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忠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整本書閱讀”列為必修課程的七個模塊之一,可見“整本書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重視“整本書閱讀”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無法想象光會做題而不閱讀,或者做題多閱讀少的現狀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閱讀整本書,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近年來,許多專家同仁從不同角度提出了 “整本書閱讀”的種種策略,很有啟發意義,但毋庸諱言,這些教學策略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正視這些問題,找到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的適切方法,讓學生扎扎實實閱讀整部名著,分析相關問題,不失為很有價值的探索。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課內文本中的許多篇目都是從名著中節選出來的,之前許多同仁論述“整本書閱讀”,往往是由文本拓向相應的出處,如由《林黛玉進賈府》拓向整本《紅樓夢》的閱讀,由《智取生辰綱》拓向整本《水滸傳》的閱讀。如此做法,顯然縮小了“整本書閱讀”的范圍,對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也有一定的限制。在筆者看來,教師若能在課堂上由課內文本拓向名著中相似甚至相同的情節——該名著不一定是課內文本的出處——從而引起讀者閱讀該名著的興趣,進而熟讀精讀,顯然對學生具有更大的價值。本文所論正是指向這一范疇。
進行“整本書閱讀”,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教師必須正確指導學生對名著進行實打實的閱讀,而不是憑空提供所謂的閱讀策略與方法。但問題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要兼顧多門課程,作業可謂鋪天蓋地,學生眼里只有高考,他們究竟能夠并且愿意擠出多少時間來閱讀“整本書”,是一個不能不考慮的問題。曾經有學生問筆者:“老師,我喜歡讀《紅樓夢》,并且對《紅樓夢》非常癡迷,但這對我的高考有幫助嗎?”我如實回答:“對高考未必有直接幫助,但對你人生的長期發展和后續發展必定有價值,這種價值甚至還是不可估量的?!蔽业幕卮鹁谷皇箤W生大失所望,后來她就不再讀《紅樓夢》了。問其原因,回答是:“等考上大學后,我再仔細閱讀《紅樓夢》吧。”如此回答,同仁們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
高中的學情與現狀,決定了學生往往會由衷地排斥“整本書閱讀”。在他們看來,這種閱讀對提高分數并沒有直接幫助,而他們面前還橫亙著高考這座必須要翻越的大山。如果缺失了學生充分閱讀整本書的這一前提,所謂“整本書閱讀”的種種策略與方法,往往只能是不著邊際的水月鏡花。筆者曾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說的就是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策略,其中的策略之一是“抽簽聊聊書中的故事——抓住閱讀的關鍵細節”。所舉的事例是 《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
以《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為例,對比一下兩種不同的評價:前言的評價是道貌岸然、渴求淫樂、蛇蝎心腸、卑鄙無恥;學生的評價是大學霸、可憐蟲、變態狂、占有狂、矛盾者。我們可以看出學生是根據整本書的情節,甚至抓住了對克洛德這一人物大量的細節分析,一步步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看出了一個人物內心的復雜沖突和性格變化的過程;而很多原著的前言分析則忽略了克洛德前期的善行,以及后期掙扎中的大量內心獨白,得出了一個標簽式的結論①。
該結論也承認對克洛德傳統形象的突破與顛覆是學生“根據整本書的情節,甚至抓住了對克洛德這一人物大量的細節分析”而一步步得出來的,但問題是,學生得出全新結論的前提恰恰是對《巴黎圣母院》全書作細致化的閱讀,而如何使學生能夠由衷地喜愛、推崇進而閱讀《巴黎圣母院》,該文并沒有給出相應的方法。如此,得出的結論是不是有憑空蹈虛之嫌?
