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敏
(甘肅省武威第五中學)
學習過程評價就是系統地把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相關資料都收集起來,對其學習的過程展開判斷評價,分析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并進行解決,提高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效性,其和學生的學習起點評價、學習結果評價是相對應的。學習過程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其能夠督促學生更好的學習,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檢查教師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管理效果的提升,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因此,需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
1.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學習過程評價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能夠提升學生在學習中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學習評價已經無法滿足當前人才發展的要求,這就必須要建立新的學習評價體系,需要注重學生的過程性學習成長,在以人為本的理論基礎上進行建立,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因素,對評價結果進行綜合的應用。
2.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提升學習興趣和質量
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習過程評價對學校培養人才具有積極推動作用,讓學校可以培養出創新性的人才。中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具有多元化、發展性以及動態性的特點,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及客觀上的變化,對學生的成長具有積極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效果,能夠提升學生問題的解決能力。
3.可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在學習過程評價中應用數學模型評價技術,對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可以為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以及教師的教學過程評價提供支撐,促進中學學校教育評價信息化的發展,促進教學以及學習的效果提升,提高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1.評價目標
在評價上基于評價的理念以及性質會形成一些評價目標,這也是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一個根據。通常中學生學習過程評價的目標有四方面:首先,需要找到適合特定學生的理想學習過程;其次,需要掌握特定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現狀,發現其中的不足、問題以及原因;再次,提出能夠繼續發揚特定學生學習過程中合理的地方、解決其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方法,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最后,就是對特定學生評估其學習潛能,就是如果學生依照其理想的學習過程進行學習可以實現的理想效果,素質能夠達到的發展水平。通常都是以這些目標為基礎設計評價的內容,建立指標體系。
2.評價內容
(1)學習動力
就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動力來源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直接的來自于學生自身內部的動力,另一方面是從外部并轉化成內部的動力。學習的動力通常包括學習的價值觀、興趣、動力。
(2)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就是學生在學習中使用的策略、手段、方式、渠道的總和。學習方法就整體而言,具有幾個層面:首先,是學習的途徑,即學生學習中使用的渠道;其次,是學習方式。這是宏觀層面的學習方法,就是學習活動的類型和總體操作樣式,如學生接受學習的方法和發現學習的方法;最后,是具體的學習方法,就是學生在學習中應用到的基本學習方法。
(3)學習進程
這就是指學習活動進行的流程、速度以及節奏。就整體而言,學習進程有幾個方面:首先,是學習計劃,這又根據時間的長短可以分成短期、中期以及長期的計劃;其次,學習進行程序就是開展學習活動的幾個環節和每個環節間的關系。比如,在學習中有一個常用的程序,就是先感知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解,之后鞏固知識,最后就是應用知識,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程序讓學生可以做到學有所用,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效率和效果;再次,學習速度,就是學生學習中要學習的內容總量和其完成任務所花費的時間的比率;最后,是學習節奏,可以分別從宏觀以及微觀的層面上來看,在宏觀層面上,就是指有節律的安排各種學習活動和其他活動間、各學習活動間的關系。微觀層面上,就是有規律的安排學習程序中每個環節的時間。
(4)學習資源
這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依賴的外部條件,通常有幾種主要的學習資源:第一,學習時間資源,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在學習中擁有和投入的時間量;第二,社會文化資源,就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所依賴的社會文化條件。例如,學校文化條件、班級文化條件、社區文化條件以及家庭文化條件等;第三,課程資源。其包含課程方案文本、課程標準、學材,也就是教材;第四,教育技術資源。其包含很多,如現代信息教育技術中的語言實驗室、網絡、多媒體,還有傳統教育媒體。
3.評價方法
(1)自我評價
這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這也是近些年學習評價中很受關注的一個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評價中的主要方式。在學生自我評價中,學生將自己作為評價活動,形成主客體之間的“自反性結構”,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可以體現學生和作為客體的主體間的價值關系的規律及本質。
(2)他人評價
教師評價。這是傳統評價中的主要方式,有效的教師評價就需要做到三點:首先,需要有合理的評價目的。其次,需要具有完善的評價標準,最后,需要有科學的評價方法以及策略。當前教師評價中后主要有作業評價、成績測驗、學業表現和能力。教師通過收集和分析資料可以得出結論,一方面,可以將結果反饋給學生,讓學生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另一方面,可以讓教師有針對性的優化自己的教學策略,優化教學行為,促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但是這種評價方式存在不足,其評價的功能太簡單,主要還是終結性評價為主;評價主體單一;評價的內容不夠全面,注重教材內容;評價標準單一,注重的是既定目標性;評價方法單一,注重量化。
同伴互評。這種方式的目標是實現公平,針對學生的日常學習以及表現進行價值判斷,這一方式對評價信息的獲取、鼓勵學生之間展開合作、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都具有積極作用。中學生之間的相處時間很多,學生可以全面、正確的評價同伴的學習過程,這一方法能夠促進學生合作精神、社交能力等的提升,可以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發展、管理以及評價,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幫助,共享信息,共同提升。
家長評價。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家長以及教師都是定期的要進行溝通,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進行評價,這是很受重視的。家長評價也是他人評價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和過程,更加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有針對性的為學生提供幫助,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綜上所述,中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十分重要,注重對學生過程的評價,可以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優化自己的學習程序等,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及效果的提升,這就需要學校能夠建立健全的學習過程評價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