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國
為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的需要,多元化高素質精準專業人才的需求加大,國家教育部也一直加大重視的力度,不斷推出更適應新形勢新時代新需求教育模式的改革。創設情景的教學方式也漸漸搬進了教學的講臺,開始在各個科目的課堂教學上開始運用。有創設情景的課堂,學生學習記憶深刻,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語境語感,激發學生去表達或者抒發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愿望,所以創設情景在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
以往的語文教學主要是以記和背誦為主,老師講授的知識面窄,學生學習過程只能通過想象去理解和記憶知識。新的教育改革后,語文教學逐漸以學生為主體,增加了更多的教學互動,通過語文的學習能夠培養一種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通過語境培養語感,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體驗美好生活的能力。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通過課堂內有限的時間,給學生創造更多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機會,合理有效的運用創設生動的現場場景,讓學生能夠有如身臨其境,從心底深處激發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的表達的即興形成和升華。有情景創設的課堂有活力,學生學習有激情和動力,學生的精神集中,學生在這種狀態下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并且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靈感和體悟,讓學生更好的體驗語言的美好和文學的魅力。創設情景教學法可以活靈活現的再現教材內容,將其中的各種情感通過課堂內角色化的展現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和老師的互動和分享一方面可以加深記憶,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寬思路,品味經典教材內容的同時陶冶情操積累更深厚的文化修養。
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選自經典名著或者比較有意義的故事內容,故事中的人物關系、情感線索和感情基調都比較耐人尋味。在教學中,特別適合我們分角色去表演或者再現當時當事的情景,學生才能在其中體會出人物的語言和人物性格,人物情感之間的聯系,要通過作品的學習,把握作品主題,理解作品的情感,學到作品的語言風格,得到審美提升和價值觀的培養,只是像過去老師自己讀自己講的東西,學生的體會是遠遠不夠深刻的,這需要我們為學生創設一個現實的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去發揮感悟,激發這種語言能力的創造和創新。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分小組,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去參與角色,參與到主動學習的課堂活動中來,根據學習的讀本的內容學生們輪回扮演各種角色,朗讀讀本,老師引導大家各小組的表演分別再現情景,學生通過情景再現表演切身體會各種人物形象,所有同學都通過表演和觀看得到各種不同的體驗經歷。例如,戲劇家曹禺的作品《雷雨》,文本集中描寫了周、魯兩個家庭成員之間三十年前后復雜的矛盾和感情糾葛,深刻暴露舊中國上流社會的歷史罪惡,它是一部經典的話劇作品。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扮演周樸園、魯侍萍、魯四鳳、周萍和繁漪等主要角色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們用自己的方式將人物的情感和性格表達和再現,并能夠深刻體會作者對人物用語言的精致刻畫,以及人物之間情感的跌宕起伏。
語文是語言和文學以及文化的簡稱,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學好語文才能更好地和人們交流,才能更和諧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好好學習語言也才能更加親近自然,人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給了文人墨客無數的創造靈感,“一葉知秋,花開花落,草木枯榮”,同時,人也將自己的喜悲之情轉移投射于那些無情感知覺的自然景物上,要想學好語文,我們就要熱愛自然,明白人類與自然是一種生命共感體。語文教學課堂內將有更寬廣的大自然和社會背景。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學生視野更加寬闊,綠色親切的大自然和積極健康的社會人文理念也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生動的場景,給學生增加很多興趣和樂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長。例如,就像我們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這是一篇經典的抒情性散文,蘊含了作者濃厚而深沉的感情,如果只是單純地讀是體會不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的,我們借助于多媒體影像設備,可以呈現那個優美的景色,再結合作者優美的語言:“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明珠寫近處荷花的玲瓏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是滿塘荷葉和月光映襯下遠處荷花的迷離。如何用景觀的再現和散文文本的誦讀去體會作者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喜悅。
田園詩人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勃的滕王閣序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些經典作品不僅語言凝練,內容深刻雋永。而且描繪的畫面極其優美,現在通過各種多媒體的展現,學生會更加深刻的體會古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這種語言的美感不僅提升學生文學素養,而且是沉淀文化底蘊最好的載體。高中語文的教學不僅要引領學生走進詩文,去認真研讀,體味詩人陶淵明——心遠地自偏的心聲,去感悟王維雄偉瑰麗的塞外景象——大漠孤煙直,也要讓學生從中體會作者的意境,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
總之,情景教學法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語文的知識和意境進行感受和體驗,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