此可見,在高價引誘違約行為中不存在適用效率違約理論的空間。即使效率違約的條件得以成立,從效率角度看,效率違約雖然對引誘違約行為人有效率,但對競爭者而言無效率,對社會整體而言也并不一定有效率。從對誠信原則和競爭秩序的影響看,倡導效率違約,顯然會鼓勵隨意違約行為或者大肆引誘他人違約行為的發生,這對穩定的交易關系和交易安全將構成嚴峻挑戰,根本違背合同法堅持的有約必守價值取向,使誠信精神蕩然無存,也將嚴重破壞正常的競爭秩序。

結 語

市場競爭中,無論是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行業,引誘違約行為普遍存在。在市場調控不能、行業自治規范缺乏的前提下,訴諸于法律手段顯得尤為必要。基于當前我國法律框架內沒有直接、明確規制該行為的法律規范,從合同法、勞動法以及侵權責任法等領域尋找救濟途徑已成為常規做法,從反不正當競爭視角討論救濟方法的論著幾乎沒有。但司法實踐已經反映出引誘違約行為具有競爭法因素,該行為在損害經營者合法權益的同時,對交易安全、誠信原則、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以及消費者合法權益等公共利益也造成了嚴重損害,違反公認的商業道德而具有不正當性。因此,將符合特定要件的引誘違約行為評價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具有合理性,可以充分發揮反不正當競爭法在維護誠實信用原則、確保公平競爭秩序方面的功能,斗魚案或許很好地詮釋了這點。

猜你喜歡
經營者
明清珠江三角洲基塘區的田場與經營者
廣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4:30
《經營者》征稿啟事
經營者(2021年12期)2021-07-26 07:20:34
論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期限的立法完善——兼評《〈反壟斷法〉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稿)》第30條
研究生法學(2020年6期)2020-04-13 07:58:50
高速公路服務區經營者誠信考核評價體構建
試論對經營者集中的審查規制
法制博覽(2018年32期)2018-01-22 13:47:04
經營者集中申報若干問題探析
做一名聰明的集團醫院經營者
中國衛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30
計算營業額
從經營者到協調人:集體林權改革中政府角色的轉換
江漢論壇(2014年12期)2014-03-11 16:44:09
阿特拉斯·科普柯空壓機——精明采石場經營者的不二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导航在线|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欧美色亚洲|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欧美a网站|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日本在线国产| 欧美黄色a|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69免费在线视频|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就去色综合| www.精品国产|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成人毛片| 夜夜爽免费视频| 青青草91视频|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劲爆第一页| 婷婷伊人久久|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国产人人射| 福利在线一区|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久久精品视频一| 国产在线欧美| 国产福利观看| 色综合手机在线|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精品99在线观看|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婷婷六月|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 国产91在线|中文|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国产三区二区| 国语少妇高潮|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97se综合| 国产精品999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欧美精品色视频|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亚洲成人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