該文所犯的毛病,正是許多闡述“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論文的殊途同歸。教師唯有采取適切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從對整本書產生興趣開始,進而閱讀全書,沉浸于書中的世界,與書中的人同喜同悲,才是“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基礎與關鍵。
1.由文本細節拓向名著,培養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興趣,進而閱讀全書
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并不是僅僅向學生提供書單,然后任由學生在課后進行閱讀那么簡單。單純開書單式的做法,往往會使學生喪失閱讀整本書的興趣,因為他們對書單中的書往往是很隔膜的,甚至連基本情節都不清楚,根本意識不到閱讀整本書有什么價值。對語文教師而言,在課內文本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文本中的細節拓向名著,與名著中的相關情節自然銜接,建立起兩者之間的有機聯系,就會使學生不知不覺中認識到名著的思想深度與藝術魅力,學生自然會對名著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的基礎。
例如,《〈論語〉選讀》之《知其不可而為之》中有孔子擊磬的描寫,荷蕢者從“硁硁”的磬聲中聽出了孔子的“固執”,這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國試圖恢復周禮而不被人理解但仍舊“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定果敢,“深則厲,淺則揭”式的隨波逐流,孔子是不可能做到的。課堂講解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由孔子擊磬拓展延伸到《紅樓夢》中的妙玉聽琴(第八十七回),妙玉從黛玉的琴聲中聽出了一系列的復雜情感:深秋逼人的悲嘆、回望故鄉的惆悵、知音不遇的嘆惋、寄人籬下的苦痛……最后,黛玉悲歌曰:“人生斯世兮如輕塵,天上人間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比松鐗舻南林酗柡恕百|本潔來還潔去”的堅貞。最后,因內心過于悲戚,琴聲忽作“變徵之聲”,導致琴弦斷裂,正預示著黛玉人生的悲慘結局。
將孔子擊磬自然拓展到黛玉撫琴,課內與課外的銜接自然連貫,毫無強行掛鉤的痕跡??鬃拥膱讨c黛玉的悲嘆交相呼應。教師在解析孔子思想的時候,也連帶涉及到對《紅樓夢》特定章節中黛玉思想的剖析。這就擺脫了那種單純教條式的人物形象分析,使學生對課外名著產生濃厚的興趣,往往正是這種興趣,促使學生愿意對《紅樓夢》進行“整本書閱讀”。
仍舊以《論語》為例,子路遇荷蓧丈人,丈人“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由“殺雞為黍”這個極小的細節,可向外拓展到馮夢龍《喻世明言》中“范巨卿雞黍死生交”的故事。范式與張邵之間那種一諾千金而不顧惜生命的舉動,在令人扼腕的同時,也使人認識到古人品質的可貴?!队魇烂餮浴纷鳛轳T夢龍的“三言”之一,高中學生對其中的單篇故事往往不甚熟悉。教師在課堂上由《論語》中的“殺雞為黍”自然拓展到“三言”中的單篇故事,同時由點到面地強調“三言”的社會意義與普世價值,往往會使學生對“三言”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閱讀“三言”。鑒于“三言”是由許多情節完整的單篇故事構成,與情節連貫的長篇名著又有所不同,這樣的書可確立重點篇目讓學生精讀熟讀,窺探全書的思想意義與社會價值。這正如曹勇軍老師所說:“有很多書,是作者的作品選集,由若干代表作匯集而成,可以選出其中有代表性的重點篇章加以研讀,其余則放手讓學生自讀?!雹?/p>
除了《論語》,其他文本中的種種細節,都可以由課內拓向課外,教師對課外名著內容解析的過程,就是提升學生興趣進而引導他們進行“整本書閱讀”的過程?!独子辍分恤斒唐几嬖V周樸園:“他(魯大海)的腳指頭因為你的不小心,現在還是少一個的。”這個細節可謂小得不能再小。筆者授課到這里,曾向學生提過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如果魯大海是《西游記》中的某人轉世,這個人會是誰?”學生全都大惑不解,于是我告訴學生:“就是取經的領路人唐僧??!”然后當堂向學生講述了《西游記》中唐僧出世的故事:唐僧的父親陳光蕊被垂涎唐僧母親殷小姐美貌的江賊劉洪所害,此時殷小姐因身懷有孕,不得不屈從賊人。唐僧出世后,殷小姐為躲避劉洪對孩子的迫害,不得不將孩子拋棄江中;惟恐日后難以相認,便將孩子的左腳上的一個腳趾咬下,以為記驗。所以,魯大海與唐僧的共同之處就是兩人都缺少了一個腳趾。對于唐僧出世的故事,很少有人詳盡知曉,一旦在課堂上發掘出唐僧與魯大海的共同點,由此發端拓向原著,精彩的西游故事就會吸引學生,引起他們濃厚的興趣,進而閱讀《西游記》全本。
