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軍
教育部2012年3月發布了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提出了“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的指導思想。這為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的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為培養人“學會學習”這一核心素養提供依據,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我國生根發芽拓墾土壤,讓我們找到了新一輪教學改革的結合點。
索里和特爾福德合著的《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習產生于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課堂情境中的學習”。課堂上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可以使用PPT、實物投影儀、微課、微視頻等多種信息化工具,營造多元化學習情境,創設學習小組或自主研習或合作探究,教師不再是用“知識”簡單控制學生,用“標準化”知識僵化評價學生,而是借助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判斷力、鑒賞力和批判力,讓學習中的每一個因素都充滿活力。學生在超越時空的豐富情境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從而獲到深刻的生命體驗,實現知識的掌握、創造和再創造。筆者在授課選修教材中《“新天下耳目”的東坡詞》設計了一系列微課,有關于意象學習的《品讀意象,賞析詩詞》,有關于知人論世的《烏臺詩案》,有《魏老師說“新天下耳目”的東坡詞之內容》等,這些聲情并茂的視頻情境,契合學生的心理需求,為有效開展翻轉課堂提供情境基礎。
學生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和較強的學習能力,是實現“翻轉課堂”有效運轉和目標實現的前提條件。學生沒有信息的檢索和收集、整合與探究、創新與發布的能力,翻轉課堂的正常開展將無從談起。因此,在實施翻轉課堂教學的先學階段,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信息的收集分辨能力、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特別是在無教師監管狀態下,如果沒有自覺主動學習的能力,那么,后教階段的翻轉課堂就好比緣木求魚、無本之木。提升信息素養與自控力是實現翻轉課堂教學的關鍵,否則翻轉課堂的課中學習便無從談起。因此,在實施語文翻轉課堂教學之前,要準確評估學生的信息素養與學習能力,為語文翻轉課堂教學做好必要的準備。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制作高質量的教學微課,高水平的微課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首先是保證教學視頻短小,依據心理學注意力特點,選擇視頻的適宜時長,以確保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高度注意;其次,視頻語言要清晰流暢、生動有節奏,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贏得學生的喜愛;再者,視頻內容要精選,不能過于復雜,過于復雜的視頻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覆蓋和隱藏主要的教學意圖。有策略地使用教學視頻也是保證教學效率的方法。首先,集中利用晚自習或早讀課觀看微課,可以消除音樂、網頁等影響或分散學生注意力,語文視頻不同于其他學科的視頻,故事情節更多,易讓學生分心;其次是學生要學會根據需要使用視頻,可反復觀看多次學習,以充分體現教學視頻技術價值;再其次,使用教學視頻,要教會學生時時筆記,記重點、記問題、記結論。
在語文翻轉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走入學生的學習世界,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思維方式、學習需求,學會傾聽學生的問題,參與學生討論,關心學生的訴求。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瓶頸時,教師善于發現并洞悉學生的困惑,努力營造環境進行師生、生生、生本多元對話,在探討與合作中求同存異,及時解開學生的疑惑。有經驗的優秀教師往往給予學生思考的梯度,進行思維調控,讓學生沖出思維的限制,達到更高的理解水平。如學習辛棄疾的《水龍吟》時,高中生對辛棄疾早年戎馬經歷極有興趣,筆者在教學中捕捉到學生心理,在理解詞意內涵時,追加了其早期詞作另兩篇《水龍吟》,并通過百家講壇蒙曼老師講《辛棄疾》的視頻資料,強化學生對辛棄疾的認識和理解。當教師成為真正的引導者,師生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語文翻轉課堂教學效果必將得到顯著提高。
翻轉課堂教學的結束,不應視為課程的階段性完成,而應繼續推動學生課后的反思和再創造,將課程融入學生的心靈和血液,改變知識授受的囹圄,把語文翻轉課堂教學由師生共同演繹成“心靈的升華”和“生命的歷程”。例如學生學習《〈史記〉選讀》中《淮陰侯列傳》后,針對韓信是否真的謀反進行課后反思。學生除了從互聯網上搜索到易中天在《漢代風云人物韓信成敗之謎》上的評說,還查閱到歷史上類似人物在艱難處境下勇于抗爭的事例,如被逼梁山的林沖、成者為王的朱元璋等等。這種對知識進行深加工的不斷反思,可以進一步觸碰現象背后的本質,這種能力的習得將成為個體生命的有益給養。
在E學習背景下語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顛覆,在保證學習公平,促使學生多思考多實踐,提升學生學會學習能力方面,突出體現了特有的教學效果。但同時我們也應清楚地認識到語文翻轉課堂教學的變革是有矛盾和阻力的,語文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系統性的特征,不是簡單的“一次事件”,更不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靈丹妙藥”,語文翻轉課堂只是語文教學體系中范式的補充和豐富,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視點位移,并為擺脫現實的教學困境謀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