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甜珍
民俗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科學地將民俗文化引入高中語文教學中,可以提升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民俗文化的學習,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目前,民俗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所以,筆者試圖將民俗文化引入語文教學,以下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一點實踐和思考。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許多高中學校對于語文教學引入民俗文化,都進行了不斷的探索。以民俗文化為切入點,對于高中語文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讓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民俗文化滲透入高中語文教學,有利于弘揚我國的民族精神,增強高中語文教學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有效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民俗文化知識的教學,可以有效地弘揚民族文化精神,讓高中生在語文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所以,語文教師應積極查找民俗文化資料,做好備課工作,并且適當地運用現代多媒體設備,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受到民俗文化教育,從中收獲到更多的文化知識。
例如,筆者在講解《離騷》這篇課文時,以民俗文化為基石,通過講解端午節的來歷和歷史背景,讓學生體會到民俗文化精神。這篇文章對于高中生而言是非常晦澀難懂的,所以,我們必須科學有效地運用民俗資料,讓學生體會屈原“明于治亂,嫻于辭令”的遠大政治理想。對于《城南舊事》一課,筆者則采取了另外的教學方法。因為《城南舊事》是白話文,并且它是以老北京的民俗為背景的,展現了那個時代北京人的生活狀態。首先,筆者對于老北京的生活環境和老北京人的生活狀態、生活觀念進行了講解,學生對于這些知識非常有興趣,有效地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
對于高中語文教學而言,民俗文化的引入,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俗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以,民俗文化的意義在于讓學生了解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獨特文化,并且可以促進學生了解不同民俗背景下,文學作品的表達方式。例如,筆者在教學沈從文的《邊城》時,以民俗文化為切入點,展開詳細講解。《邊城》這篇文章,以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為背景,描寫了湘西地區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但是,從沈從文先生的文字中,我們并沒有體會到深深的絕望,它區別于《雷雨》這樣的作品,讓人可以感受到似湘西水般澄澈的人性,這與湘西獨特的民俗,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并且,因為這篇文章獨特的文學地位,2017年曾入選北京市高考語文的必考范圍,從而也從側面印證了民俗文化對高中語文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民俗文化中的各種元素,進行民俗文化的傳承。例如,“酒”是我國民俗文化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元素,并且,酒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在備課的過程中,應將文章中體現出的民俗文化因素進行重點分析和講解,讓學生在學習和傳承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的同時,提升高中生的語文素養。中國人自古以來都秉持著對生活的美好希望和憧憬,面對困難,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對國家危難有“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這些都是對民族文化的優秀傳承。當代高中生也應傳承優秀的民俗文化,將民俗文化的精神刻入自己的人生軌跡中,以此滋潤高中生的靈魂。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引入民俗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中語文課本中所收錄的文學作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比較適宜高中生學習的文章。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的轉換,以民族文化為教學創意,更加生動地引入高中語文教學,使學生能更好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例如,筆者在教學《蘭亭集序》時。首先,為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了周杰倫的《蘭亭序》這首歌,以此引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蘭亭集序》描寫的是魏晉時期,文人騷客對于山水的熱愛,并且,因其獨特的民俗,影響著魏晉時期名士的行為。而作者王羲之,感受了魏晉民俗文化,揮灑筆墨寫出《蘭亭集序》,道出了王羲之對于人生、生死的練達。同樣的,學生通過對于魏晉民俗文化的學習,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王羲之寫《蘭亭集序》時的心理感悟和情感表達。這樣,就更加清晰地展示了《蘭亭集序》的思想情感和文學造詣。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教師應重視民俗文化的教學,不斷地提升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們熱愛我國的傳統文化,并以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為榮。將民俗文化引入高中語文教學,可以有效地增添高中語文教學的趣味性,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我們應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講解,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知識水平,從而全面的提升高中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