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櫻
在不少人看來,語文是一門很感性的學科,學無定法,全憑感覺。而在不少學生看來,語文的學習多數時候更是跟著感覺走。但事實上,多年的語文教學經歷告訴我,語文很科學,也很理性。
我想很多老師都與我有同感——學生常常不好好說話,好好作文。在批閱作文時,總發現作文中的病句處處皆是。各科老師也都抱怨,語文老師是怎么教的,怎么這么簡單的題都讀不懂?語文自有其嚴密的邏輯性。小到詞語、短語,大到篇章,邏輯無處不在。不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邏輯這一要素都必不可少。現就我在語文教學當中,關于邏輯問題的幾點思考做一下梳理。
首先,就詞語和句子來講。
不論是詞語還是短語,它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學會”和“會學”不一樣,“輝煌的中國”和“中國的輝煌”不一樣。這也就是老師們常講的不同類型的短語。在中文語法中,短語分為主謂短語、定中短語、狀中短語、動賓短語、動補短語等類型。類型的不同其實就是詞語和詞語邏輯關系的不同。如果學生們在這種邏輯關系上弄不清,那么不能準確地理解詞義或句義也就理所當然了。
在弄清詞語和短語的基礎上,學生還應知曉句內關系和句間關系。
有一部分病句題的考查無疑也是對邏輯關系的考查。如:愛迪生這個名字對中國人民并與陌生。(應是:中國人民對愛迪生這個名字并不陌生。)這是一個主客顛倒的典型事例。又如:我兩次看見他從這個工廠出來,我才知道這個熱心幫助其他病人的老同志原來是個工人。(僅憑他兩次從這個工廠出來就斷定他是個工人,理由顯然不充分,有強加因果的嫌疑。)而不合事理、概念混淆、自相矛盾、主客顛倒這樣的病句在學生們的作文中是很常見的。
句間關系也就是復句關系,更是學生知識掌握的重點及邏輯思維發展的難點。復句的關系在語文教學中很多時候都不單獨講,個人認為這是不足取的。因為它往往影響到學生對段落文脈的理解。下面我以高考題做簡單說明。
例一:(2013年四川高考真題第7題B項)明代中期,吳門畫派的花鳥畫由于創作風格一開始就標新立異,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原句:明代中期,文人越來越多地參與花鳥畫創作,他們的創作風格一開始就與院體畫大相徑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吳門畫派。……他們的花鳥畫在吸收前代大師成果的基礎上發展出鮮明的個性特征,在美術史上頗有影響。
理由:強加因果,“標新立異”不是取得成就的原因,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系。吳門畫派也沒有取得“最高成就”。
例二:(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14題A項)生命的“神”如果脫離了“形”而獨立存在,則形神失調,人體就會產生疾病。
原句:神不能脫離形體單獨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體現,形沒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軀殼。形神和諧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調是疾病的標志。
理由:根據原句,選項中“如果……則……”的假設推導關系不存在。
例三:(2012年浙江卷第9題D項)只有糾正了 “五經”音義中的錯誤,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學者對經學研究的貢獻。
原句:研究經學史,不了解清代學術不行,因為他們把字、詞、義解釋得更清楚了,漢宋儒的不少錯誤得到了糾正,不了解清代學者對經學的重新檢討研究,念字就會念錯,發音就會不準確。對“五經”音義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貢獻。
理由:選項中“只有……才能……”的條件關系完全不合原意。
以上示例說明,對復句關系的考查已經滲透到了閱讀考試當中。細心的老師不難發現近兩年的二卷主觀題中會時不時地出現填、選關聯詞的和補寫句子的題型。這一現象說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已然變得非常重要了。
其次,就篇章的閱讀和寫作而言,邏輯思維的重要性就更突出了。
在閱讀文章的時候,我很希望學生們對整體文脈有一個梳理。梳理出的文脈不管是作者的寫作思路還是讀者自己的思考,只要它連成一脈,就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即便這一文脈有偏差、有疏漏。當然老師的教也很關鍵。我一直很喜歡以課本中的作品來講文章的邏輯。如講《祝福》。序幕: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結局,祥林嫂寂然死去——開端,初到魯鎮——發展,被賣改嫁——高潮,再到魯鎮——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從序幕到尾聲,讓同學們了解,順序是一種邏輯,倒敘也是一種邏輯。又如《咬文嚼字》,即便是大家,寫作也遵循議論文寫作的基本邏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又如散文《荷塘月色》,作者用了兩線交織的寫法,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使文章主題深刻。這既是一種寫法,也是一種學生可以學習和模仿的邏輯。歷年的高考中,考文學類作品大多時候都會考到文章的行文思路。這既是對學生整體把握文章能力的測試,也是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
寫作也是如此。老師們經常感慨,學生寫作思路混亂。學生的寫作經常隨心所欲,想到哪里寫到哪里。但事實是,“文有定法”,入門級寫作一定要按照其固有的章法進行。而章法就是文體寫作的固有邏輯。在閱讀中如果將此講透,學生作文時也一定會有其邏輯思考,不會“隨心所欲”。所以,在平時寫作文時,我經常訓練學生們寫提綱,以此來強化學生進行邏輯思考的習慣。
行文至此,我想說,題目中所提到的“邏輯”并不完全等同于邏輯學中的邏輯。它其實是屬于語文的嚴謹而科學的思維方式。它既包括漢語語法也包括文體知識,既是閱讀知識也是寫作技巧,既用于考試也適合平時。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和提升高中生四大核心素養,是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和任務,也是將課堂教學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方向和任務。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包括 “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四大素養。個人認為,“思維發展與提升”又是重中之重,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本文系重慶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語言建構中的邏輯問題”(課題編號2017CQJWGZ301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