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榮萍
抓住文本細節,旁征博引,從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的多重視野入手,全面而深入地探究《阿房宮賦》的寫作用意,由此反過來帶動誦讀和理解。
學習這篇文章的關鍵不是字面的翻譯理解,也不僅僅是對文章形式技巧的掌握,而是深入文章內涵,真正認識到杜牧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和深意。因此,關于《阿房宮賦》的主題拓展與探究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本文堪稱“千古第一賦”。賦的特點“鋪采摛文,體物寫志”。“鋪采摛文”指的是寫作手法。從語言上看,本文運用了想象渲染、排偶夸飾、比喻襯托等多種修辭手法,從多角度反復描寫具體物象,突出物象的特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文勢上看,為了增強表現力和感染力,用字上講究辭藻、聲韻,句式上大都采用嚴整的駢偶句,讀起來華麗而又大氣;“鋪采摛文”的渲染鋪墊,制造文勢,其實都是為“體物寫志”做鋪墊的。在敘事描寫的同時,以議論抒情的散句穿插其中,抒發感慨,寄托諷喻,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深沉思考。
“阿房之宮,其形可謂雄矣,其規模可謂廣矣,宮中之女可謂眾矣,宮中之寶可謂多矣。”樓臺殿閣雄偉壯觀、脂粉金玉堆砌如山,杜牧從多個角度,運用繁筆鋪排、比喻夸張,反復描寫阿房宮。阿房宮的宏大壯麗,從歷代文獻中有關阿房宮的描寫就可以看出來。作為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秦帝國建設的新朝宮,傾其國力打造一座宮殿,如此奢華不足為怪,為什么就直接動搖了秦國的根基,“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從而導致“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樣的下場呢?秦始皇到底做了什么讓百姓如此之恨呢?文章沒怎么講到,我們應該從字里行間來尋找蛛絲馬跡。
首先,如此浩大工程,需要誰來建?征夫。涉及的人和家庭很多,即“徒刑者七十余萬人”;從秦始皇統一后第九年開始一直到秦滅亡都還沒建成,可謂耗時漫長,這樣勢必造成多少家庭妻離子散,骨肉分離。而且工程浩大,“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還有,修阿房宮用的全是珍貴木料和質地優良的石料,這些材料是從千里之外的蜀地和荊地遠道運來。那時交通落后,設備原始,所以一切全靠體力,其艱巨非同一般!可見,宏偉之下,必定是累累白骨。
其次,秦始皇的阿房宮除了傷害了征夫,帶給他們無盡的苦難,還傷害眾多的宮女。當“六國畢”之時,“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曾經的顯貴淪為亡國奴,曾經王的女人淪為秦始皇的玩物,有多少人因為亡國而被迫背井離鄉,被囚禁在一座富麗堂皇卻無比冰冷的宮殿里。這些人衣食無憂,可是一天下來除了梳妝打扮,唯有“而望幸焉”。皇帝的宮車來了,“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皇帝的宮車走了,還“轆轆遠聽”,直至“杳不知其所之也”,還久久地站立在原地 “縵立遠視!”“有不見者,三十六年”。
最后,對百姓的傷害。建設浩大宏麗的阿房宮,動用到無數的材料,整個阿房宮,亭臺樓閣多,宮女多,財寶多。秦朝統治者無以復加的奢靡從何而來?是 “剽掠”,是強取豪奪。足見秦始皇的貪得無厭!用不了,怎么辦?“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極致的剽掠,隨意的浪費,可見秦始皇對百姓得有多么殘忍!“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可是“獨夫之心,日益驕固。”絲毫沒有悔悟的意思。第三段段首“嗟乎!”二字,表現作者多么強烈的憤恨和不滿啊!
歐陽修《伶官傳序》有名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窮奢極欲必定導致身敗名裂,遺臭萬年。而不愛民,也必將被人民所拋棄。
《過秦論》這樣寫道:“振長策而御宇內……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秦始皇為政采取的是暴民、防民、弱民、愚民的政策,難怪最后導致“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而《阿房宮賦》體現的則是奪民傷民!秦始皇對自己窮奢極欲,揮金如土,對百姓強取豪奪,瘋狂榨取。這樣無視民生疾苦,最終擺脫不了被覆滅的命運。“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些短句相連,短促有力,秦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其亡可謂速也。
飛瀑之下,必有深潭。橫征暴斂,民怨沸騰。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土崩瓦解,美輪美奐的阿房宮灰飛煙滅。除了無言的結局,只剩下驪山遠眺,黍草離離,荒山野嶺,一抔黃土!
這一慘局是誰造成的?“觀古今之成敗,成,人也,非天也;敗,亦人也,非天也。成敗得失,皆由人也,非關天也。得失之故,歸之于天,亦惑矣!”如此慘景,完全咎由自取!歷史上像秦始皇奢靡無度,不施仁義導致攻守之勢異也的統治者很多,前有商紂王“酒池肉林,自焚而亡”;后有隋煬帝“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今有唐玄宗“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杜牧所處的時代是中晚唐,政治腐敗,內憂外患。而統治者穆宗李恒以沉溺聲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敬宗在位3年為宦官劉克明所殺。大唐帝國,已處于崩潰的前夕。杜牧希望當時的統治者勵精圖治,富民強兵,而事實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對于這一切,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正直之人,杜牧是憤慨而又痛心的。
因此,文章作為千古第一賦,要告訴我們的是“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阿房宮賦》寫的不僅僅是一座宮殿,作者借此賦表面鋪寫阿房宮的興、毀,用于規勸本朝當政者,以古為鑒,明興亡大道。整部《阿房宮賦》不僅是杜牧對于王朝現實的一種反復憂嘆,也是古代知識分子經世濟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優秀文化品格。因此,我們誦讀《阿房宮賦》,一定不能停留于字面背誦,不能停留于華美的字句,一定要深入主旨的理解,讀出深沉的憂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