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煜
(烏魯木齊市第16中學)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作為教師,如果能夠把教學中的每件事不論巨細地認真對待、盡可能地去做好,那就不是一件不簡單的事了。
備課是比上課還要重要的一種教學活動。沒有準備的上課是盲目的,是沒有把握的,是注定要失敗的。常言道,“教學相長”。通過備課,教師還可能發現和彌補自己業務上的缺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教師要想教好本專業課,自己必須先掌握好專業知識。教師由于各種原因,可能在某些知識上有不夠準確的地方,對某些內容沒有把握等,這些都應在備課時通過查閱資料或向人請教或通過實驗,加以解決。
實例:人教版九年級化學課本第150頁活動探究《燃燒的條件》。
課本中的具體實驗內容與設計如下:
(1)用棉花分別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片刻,觀察現象。原設計意圖是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得出:蘸了酒精的棉花燃燒了,蘸水的棉花沒有燃燒的實驗現象,通過此實驗,可以說明燃燒的條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思考:首先棉花本身也是可燃物,棉花蘸水沒有燃燒,并不是因為沒有可燃物,而是由于水分蒸發過程中帶走了大量的熱,使得溫度沒有達到棉花的著火點,所以沒有燃燒。
基于這方面的理解,我對該實驗進行了改進。將棉花更換為普通粉筆(主要成分為硫酸鈣水合物—生石膏)。普通粉筆不燃燒,這種更改符合實驗設計中的控制變量的要求。教學中對學生講明更改的原因和意圖,既可以打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疑惑,又可以培養學生辯證的看待問題的習慣。
(2)從乒乓球和濾紙上各剪下一小片,分別放在一塊銅片的兩側,加熱銅片的中部,觀察現象。原設計意圖是通過此實驗,看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燒,濾紙碎片不燃燒或者后燃燒,從而可以說明燃燒的條件之一是:溫度需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我選了多個品牌的乒乓球,按照課本中的實驗設計反反復復進行該實驗,都沒有將乒乓球點燃。于是我查閱資料發現,乒乓球舊的材料是由一種叫賽璐珞(硝化纖維塑料)的材料所制成的,屬于易燃物。而新的乒乓球材料是以綠色環保的醋酸纖維素為材料,最大的優勢就是不易燃燒。
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認真的對待每一個課本中出現的實驗,遇到此類問題我們不回避,一定要細致的分析并且可以通過查閱資料等途徑進行解決。讓學生明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告訴學生科技飛速發展,材料的使用也是日新月異。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化學課上,學生喜歡看老師演示實驗,有實驗的課自然會吸引學生眼球。元素和化合物,化學概念和化學理論,計算和化學用語等是學習掌握化學知識不可或缺的部分,學生在學習態度上也不會懈怠。但是對一些學科特點不突出的教學內容,學生不愛聽,一些老師也不太重視。
如“愛護水資源”這節課。從教學目標到教學內容都是非學科性的。但是在水的素質教育中有重要意義,它在教材中的設置是為了提高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增強愛護水資源的意識。書上有大量的數據一點不生動,這樣的課一看題目,學生就不太想聽,覺得老師又要說教了。
我在導入新課時用《中國最缺水的村莊》這個視頻讓城市里的這些孩子感受一下缺水對生活帶來的不便,在結尾處用了《超級變變變》讓學生通過他們喜歡的動畫片的形式認識了水資源的再生與再利用來結束這節課,也為下節課“水的凈化”做了一些鋪墊。這樣處理效果好很多。
一位名人說得好:“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細節就是習慣,優秀也是一種習慣!作為化學學科的起始階段,初中化學老師在學生的習慣養成上一定要關注兩點。
1.學會記筆記。初學化學,記筆記非常重要。化學筆記最大特點是歸納性強,可以將課堂上沒有完全掌握的概念、原理等內容記錄下來,方便學生完成作業和復習。學生記筆記盡可能精煉,記筆記的同時不能影響聽課。因此,老師要教會學生如何記筆記。化學學習過程中需要思考、分析、理解的內容也比較多。需要記筆記時,教師應給學生留有一定時間。對內容較多的一堂課,教師還可以幫學生將需要記筆記的內容整理成學案的形式,并發給學生,以提高整節課的學習效率。
2.養成改錯的好習慣。對平時的作業或考試中出現的錯誤,要求學生必須及時改正。用不同于做作業時使用的顏色,如紅色,在錯題旁邊進行標注。方便復習整理。久而久之,習慣自會養成。
總之,人無完人,學無止境。作為老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細節,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清楚的地方要想辦法弄清楚。要想成為一名高瞻遠矚、緊跟時代步伐的合格老師,我們一定要做到不斷學習,開拓視野,努力讓自己的教學工作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