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艷
(山東省寧陽實驗中學)
什么是語文?“語”指人與人之間的言語,“文”是人們書寫的文字。語文就是用文字記錄人們的言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語文的影子。我們每天看的新聞,電視節目,以及鄰里間的問候,都可以算作語文的一部分。可以說,從我們出生以后,每天都在學習語文。語文是一門覆蓋面非常廣泛的學科,同時它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筆者從興趣培養,習慣養成,以及學會做人三個方面,對語文教學進行了探討。
好奇是人的天性,這句話每個人都會說,但是要怎樣理解呢?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能因為好奇對任何事情感興趣,但為什么會有人上一百,五顏六色吶?這就是因為引導的作用。從古至今,中國對讀書人的教育都是“為了建功立業而讀書”,學生都是為了考試而學習。語文課里的內容被分成了重點、難點和考點,學生未必對所學的章節感興趣,但是為了考試成績又硬著頭皮去學。
對于現在的應試教育,我們不去評判,而從興趣的角度來說初中語文的教學。因為好奇是人的天性,所以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每個學生都會對語文產生興趣。興趣是一個的生活支柱,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因為我們對它感興趣。興趣是一種探索精神,一種求知的欲望。應試教育也能培養學生的興趣,但是考試以后吶?現實中,我們目睹的很多學生考試以后撕書,考試后就不再去理會學習的事。我認為這種為分數而學習的教育并不是教育,更像是一種技能的培養。
教師的主要作用并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學生對語文感興趣,不僅對他的語文考試有幫助,而對其一生都有用。對于具體的培養方法,我認為這個因人而異。如有的教師定期進行語文知識競賽,定期進行成語接龍、辯論賽,等等。方法有很多,但有一點要注意,作為一個教師,盡管學生的學習成績很重要,但也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學習的氛圍,幫助學生學會語文,學會學習。
習慣有好壞之分,壞習慣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甚至學生的身體健康。好習慣對學生的學習非常重要,對學生語文課程的學習也有促進作用。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好習慣的養成對學生的學習,以及以后的生活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可以看到,大凡學習成績很不好的學生,多多少少有一些壞習慣。而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學習的習慣都很好。
語文學習的好習慣有很多,如按時交作業、積極回答問題、認真修改文章等。習慣的養成是一件長久的事,想要速成是不可能的。習慣是日浸月潤,長年累月而形成的。在語文的教學中,應該認識這一點。逐漸幫助學生改掉壞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首先,從感性層面來觸動學生。人是由感性和理性組成的矛盾體,感性是內在的,而理性是外在的。從感性層面引導學生,可以從心里上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讓學生相信教師所說的,只有在學生相信了教師的話,他們才會去做,去實踐。信任,是一間非常難得的事,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是每個教師的責任。為人師,都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那么何談教學,何談育人。最后,是行動。實踐才能幫助習慣的養成。紙上談兵,光說不做,好習慣是不可能養成的。一個人的習慣,是在長期的反復行動中才能養成的。
語文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為教師,在語文課我們當然不能像在家里一樣和學生拉家常,嘮嘮嗑,而應該營造一個認真嚴肅,文明有禮的學習環境。語文不像數學、物理等理科,有嚴緊的邏輯思維。在數學課上,1+1就是等于2,沒有為什么,沒有解釋。但語文不一樣,它是帶有主觀色彩的學科。在語文課上,1+1是可以不等于2的,只要你有充分的理由來證明你的觀點。這就是語文的特色,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
師者,先要正其身,然后才能教書育人。對與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為學生做一個好榜樣。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語文教育變得越來越死板,必考點、重點文章等嚴重影響了語文的教學。學生不再有時間欣賞優美的文章,作文考試變成了八股文,千篇一律,毫無新意。但是正因為這樣,作為教師的我們才應該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從作文中學會做人。
語文教師的任務并不僅是知識的傳輸,更應該是德的教育。在培養學生寫作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的愛國情操,思想品德品質,發展健康個性,做一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把語文當作一個工具,用語言文字教育學生尊老愛幼,文明禮貌,誠實信用,做一個對社會用的人。這是語文教師的職責,也是整個教育事業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