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媛
評點式教學模式是利用中國文人傳統的閱讀方式“評點”進行小說欣賞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中國古代文人往往利用評點方法對文學作品進行欣賞,他們對作品進行圈評和批注,體驗閱讀的過程,評點也是有感而發。
評點式教學要求學生在脫離老師的情況下,主動分析課文,提出自己的觀點,這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自學能力,分析欣賞小說的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合作精神。
評點式教學的課前準備:對教師來說,課前必須設計好評點環節,如何實施,從哪里著手,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這一步是評點教學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當然,評點教學的設計,是一種“半設計”,它既要有充分的準備,又要留足空間,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再設計”,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發現的過程。
評點式教學的實踐原則反映了評點式教學的教育規律,是小說閱讀課教學方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是用以指導評點式教學實施的基本準則,也是評點式教學實現科學化的保障。
“文”指小說閱讀基礎知識的傳授及小說欣賞能力的培養,“道”指小說的思想教育。評點式教學具有評點結合、形象性與感情性結合、實踐性強的特點,易振撼學生的靈魂。如果授課得法,它能夠把知識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小說閱讀課堂涉及的知識廣,授課的內容,時間的可塑性大,如果教學中面面俱到,貪多就難做到專一,學生到頭來可能什么都沒學到。在評點式教學模式中,每節小說閱讀課應根據小說最重要的知識點進行評點,學一個鞏固一個,一步一個腳印,長此以往,則形成較牢固的知識系統。
評點的一個關鍵問題,是點和評的問題要中肯扼要。一篇小說篇幅長,包含的知識廣,評點哪個問題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評點問題要中肯扼要,給學生一些清晰簡明的思考線索,便于學生理解思考。
評點教學同知識教學一樣,最新的研究成果對評點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的管理機構、機制都發生巨大變化,教育戰線也不例外,天天在變化。如果仍用老一套辦法教學,工作難以進入正軌,效益也低,教學不掌握最新信息,教學法老化,教師的汗水就會白費。
評點式教學一般由參與、解釋、遷移、評價四個步驟組成。
在這個階段,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包括錯誤概念),形成要評點的問題。在課堂上,教師必須為學生點評問題提供指導,學生要向教師學習怎樣點評有價值的問題。
解釋的這一階段要對點評的問題進行解釋。解釋需要提煉資料,推理,形成對所點評問題的有意義的解說。在解釋時,需要將已有知識、觀察到的證據相結合進行推理,回答一開始點評的問題。
在遷移階段,學生對的評點問題,通過分類、敘述、推理、預測和解釋收集相關證據,再將前一階段學到的新知識與新的證據建立聯系。
評點式教學中的評價是使用評價資料,了解學生學到了什么(或沒有學到什么),以評價結果作為反饋調控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
師:古人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今天,我們要一起來欣賞曹雪芹小說《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進大觀園》。(板書標題、作者)你用什么方法解讀《劉姥姥進大觀園》,你是如何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接下來就請同學暢所欲言,對這些問題一一作點評。請同學回憶上節課老師所講的點評的形式和方法。下面開始,時間18分鐘。如遇到疑難問題可隨時舉手提問。(說明:教師簡明扼要地導入,目的在于巧設對話情境,教師發起并組織了整個評點式教學,推動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學生仔細閱讀原文,在閱讀的過程中用筆進行圈劃,并且寫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認識。教師巡視,如有學生提問,教師予以解答。(說明:學生自主理解、品味小說,和作者對話,和作品對話;教師組織這場對話,并且在關鍵時刻促進對話的順利進行。)
師:好,時間到了。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同學們把自己的點評在組內和同學交流、探討一下,然后推選一個代表給大家做匯報。給大家9分鐘左右的時間。(說明:學生之間進行對話、交流;教師不僅組織對話、更需要傾聽、參與到對話中去。)
師:下面我們有請各組推舉的代表向大家做本組思想的匯報,時間不能超過2分鐘,所以每位代表要把本組同學觀點中最好的部分和大家分享。
生1:這篇文章中有不少劉姥姥經典的對話,如劉姥姥嘆道:“一兩銀子,也沒聽見個響聲就沒了。”“城里人不但尊貴,連雀兒也是尊貴的。這雀兒到了你們這里也變俊了,也會說話了。”從這些話中,我可以看出劉姥姥雖然生活在農村,沒見過什么大世面,但是劉姥姥的幽默、風趣,發揮了很大作用。
生2:讀了這段小說,讓我聯想到了現實生活。在農村,因為教育資源的缺乏和貧窮,孩子們不能讀書,只能幫大人做家務或做一些簡單的農活;若大人到城里打工,許多孩子便成了留守兒童,只能一個人孤獨地在家里。如今,政府為了幫助農民工的孩子們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安排農民工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近入學,不僅取消了農民工子女的借讀費,還通過社會保障解決了農民工子女大病的治療費問題,使農民工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師:哦,揭露現實!謝謝!但是如果照這個方式和思路解讀 《紅樓夢》,是不是有違小說本身的主旨,沒有從全局把握小說呢?有請下一位。(說明:這里只選了一組學生的評點對話與交流,但已足以反映其對話的個性化與精彩性;教師不僅組織對話、更需要傾聽、參與到對話中去。)
我們對《劉姥姥進大觀園》的解讀、評點、討論和交流,不僅對課文有了深刻的自我理解和思想感悟,還能夠陶冶同學的情操,學習如何看小說,并且在某種程度上訓練了同學閱讀小說的能力、掌握回答現代文(小說選文)閱讀問題的技巧。我希望今天對《劉姥姥進大觀園》的評點僅僅是對經典名著解讀的開始,同學們以后也可以多試著用該種方法對小說進行閱讀和分析。(每堂課的總結不可能如出一轍,本堂課是為了創設評點式教學的情境,激發學生對評點式教學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對其他作品的評點。)
評點式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創造性勞動,其形式應是豐富多樣的,我們把評點式教學作為一種藝術,原因就在于此。
但是,再好的教學模式也不宜為眾多的教師模仿操作,就是同一個教師也不能一成不變地使用同一種教學模式。無論多么成功的經驗,一旦成了固定不變的模式,就意味著它在走向反面,即使是模式的創始人也不可能毫無變化地套用自己的模式進行教學。因此,在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在采用評點式教學模式時,應注意因時因地因人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