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艷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將學生很好的引進到教師預設的情境中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有效的教學行為,提高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引導學生根據學習內容和自身發展的需要,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終身語文學習奠定基礎。
“逐漸去扶翼,終籌放手愿。”這是葉圣陶先生應《人民教育》編輯部征稿所寫的一首詩中的兩句,十分精確地表達了葉老一貫的教學思想。語文教育本就應該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語文學習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語文。如何將枯燥的語文變得有趣呢?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化被動為主動不啻為一種很有效的辦法。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高低關系到學生的自我發展的快慢。加強課堂實踐活動,以順應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促使其主動探究知識,筆者根據教學中遇到的實際情況談一談自己的想法。
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很淡薄,成績不錯的學生對于語文也談不上“愛”,如何從心底激發出學生的熱情,一改學生的“得學”為“愿學”。魯迅先生說:“無論愛什么,——飯、異性、國、民族、人生等等,——只有糾纏如毒蛇,執著如怨鬼,二六時中,沒有已時者有望。”只要引導我們的學生對文字產生濃厚的感情,就能孜孜矻矻,自行深入其中。
在教學中我總是引導學生賞析優秀文學作品,深入閱讀文本,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的情感。讓學生體會祖國文字的優美和表現力。育人之妙,存乎一心。用美文陶冶學生的情操,抓準教材內容,具體入微地下功夫。如《鼎湖山聽泉》這篇游記,指導學生閱讀分析,引領學生們遨游在鼎湖山優美的景色之中,享受自然美。教學時抓住“聽”字,重點推敲作者夜宿慶云寺耳畔傳來的此起彼伏的泉水聲——柔曼如提琴者、清脆如彈撥者、厚重如倍司轟響者、雄渾如銅管齊名者。輔之以朗讀、口述、換詞換句的比較分析,讓鼎湖山的泉水別具情趣的躍然紙上。以美感化學生的心靈,進而愛上文字的味道。
作為初中的語文老師,我總是覺得自己學生的基礎薄弱,所以在課堂上我就想盡可能的多講一些,多教一些,結果我發現:我講得越多我的學生表現得越沉悶,大多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也許他們在語文能力方面存在各種的問題,但是他們的儲備不應該是“零”。我不應該讓他們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會,而應該著力于讓他們自行的“動”起來:動口、動手、動眼、動腦、動心。比如我在教《陳涉世家》的時候,近一個禮拜的時間結束課程,課堂上基本是我一個人的獨角戲,內容我記得很清楚,一節課下來,口干舌燥,各種重點各種強調,可是在檢測的時候,我強調的種種重點似乎與他們無關,依然是各種錯誤,各種不會……
在接下來的《桃花源記》一課,我就放手讓我的學生們講,簡單的語句自行思考如:“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池桑竹……”難一點的學生說如“緣溪行”的“緣”“欲窮其林”的“窮”;學生不曾接觸過的知識點我來說如“忘路之遠近”的“遠近”,“芳草鮮美”的“鮮美”及“黃發垂髫”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如此師生各司其職,各展其能,教得輕松,學得充實,效果確實是極好的。
一個詞一個句子,講解時條分縷析,可是一堂課下來,一篇文章下來,和在一起就成“八寶粥”了,長此以往學生學而不通,嚼而不爛。比如我教授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這一節課我從環境描寫的作用說起,然后談到了用典,從典故講到詩人的情感,接著又從煉字的角度進行賞析。整節課下來自我感覺盆滿缽滿,可是課后檢查有的學生連用典為何物都不明所以。我忽略了學生的接受是有限的,當一切都是重點的時候那么也就無所謂重點了。
在接下來講解王之渙的《涼州詞》我就抓住一條主線問學生,本詩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怎么流露的?學生在解讀的過程中也可以品味出作者的思鄉及愛國之情,并且能夠說出這樣的情感流露是依據“楊柳”這個典故及“何須怨”這樣的字眼。重點沒少,而學生的思路更清晰了。在教學中教師更應鉆研教材,做到每堂課目的簡約,重點突出,釘子一個一個敲,使學生每課有所得。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傾聽不是路邊偶遇的閑聊,需要在整個過程中精心準備:談話前我們應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的話題,明確談話目的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帶著問題去傾聽,幫助我們在過程中接收學生這方面的信息。我們真正地了解他們,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達到育人的目的,進而讓學生從心底愛上語文這么學科。
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可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那么我們心里就必須有“逐漸去扶翼”的明確認識,結合自身的努力,達到“終籌放手愿”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