同樣,在教授《一滴眼淚換一滴水》的時候,由相貌極其丑陋的伽西莫多,我們可以延伸到《聊齋志異》中的《羅剎海市》。大羅剎國人人面目丑陋如鬼,越丑地位越高,他們見到正常人的面目,反而認為丑陋不堪。乾坤顛倒的世界寄予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對《聊齋志異》,學生閱讀過的就更少了,教師由伽西莫多拓向《聊齋志異》,會讓學生興味盎然,閱讀全書的興趣將會由此大增。
由文本中的細節拓向相應的名著,是引起學生“整本書閱讀”興趣的極好方法。如果用心挖掘,文本中可以聯系課外“整本書”的細節,可謂數不勝數。一個有心的語文教師,將會以自身豐富的學識為依托,在文本與名著之間架構起一座有機聯系的橋梁,引起學生閱讀名著的濃厚興趣,進而進行“整本書閱讀”。課堂的切入點當然是多樣的,如果教師的引導能夠讓學生真正完整地閱讀幾部名著,哪怕只有一部,也善莫大矣。
2.在有限范圍內聯系文本與名著進行專業研討,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整本書”的相關章節
以上所論主要依據文本細節促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引導學生閱讀名著,這是“整本書閱讀”的基礎,因為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學生熟悉了整本書的情節之后,教師接下來的任務并非脫離文本僅圍繞名著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這樣的話,語文課堂往往會變成名著閱讀課、探討課。教師的任務依然是圍繞文本拓向名著,但與上文由文本中的細節拓向名著不同的是,此時應圍繞文本中的人物與情節,將其與名著中的相關人物與情節進行橫向對照縱向比較,從而培養學生的比較辨析能力。這是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深化階段。
例如莫泊桑的小說《項鏈》,說的是瑪蒂爾德因過于虛榮而最終遭到懲罰的故事:為了一掛假鉆石項鏈,白白損耗了十年青春。小說的諷刺意味相當濃厚。在教授此文的時候,筆者曾給完整閱讀過《儒林外史》的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比較瑪蒂爾德與王太太性格的異同。
這就是對課外“整本書”中人物形象的深化,重點已經不是放在對人物事跡的簡單復述上,而是要運用自身的學識對人物的行為、語言、心理與情感作出科學的解析與剖斷,這顯然屬于較高層次的“整本書閱讀”。王太太的事跡僅僅出現于《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閱讀過《儒林外史》的學生是知道的。經過比較,學生得出了結論:王太太與瑪蒂爾德的相似點在于,都愛慕虛榮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瑪蒂爾德丟失項鏈前的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與王太太第三次嫁人前所立的高不可及的擇婿標準,都可謂明證。兩人的不同點在于:瑪蒂爾德很具有“英雄氣概”,一旦丟失了鉆石項鏈,就改變了太太的做派,為償還項鏈付出了十年青春而無怨無悔;王太太則是坐大吹牛,結果發現婚姻與自己的期望完全相?!灰牛袗浩?;要嫁富豪,卻無恒產;奢望舉人丈夫,卻是戲子領班——結果氣得發瘋。兩個女人最后的結局體現的人文價值也不相同:瑪蒂爾德的轉變體現了西方的人文情懷與知錯必改的可貴品質,王太太身上則體現了國人的“官迷”心態。
再如雨果《炮獸》中的朗德納克侯爵,面對掙脫了鐵鏈橫行肆虐的炮獸,他的鎮定果敢、堅毅冷靜直至冒著生命危險用一袋偽鈔阻緩炮獸的舉動,都令船長、大副和闖了大禍但勇敢制服了炮獸的炮隊隊長深為嘆服與崇敬。教授此文的時候,筆者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當朗德納克侯爵因為炮隊隊長的疏忽而下令槍決他的時候,隊長竟然連一句爭辯的話都沒有,而是甘心領死。這和《水滸傳》中的相關情節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宋江喝了朝廷所賜的毒酒,擔心自己死后李逵會造反從而敗壞梁山的清譽,所以不得不讓李逵服下毒酒;李逵知道了真相后,不僅沒有責怪宋江,反而含淚吐言:“生前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個小鬼?!保ǖ谝话倩兀┛芍^感天動地。與炮隊隊長一樣,李逵也是甘心領死,沒有任何怨言。那么,宋江有哪些特質值得李逵崇拜呢?
