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斌
新課程改革在浙江省已實施多年,《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內容上設定了“必修”和“選修”兩個模塊,作為選讀內容的 《<論語>選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把教學目標定位為提高學生文化論著的研讀能力。那么,我們如何去解讀《論語》,把《論語》教學和應試、教學和文化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呢?
作為國學經典,《論語》是儒學的根本,承載了厚重的傳統思想文化,毫無疑問,它躋身“經書”之列,是實至名歸。當然,不可否認,《論語》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極之處,但它所體現的是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人生精論,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展示。即使在今天,《論語》中的許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時代價值。對此,把《論語》作為傳統文化經典閱讀的范本,使學生思考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是具有時代意義的。
《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今天,筆者以此三句話為教學的三重境界,就《〈論語〉選讀》教學,粗淺地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探索和嘗試。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的意思是對學得的知識需要按時并經常去溫習,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最終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一個學生,到高中畢業,接受了十多年的比較系統規范的語文學習。作為母語的學習,能為學生打下比較厚實的文字功底,使其能夠熟練地閱讀和表達?!墩撜Z》的教學,從文字層面來說,要讓學生讀懂文章,積累知識?!墩撜Z》為語錄體著作,在傳統的本色教學中,往往采取誦讀的方式。
本人在教《為政以德》第16.1章時,學生在朗讀背誦“丘也聞有過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時,不少人將句子讀成了“丘/也聞有國有家者……”我利用這個問題,問學生這個 ‘也’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助詞,不用翻譯”,我的話音未落,就有同學大聲回答了。我表揚了那位同學,又趁勢問道:“既然是助詞,可不可以去掉?請大家通過朗讀體會一下再來回答我。”1分鐘后,學生朗讀聲音漸稀,有學生舉手回答:“這個‘也’去掉并沒有什么影響,但我覺得有‘也’字,讀起來更加有節奏,似乎沒那么急促?!庇谑?,我在黑板上寫了“表停頓”,同時,又寫了《師說》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個句子,并讓全體學生再次朗讀體會。學生反復朗讀了幾遍之后,說已經體會到并且理解了。事實證明,在后來《<論語>選讀》乃至其他的文言文閱讀中,鮮有學生在這個知識點上犯錯誤。學生說,通過自己朗讀,收獲發自內心的豁然感悟后的自得之樂,遠比灌輸的效果要強得多。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意思是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這里所說的朋友不在于年齡的差異,重要的是有相同的志趣,師生也不失為一種朋友的關系。當師生在課堂上互相探討合作,在平等的基礎上互相交流,這個課堂的教學效果一定是高效的。
我在準備《克己復禮》教學的過程中,大體的備課思路是這樣的:1.什么是“克己復禮”?2.為什么要“克己復禮”?3.如何“克己復禮”?具體在備課過程中,預設了幾個問題。問題一:“克己復禮”具體包括什么?問題二:“禮”是什么?是指禮物嗎?問題三:“禮”的現狀如何?問題四:“禮”遭到破壞的后果是什么?問題五:如何“克己復禮”?問題六:如何“正名”?問題七:聯系課本解讀,宋儒說克己復禮就是“明天理,滅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在簡單地疏通了重點字詞后,我把這些預設和準備的問題,單獨放在幻燈片上,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交流,最后形成相對統一的相法。這些問題在設計時,已經考慮到了文本內容,并且在教學環節上也是環環相扣,發揮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讓學生結合文本和自身,用“學生的方式教學生”,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如果知識在合作中增值,思維在交流中閃光,那么這樣的互動必然會帶來精神的愉悅。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外人不了解你,不要抱怨生氣,不也是君子嗎?學習的目的就在于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并從中發現終生學習的樂趣。品讀經典文化論著,聽圣賢之言,做有德之人。
中學生閱歷尚淺,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帶領學生閱讀經典,在朗朗的誦讀中體會深刻的內涵,作家博大的胸襟?!墩撜Z》中具有豐富的人文思想內涵,它們從修性、立身、處世三個方面對人文素養進行了精辟的論述,有很多為人之道?!叭诵?,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訴我們應謙遜謹慎,取長補短;“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告訴我們應博學多聞,全面均衡發展;“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告訴我們君子取財有道,要有正確的義利觀。孟子告訴我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些圣賢的思想,在文化論著中隨處可見。
養育人文情懷,滋生文學品性,豐富內心世界,都是文學作品教學應該起到的作用,它不排他,而是兼容的,并且是終身受益的。閱讀經典,就是與一個個偉大的靈魂對話,通過心靈間的對話,在情感的碰撞中提升了審美和精神的素養,使學生有豁然開朗般的頓悟之樂。
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經典文學作品,關注當代文化生活,通過多種途徑,去幫助學生思考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我們才能使學生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