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菲
【設計理念】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材第一單元《詩兩首》的其中一首。對于剛進入高中學習的一年級新生而言,本單元學習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什么叫意象,透過意象理解詩歌主題。因此,在授課環節中,為避免生硬、艱澀地向學生講解意象,根據本課實際,特設計構建故事環節,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能讓讓全體學生參入其中。同時,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結合時代背景讓學生體會本文中“丁香姑娘”這一主要意象的象征內涵,從而準確理解詩歌的創作主題。
【教學目標】 一、通過反復吟誦,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意象、把握意境。二、通過引導學生體會“丁香姑娘”的象征含義,理解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 一、教法。本著新課標的精神和詩歌教學的特點,結合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學情。主要采用啟發式、探討式、導學法、朗讀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誦法、探討法為主,啟發式、導學法和講授法為輔,結合導學案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
二、學法。自主學習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
【教學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句話:“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今天,我們就帶著習總書記的這句話來讀戴望舒的詩《雨巷》,讓我們一起去感受詩人的情、詩人的志、詩人的人。
(請生合上課本,閉上眼睛,認真聆聽這首詩。)
1.聽了這首詩,大家感受和體驗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應用怎樣的語速去朗讀呢?
明確:孤獨、寂寞、憂郁、哀怨、彷徨等感情基調。一般來說,奔放昂揚的感情可快讀,憂郁凄苦的合適緩讀。
(請生自讀,反復體會詩歌的感情)
2.通過反復吟詠,大家讀出什么故事來?
明確:男女相遇,最后擦肩而過,留下余恨。
3.設計電影腳本,拍MV
(通過對詩歌內容的整體感知,引導學生設計電影腳本,既能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明確:時間——春雨綿綿 傍晚 人少秋雨凄冷 清晨 人多(×)
地點——江南雨巷
環境——小雨
道具——油紙傘
音樂——低沉、緩慢、憂傷
色彩——暗色調
人物——女(旗袍、纖瘦)
男(長衫馬褂)
情節——(1)男出場,徘徊彷徨
(2)女出場,彳亍惆悵
(3)男女相遇、回頭(凄婉迷茫)
(4)女肖失,男佇足目送
(5)男繼續彷徨等待
故事猜想:
(1)男女之前認識嗎?還是第一次相遇?
參考:之前就認識,不然怎么男撐傘等候徘徊;女亦徘徊,投出太息一般的光芒。
(2)男女是什么關系?
參考:戀人關系,但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個人、家庭或社會),有情人難眷屬,最終變成無奈人。
疑問:“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說明現實生活中并不曾發生這樣的愛情故事,那么戴望舒為什么要如此期許產生這樣一個美麗的錯誤呢?
參考:(1)個人人生情感的折射;(2)尋找知音,安慰自己。
時代背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后,革命運動遭到慘烈鎮壓。戴望舒作為進步青年,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很迷茫、彷徨和痛苦。
丁香姑娘象征含義:這個姑娘富含詩人的某種個人(社會)理想、人生追求或精神慰藉。總之,她象征一種美好的希望,但在當時黑暗的現實中,迷茫的人生路途中,作者的這種美好希望只能是無法實現的幻想。因而,這個姑娘身上就有丁香一樣的憂愁,“我”和“姑娘”的故事只能是追求與美麗的擦肩而過,徒留遺憾。可是,作者仍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說明“我”對理想的追求矢志不渝,雖然她讓“我”憂愁。
事實上,古人常以香草、美人象征理想,如屈原“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