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鄭燕呂昉
(1.浙江理工大學心理學系;2.浙江理工大學服裝設計系)
研究式教學,又稱探究式教學、研討式教學,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只是提供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等途徑去獨立或小組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應用的一種方法。
研究式教學最早起源于杜威的發現教育思想。他認為,科學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或方法。從1950年到1960年,研究(探究)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的合理性變得越來越明確。研究式教學的指導思想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梢?,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強。
研究式教學的特征包括平等、探求、個性。平等,指的是平等的師生關系。探求,指的是探求真理的過程。個性,獨特個性的尊重。研究式教學中,師生互相理解,教師不斷地引導學生分享自己關于研究主題的理解和把握,在此過程中,不同個性、不同需要、不同思想和感情的個體真正發生碰撞,使得研究得到更加誠摯地交流溝通,從而也保留了各自的獨特,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研究式教學的課程應用可以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立主題,在教學中創設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自主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從而既獲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又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發展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研究式教學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而在此基礎上的研究式學習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其要點就是學生在學習中自主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目前,這種教學方法已在歷史、思想政治等相關大學課程中得到實踐,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其應用主要涉及藝術、政治等理論基礎課程,在交叉類學科、如心理學、尤其是服裝心理學等綜合性課程上的應用還很缺乏。
服裝心理學是研究人的服裝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作為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一門學科基礎課,服裝心理學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服裝設計者和消費者的心理要素,以此來指導學生的設計思維程序和模式,對學生專業素養和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我們通過將研究式教學應用于服裝心理學課程的教學,以改善教學氛圍和效果、增強課程的實用性,同時提高學生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的服裝心理與行為問題的能力。
1.改革內容
服裝心理學課程的研究式教學改革內容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研究研討和教學考核方面。首先,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強調對心理學研究方法的介紹和講授,讓學生掌握觀察法、測量法與實驗法三種經典心理學研究方法。其次,在教學方式上,采用教師講授理論知識與學生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研究課題展開小組調研活動,將教師講授的理論知識與方法應用于實際。第三,研究研討,在實施調研前后,學生以小組形式在課堂上分別報告調研選題和設計以及調研結果,全班就其研究問題、研究方法與結果展開研討。第四,在教學考核上,強調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以學生調研報告作為主要的考核依據。
2.實施方法
研究式教學在服裝心理學課程中的應用主要是將“研究”引入課程教學,教師指導學生就服裝心理學的相關問題展開科學研究。具體實施方法從教學方案、教學方法模式和實施過程三個方面闡述如下:
(1)教師結合案例和實踐,講解心理學研究方法。(2)學生分組選題并制定調研方案,全班研討,修改方案。(3)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開展調研工作。(4)學生報告調研結果,全班研討。(5)學生完成調研報告。
具體的研究式教學方法模式分為以下五個模塊:研究式講授與指導、專題設計與選題、學生分組調研與指導、學生報告與研討和形成研究成果與推優(如圖1所示)。(1)研究式講授與指導。教師結合案例和實際,講解服裝心理學研究方法、技術,研究式地講授調研過程、技巧和規范寫作方法。(2)專題設計與選題。結合教材和實際,教師設計出8~12個(數目根據每年選課學生的具體數量決定)研究題目供學生選擇(學生也可自主提出研究題目)。(3)學生分組調研與指導。學生分為8~12個小組并選舉課題組長,選擇1個研究題目,制定研究計劃,并在課堂上預報告并討論其調研選題和計劃,在課后展開調研,如遇到困難,教師及時給予指導。(4)學生報告與研討。學生調研結束后,以PPT形式在全班就研究課題的背景、研究方法和結果結論做20分鐘的報告,在教師指導下,全班同學進行研討,使研究結果的分析和研究思路得以升華。(5)形成研究成果與推優。學生撰寫調研報告,并經過教師指導和反復修改,形成研究成果,教師在給予評優同時,也推薦優秀的研究成果投稿。

實施過程:通過研究式教學的應用,課程改革實施順利,共完成兩輪教學,共計受益學生數122人。兩輪教學中,學生共分為29個小組(3~5人一組),通過老師建議或自主選題的形式,對《專業類型對女大學生妝容的影響》《當代女裝男性化與女性意識的關系探究》、《服裝中的“以貌取人”》《大學生服裝生命周期》等29個研究問題展開了調研并完成報告。在每輪教學結束后,對教學效果展開訪問和問卷調查。
3.實施結果
教學結束后的訪問和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反映研究式教學能夠讓他們更愿意投入到課程學習中,課程參與度更高,教學效果更好。我們從學生評教、教學質量評價和教學方法調研結果三個方面簡要總結教學效果和反饋如下:
學生評教。通過對比教學改革實施前與教學改革實施后學生評教的結果,發現在學生對教師評價的總分上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后有一定的提高(滿分5分;實施前:4.35分;實施后:4.39分);其中,在“我認為該教師嚴格管理課堂紀律,且成效明顯”和“我感覺聽課對我學習、理解本課程幫助大,我掌握了它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方法”項目的評分上,改革后有較明顯的提高。
教學質量評價。除了學校組織的學生評學,我們還邀請學生對教書育人、教學基本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和教學效果等教學質量進行評價(見表1),結果表明除了第3項(“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之外,其余15項學生評價的評價分都高于9分,學生對教學管理和教學效果都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教學方法調研結果。針對研究方法部分的教學內容,我們編制了調查問卷,搜集了學生的反饋和建議,結果表明,超過60%的學生認為本課程講授的調研方法很有用處,90%以上的學生認為這些調研方法對其他課程的學習和研究有所幫助,超過80%的學生認為自己掌握了本門課程講授的調研方法,且有78%的學生認為在實施調研之前先對調研方案進行研討很有必要。

研究式教學指的是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教師只是提供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主獨立地探求發現并掌握原理和應用的一種方法,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而在此基礎上的研究式學習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其要點就是學生在學習中自主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我們的調研結果表明,研究式教學的實施在學生評教和教學質量評價上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種以教授方法為主導的教學形式使學生不僅掌握了服裝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也對學生在其他課程的調研和學習上有所啟發。
本教學研究通過將研究式教學應用于服裝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改善了教學氛圍和效果,提高了課程的實用性,增強了學生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的服裝心理與行為問題的能力。未來教學過程中應進一步結合教學大綱,更加合理地分類和組織調研主題,同時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授之以漁”的同時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