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黎明
(重慶市涪陵城區第七小學校)
美術欣賞課是美術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使其陶冶情操的主要途徑。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美術欣賞課有很多問題,往往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對此,筆者認為美術欣賞課的關鍵在于如何將小學生的思想情感融入到美術欣賞課中,使之在欣賞時產生共鳴,并且能夠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中的經驗來分析美術欣賞課的一些有效方法。
筆者認為,要做好教學工作首先要有一個精彩的引導,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美術欣賞課之中,這樣學生才能有興趣聽下去,才能讓他們進一步地將思想和情感融入到美術之中,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美術教師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設計一個精彩的引導。筆者認為,設計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即結合教學內容、設置懸念和突出趣味性。首先,精彩的引導必須要結合教學內容,如果脫離了教學內容,那么學生的注意力就不能集中到教學中了,其結果必然適得其反。其次,要設置懸念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處于少年時期的小學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的,一旦其好奇心被調動起來,必然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開局。第三,突出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以有趣的內容來引導學生進入教學必然收到奇效。以下,筆者展示一個案例。
在“色彩的對比”這一課中,筆者注意到教科書中有一個京劇臉譜,于是在講課前,先播放了一段京劇,學生們非常驚喜,立刻提起了興趣。接下來筆者給他們展示了臉譜的圖案,但是并不急于將色彩,而是讓他們猜出臉譜畫的是誰。然后,學生們有的說是“張飛”,有的說是“李逵。”在積極的猜測和爭論中,他們的注意力已經完全集中在了臉譜上。之后學生們一直保持著非常高的活躍度和積極性并圓滿地完成了“色彩的對比”這節課的學習。
顯然,一個精彩的引導必然比平鋪直敘要好得多,能使學生的情緒和思維都在一個高度活躍的狀態下開始學習課程。
在現代教學中,教師應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前“填鴨”式教學的模式,充分調動起他們的大腦,使其真正地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為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想方設法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朝著教學方向進行思考。具體來說,就是要深度挖掘教材的內容,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思考,并且能做到舉一反三。比如,筆者在講“黑與白”這節課時,給學生具體講解了一幅黑白圖片。它是由整齊排列成8排14列的黑色小飛機組成的。在其白色空白處形成了魚的形狀。然后,筆者讓學生觀察黑白圖形的轉化,并問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然后提示他們注意觀察機頭與機尾、機翼與機翼相連的部位。于是,他們發現飛機之間是相連的,沒有空隙,所以組成了新的圖案。之后,筆者再一次提出問題——是先看到“飛機”還是先看到“魚”,原因是什么,并提示學生注意兩種圖案的顏色區別以及“魚”的圖案是否完整。在思索片刻之后,學生們發現由于飛機是黑色的,人們習慣性地認為紙是白色的,而且在圖片邊緣“魚”的形狀是不完整的,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多數是先看到“飛機”,然后才發現“魚”的。在思考了這些問題之后,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了創作黑白正負圖形的要領。
美術欣賞課主要包含了觀察和思考的內容,但是對于動手能力方面則沒有涉及到。如果將臨摹教學融入到美術欣賞課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繪畫能力,還可以增強他們的參與程度。在臨摹的過程中,學生通過一筆一劃的刻畫能夠更清晰地體會到美術作品的構成因素,從而對美術作品有一個更全方位的理解。例如,筆者在講“冰川與晚霞”這節課中,讓學生們用水粉工具分別臨摹了冰川和晚霞的圖片。其中,在畫冰川的過程中,筆者指導他們先用天藍色加黑色畫雪山的背光面,然后再用天藍色畫藍天和雪山上稍淺的背光面,逐漸地增加白色。在畫晚霞的時候,筆者指導學生先用紅色加黑色來畫背光的部分和水鳥,然后用紅色畫天空和湖水,最后用紅色搭配大量的黃色來畫落日。在臨摹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體會了顏色漸變的過程,理解了顏色由淺到深變化的原理,而且還提高了欣賞繪畫的能力,還為將來運用好色彩打下了基礎。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時刻注意以引導為主,用精彩引入、引發思考、臨摹教學等方式,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欣賞美術的教學中來,學好這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