這就需要學生在完整閱讀《水滸傳》的基礎上對宋江和李逵的關系進行清晰的梳理,這已經突破了普通閱讀的要求,而是要求學生在“整本書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拓展與研究了。學生最終的結論也是非常準確的:宋江仗義疏財,體恤兄弟,為救梁山兄弟不惜赴湯蹈火,為梁山的發展壯大以及為考慮梁山前途而招安嘔心瀝血;尤其對李逵,宋江更是關懷有加,甚至在李逵誤信宋江搶了劉太公女兒要殺宋江的情況下,仍舊對李逵網開一面。宋江對李逵,真正體現了一個“義”字。宋江的義薄云天,是李逵至死追隨的最重要的原因。
像這樣由課內文本拓向名著,以“整本書閱讀”為基礎聯系情節進行相關研究解析,使學生在某個范圍內深入“整本書”進而能夠對相關論題進行評判剖析,是比單純的整本書閱讀層次更高的思維范疇。學生不僅要進行“整本書閱讀”,還要能夠聯系問題辨別、解析、推論、演繹,深入文本進行漫溯,最后得出較為客觀的結論。這顯然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提升。
3.以統括整部名著的專題研討來培養提升學生初步的學術研究能力,達到高層次的“整本書閱讀”
一旦學生對“整本書”達到了精讀熟讀的程度,并且能夠在有限范圍內聯系某些專題進行有理有據的解析,他們就具備了初步的學術研究的能力。為了拓展他們的學術視野和研究范圍,使他們的研究論題更有廣度和深度,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圍繞課內文本提出一個必須聯系課外“整本書”的情節方能解決的論題,讓學生從事相關研究,以此提升他們的研究能力,為他們將來進入大學從事學術研究奠定深厚的基礎。顯然,此種設計,比上文所論的兩種“整本書閱讀”模式在深度與廣度上又提升了一個層次。
對此,筆者曾做過相應的嘗試。在教授《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筆者曾根據寶黛初會時寶玉之言“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提了一個問題:寶玉初見黛玉,就認為“曾見過”她,由此類推,寶玉初見與黛玉長得非常相似的晴雯,也必定會產生類似的想法,即他也會與晴雯一見如故。小說突出晴雯與黛玉相貌相似,究竟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在開設公開課《智取生辰綱》的時候,筆者曾根據文中的方位錯誤設計了一個問題:《水滸傳》中許多情節涉及到地理方位的描述,重點閱讀書中有關長江以北和長江以南的地理方位的情節,看看小說對這兩處地理方位的描寫有何特點,從中能夠發現什么問題?
這兩個問題就是典型的由課內文本導向“整本書”的非常有價值的論題。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的結論令人相當信服,他們不僅比較了黛玉和晴雯的性格特征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更有學生竟然從王夫人的個人視角來解析黛玉和晴雯,得出王夫人不喜歡兩人的深層原因,這不能不讓人拍手叫絕。至于《水滸傳》中的地理方位問題,學生經過查閱比對,竟然從中發現了一個隱含的規律:《水滸傳》中描寫的長江以北的地理方位錯得一塌糊涂,而長江以南,尤其是浙江地區的地理方位則準確無誤,其中對于杭州城的描寫更是細至纖毫,連一座城門、一座小橋都是沒有任何錯誤的,甚至有一些小的村莊,今天仍舊保留在那里。這就為明朝人《水滸傳》作者是“錢塘施耐庵”的說法提供了一個可靠的依據。
所以,高層次的“整本書閱讀”絕非高不可攀,只要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聯系課內文本與 “整本書”的切入點,加以適當點撥與指導,學生體現出的初步的學術研究能力是不能令人小覷的。
“整本書閱讀”的前提是學生必須要通讀、精讀、熟讀名著,這一點如果不落實,所有關于“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策略都是空中樓閣。在通讀“整本書”的基礎上,教師要采取循序漸進逐步提升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讓學生對“整本書”有更深層次的了解,甚至有所研究。當然,“整本書閱讀不可能靠課內教學完成,也不可能以‘每周兩課時’或‘家庭作業’形式實施,有限的課堂只能講方法,實施要靠‘課外’,靠假期,靠一切可能利用的時間,在自由狀態下閱讀。教師要有‘業余’,學生要有‘課外’,否則都不會發展,這是常識?!薄罢緯喿x不是什么高深的事,重要的事‘做’。在整本書閱讀‘熱’的時候,教師要保持冷靜,否則還會流于形式?!雹圻@是“整本書閱讀”的保障;同時,“整本書閱讀”對教師也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教師自己首先要真正會讀整本書,要能真正讀好幾本書,要先把書讀好?!雹菰诠P者看來,教師必須要博覽群書,不僅要會讀“整本書”,還要對“整本書”有精深的研究與獨到的見解,以此為基礎,依據具體學情設計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方案和策略。如此,才能真正算得上“整本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