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凱 王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8年4月1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會議指出:因地制宜、優化布局,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對地處偏遠、生源較少的地方,一般在村設置低年級學段小規模學校,在鄉鎮設置寄宿制中心學校,方便農村孩子就近入學和留守兒童照護。會議旨在提升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為農村孩子提供公平有質量的義務教育。
自古中國就是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是我國最大的社會群體。因此,探索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路徑,明晰小規模學校發展重點,不僅關乎農村兒童受教育權利的實現,更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農村小規模學校是為適應農村適齡學生人數較少的客觀情況而設置的小型學校。在我國教育統計口徑中,通常被稱為教學點或村小,是我國農村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之一。從2001年至今,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政策呈現出“撤并—糾偏—叫停—扶持”的發展脈絡。
20世紀80年代,國家致力于教育發展,采取“文字下鄉,農村進校”的發展策略,并于2000年前后基本完成“普九”與“掃盲”兩基攻堅任務,于此同時,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形成了“就近分散、以小規模學校為主”的辦學格局。21世紀初,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大量適齡兒童涌入城鎮地區,農村適齡入學兒童大幅度減少,農村學校在校生數急劇下降。2001年,國家政策提出:“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一經實施,全國范圍內的農村小規模學校被大量關閉,由此造成了農村兒童上學遠、上學難、上學貴,輟學率高等問題。凡此種種,不得不促使國內教育學者重新審視農村小規模學校的作用與價值。2012年國務院頒布《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正式叫停“撤點并校”,同時大力扶持農村小規模學校,注重為農村適齡兒童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機會,包括為教學點改善辦學條件、投入辦學經費、改革農村教師待遇、配送數字資源等,切實為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助力。
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建設發展取得喜人效果。然而,在不斷變化的新時代背景下,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前景依然面臨許多挑戰。
首先,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精準識別度低,對于小規模學校的準確定義缺乏明確說明。鄉村小規模學校正式出現在國家政策文本中是在2015年11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中,該文本提出“加快探索建立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機制和管理辦法”。其后,2016年7月出臺的文件進一步規范鄉村小規模學校的辦學標準、教學需求、辦學機制和管理辦法等諸多方面。就所出臺的文件來看,“農村小規模學校”可以明確以下兩點:一是農村小規模學校指的是鄉鎮及以下的辦學單位;二是所有農村教學點都是農村小規模學校。顯然,以上兩點并不能解決標準不明的問題。
其次,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學點)沒有獨立法人,學校管理受限于中心校,缺乏管理主體。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經費預算、設備采購、師資配備、教師考核須服從于中心小學,中心小學對小規模學校基本建設需求不了解,發展規劃不明確,問題困境不體會,造成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資源需求與供給不及時、不匹配、不完善。
最后,農村小規模學校師資結構不良的現象長期存在,教師學歷水平普遍較低,優質師資流動率高,教師補充不跟進,代課教師偏多,教師隊伍的發展建設令人擔憂。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師資專業水平普遍不高,知識和技能的專業廣度不夠,對學生的教育大都停留在語文、數學等考試科目,學生綜合發展水平受限。
首先,精準識別農村小規模學校,切實促進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小規模學校的界定指標應該統一,而各指標的閾值范圍可以根據地方差異來確定。將標準的設置權下放至各地政府,各地政府根據具體鄉村的具體情況,明確判定標準。小規模學校并非中國特色,在世界其他國家也普遍存在,學校規模和教學方式是判定小規模學校的兩個主要方面,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只是從教學規模的角度出發,而規模的具體量化標準并沒有統一規定,各地區實施差異較大。在制定統一標準的同時允許各地根據自身的特點出臺地方標準,完善指標評價體系,發展特色教育,避免“一刀切”以及切實保障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建設。
其次,縮短管理條鏈,充分利用小規模學校的獨特性發展特色教育。實現小規模學校經費直達,保障教育經費獨立,解決小規模學校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充分調動學校人員的積極性。同時,小規模學校可以利用自身運轉靈活的獨特性,大膽創新,高效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班級學生的特點開展特色教學,發揮個人智慧,不必拘泥于傳統教學形式,體會創造性教學的樂趣。在組織管理上,校長可以直接與參與人員進行溝通,減少溝通環節的信息不暢,活動的組織開展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實施,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進程和方向。在教育變革中,小規模學校無論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實施變革政策,都比其他學校付出的成本小,為潛在的失敗承受的壓力也較小,他們往往因為力量有限而更加團結,更加以積極的態度投身于教育事業的變革發展,發揮自身的優勢,為目標的實現奮勇向前。
最后,提高農村教師崗位吸引力,完善小規模學校教師配給機制。對教師的吸引力不僅僅是指教師薪酬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給教師營造一種良好的工作環境,教學硬件設施的完善,校園氛圍的改良,教師之間良好的溝通等都成為教師工作的動力因素。
在整個義務教育體系中,農村小規模學校為最基層的兒童提供教育機會,農村小規模學校的保留保障其受教育的權利,而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卻關乎其受教育的質量,小規模學校良性的發展是保障農村兒童擁有公平有質量義務教育的前提,如何更快更好地促進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成為廣大教育學者繼續深入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