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虹
(青島上清路小學)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指出:“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建設智能化教學環境,提供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和軟件工具,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發展性評價,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倡導網絡校際協作學習,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
《隨堂評測系統》作為一項應用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的軟件,可以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情況,進行有效的整合分析。教師根據系統生成的Excel成績文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逐一反饋,讓學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收獲與不足,每一個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也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充分體現了隨堂評測軟件的過程性評價特性。
《隨堂評測系統》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目前的教育環境下,網絡化考核已普及在學習和工作環境中,這種形式營造了智能化考核環境,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完成了對考核者信息技術能力的檢測,并能進行科學系統的評價。但是,由于平日學生對于這樣的評測系統接觸較少,因此在面臨網絡化考核時,個別學生會因為不熟悉操作方法,影響檢測成績。
《隨堂評測系統》的界面和操作方法和現行的中小學信息技術素養評測環境基本一致,利用《隨堂評測系統》統進行課堂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知曉自己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還可以在平日就熟悉考核環境,為參加網絡化信息技術素養測評奠定基礎。
將《隨堂評測系統》有機融合到平日的課堂教學中,積極發揮系統的科學性、智能性分析優勢,引導學生借助系統報告了解自己在每節課上的知識掌握情況,逐步掌握《隨堂評測系統》的各項操作。具體可總結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應用。即以“打字練習”為主要評測內容的課堂實踐活動,嘗試將《隨堂評測系統》中的自帶題庫用于最后的復習環節;
第二個階段是滲透。即開始進行題庫的自主開發,編寫符合自己教學設計的題庫,以選擇、打字、操作等題目類型出現,使《隨堂評測系統》滲透到一節課中的各個教學環節,從而在課后呈現一節課完整的評測結果。
第三個階段是融合。《隨堂評測系統》能夠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測,這是它的有利之處,但是,系統有自己的評分規則,為了能讓系統評分,必須舍棄很多好的教學設計。因此,我努力做到將《隨堂評測系統》與課堂教學任務有效融合,即要發揮它過程性評價的優勢,又要跳出它的限制。如在進行Frontpage(網頁設計)教學中,我將教學任務的知識點設計到了題庫中對學生進行評測,題目包括:課前打字練習,學習任務一是“為網頁設計背景音樂”,學習任務二是“在網頁中插入音樂”,學習任務三是“在網頁中插入視頻”,同時設計了3道選擇題,檢驗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但將最后的鞏固練習和評價環節,設計在了評測系統之外,給學生了一個開放性的活動環節。這樣相對靈活機動的設計,能夠更符合課堂教學的需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評價”要求是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采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隨堂評測系統》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使得信息技術課堂評價形式更加豐富。課堂教學中每一個環節的達成效果,學生的掌握情況都會在系統自動生成的Excel分析表中一目了然,我和學生們都感受到了隨堂評測系統給信息技術課帶來的便利。
直觀評價,激勵提升。以漢字錄入為例,學生每節課在《隨堂評測系統》環境下進行漢字錄入練習,在系統生成的成績分析表中,學生可以直觀看到自己的進步和在班級中的水平程度,從而更加明確自己的前進目標。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積極進取的學習氛圍,更加調動了學生進行自主練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個人和集體的漢字錄入成績不斷提高。可以說《隨堂評測系統》在幫助學生系統科學地分析自己的學習情況之外,還不斷地激勵著學生積極參加學習活動,
提高自身水平。
系統分析,全面兼顧。平日教學中,我努力將《隨堂評測系統》融合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并結合信息技術網絡化考核中涉及的題目類型,進行題庫的設計、答卷的組合。從漢字錄入,到選擇題、windows操作題、教學軟件操作題等,都一一涉及,全面提高學生對“隨堂評測系統”的操作能力,牢固掌握學科知識,提高學習成績。不但為順利完成網絡化信息技術考核奠定了夯實的基礎,也最終實現了學習成績的有效提高。
《教育不能迷失在技術浪潮中》一文中有這樣幾句話“面對應接不暇的各種技術,我們不能只承擔一個接納者和傳播者的角色,還必須把技術放在教育過程之中加以鑒別和選擇、甚至加工和整合。我們不能為了變革而變革,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隨堂評測系統》給我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帶來了激勵與推動,但是在一次次的課堂實際應用中,我也逐漸認識到了在課堂應用中的不足和弊端。受評分系統規則的限制,我在實施教學時不能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個性完成作品設計,雖然最終也看到了系統的反饋分析表,但這樣沒有創新沒有個性的信息技術課顯然是不理想的。
反思之后,我決定將系統客觀量化評價和傳統的教師評價、小組互相、自我評價相結合,系統內知識測評和系統外拓展練習相結合,這樣一節課中,內容呈現更加豐富多樣,評價形式更加靈活多變,進一步提高了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效果。
基于教學,融合評價。適而用之,方為有效。
通過《隨堂評測系統》在小學高年級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初探,我不僅嘗試了新的教學形式,新的課堂評價,更加收獲了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感悟。選擇對的方法,選擇合適內容,進行有效融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在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行的今天,教育教學輔助設備日新月異,層出不窮。但是,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用電子白板,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用電子書包、微視頻……我將努力設計出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題目,更好的貼合教材目標,積極運用《隨堂評測系統》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信息技術課堂的過程性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努力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