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磊
“讀”與“寫”的結合首先離不開課堂教學主陣地而獨立存在。如何將讀寫融入到平時的教學中,而非僅僅專門的讀寫訓練,成為筆者關注的重點。筆者近期聽了一節公開課《北京的春節》,這是蘇教版“選修”教材(《現代散文選讀》)中的一篇自讀課文。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1.初步感知,讀通課文
(1)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內容。
(2)作者節選了哪幾個時間點?又分別提到哪些習俗?
2.研讀體會,讀懂文本
(1)本文的行文順序是什么?
(2)結合文本,選擇一兩個習俗,說說它的寓意。
(3)習俗如此之多,寓意如此美好,作者筆下的春節有何特點?
(4)這些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發生改變。請舉例說明。
(5)作者主要通過何種手法表現傳統習俗的改變?有何作用?
3.情感探尋,讀透文本
(1)作者為何以“北京的春節”為切入點,展現這種變化?
(2)作者以“北京的春節”為切入點,還有哪些作用?
4.拓展延伸,深度思考
(選文為梁實秋的《過年》)
(1)作者對于春節傳統習俗是持怎樣的態度?請簡要分析。
(2)你的觀點是什么?請運用二元關系型作文分析法談談你的看法。(200字)
從以上設計來看,教者對讀與寫的結合教學很用心。但是作為一篇自讀課文,教師的讀寫教學行為恰當嗎?
1.讀寫目標設定不準確
《北京的春節》課后有這樣的設計:
資料鏈接:
寫文章必得抓牢每篇的重點,沒有重點,就不能成為文章。……
——老舍《怎樣寫文章》
品讀與探討
《北京的春節》的記敘線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樣圍繞它選取、組織材料的?作者又是怎樣將敘事與風俗的介紹穿插在文中的?
積累與應用
(1)老舍說寫文章必須抓牢重點,這是把事情敘述清楚的基本要求。結合閱讀和寫作的體會,與同學討論、總結一下怎樣才能做到抓牢重點、敘事清楚。
(2)寫作實踐
在你的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它們也許非常平凡、瑣細,但卻讓你難以忘懷。請以“我的故事”為題寫一篇敘事散文;或者,你的親人、老師、同學曾向你講過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那就以“聽來的故事”為題把它敘述出來。
《北京的春節》作為選修課本中一篇自讀課文,本課讀寫教學的重點應落實到這樣兩點上:通過這篇詳略得當、情感真摯的“樣本”文章,讓學生揣摩和發現散文選材、剪裁以及合理安排文章結構的方法,并學會寫回憶性散文。而教者在本該重點賞析寫作手法上,卻沒有安排充分的時間,而把教學重點放在對比較淺顯的文本內容梳理上,使寫作手法賞析成了某種“點綴”,更沒有能讓學生以此為基礎建構起屬于自己的回憶性散文寫作經驗。
2.拓展選文運用不合理
為了加深學生對《北京的春節》的理解,教者補充了梁實秋的《過年》,試圖借助于拓展延伸,讓學生對此類文章形成更深的印象,這誠然沒錯。但是,在《過年》中,梁實秋流露的是對這個重大節日缺乏興趣,甚至百無聊賴的感覺,反映出作者對這種習俗的乏味和不適。兩篇文章的立意角度明顯不同,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迥異,卻被教者用來設計成“讓學生寫出自己對傳統習俗的看法。”進而討論“贊同傳統習俗”與“反對傳統習俗”這種 “二元對立”關系型作文如何寫的問題。這樣的設計有明顯的偏差。
基于以上讀寫教學案例,筆者認為在實施讀寫教學行為時首先要厘清一些概念,處理好一些關系。
1.重新定義讀與寫的關系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知識技能是可以相互遷移的,閱讀和寫作其實是個互逆的過程,它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讀是理解吸收,寫是理解表達。有理解性的吸收,才會有理解性的表達,反之,表達能力強了,又促進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國外中學“讀寫結合”研究,都強調通過讀與寫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學會讀與寫本身都不是目的。在他們看來,讀的形態是對整篇文章的理解、解釋、評價、創造等,這明顯呈現出讀這個認知過程的能力層級,是通過閱讀進行學習。寫的形態主要指用來研究閱讀文本的寫,諸如摘要、札記、評論文、綜述、研究論文等。因此,國外的寫作,是寫作介入閱讀,是為讀這個學習任務而寫,即是“通過寫作學習”。也就是說,寫作本身不是目的,寫作與閱讀均是為了學習新的知識。結合這種理解,我們在讀寫教學中應把閱讀與寫作聯為一體,既重視閱讀對寫作的引導作用,也重視寫作對閱讀的促進作用,二者不是手段與結果的關系,而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關系,這樣才能將學生閱讀與寫作的積極性同時調動起來,從而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提高。
2.確立課堂在讀寫中的地位
傳統語文教育的讀寫結合,比較重讀寫的長期結合而輕短期結合,即重隱形結合而輕顯性結合。當下,我們所處的時代特別強調效率意識,研究在真實的課堂學習環境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讀寫”效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課堂的真實情境更便于教師的讀寫引導。讀與寫的聯系需要一個觸發點,而這個觸發點往往是在教師、文本、學生三者思想碰撞的過程中形成的。其次,課堂中所采用的篇幅較短或不太長的文本更便于教師進行 “讀寫”的操作。相比較而言,短篇的結構方式更切合學生的心理結構方式。
3.改變對“寫”的片面理解
提到“寫”,人們常常將其定位于“一篇比較長的完整文章”,甚而是“一篇創作的文學作品”。所以,寫作一篇完整文章,往往成了一些教師寫作教學的主要目標。但是,從教學角度來看,由于寫作能力的層次性和異質性特征,學生的寫作實踐還有著更為多樣而豐富的形式。顯然,如果將寫作定義為寫“文章”,就窄化了寫作的功能。此外,可能基于中國寫作中理論講得多,國外寫作更重實踐的差異,導致當前寫作教學中一提到寫作手法講解就避之不及。其實“讀寫結合”教學中凡讀未必要寫。因此,對《北京的春節》我們可以將其定位成寫作手法鑒賞課。
4.準確把握讀寫的結合點
聽說讀寫是學生語文能力的四個部分,其中,“讀”是信息的輸入手段,側重培養的是學生語言理解能力;“寫”是信息的輸出手段,側重培養的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只有通過讀與寫相互關聯的錯綜交互的部分,即“結合點”,讀寫才能發生轉換。所以,如何才能把握住這個“結合點”至關重要。
教學理念向教學行為的轉化沒有終點,它是一個不斷完善、優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突破、超越自我的過程。希望通過對本教學案例中“讀寫”行為診斷研究,能夠尋找到讀寫結合教學行為的規律和自我診斷的方法,進而形成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教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