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偉敏
自學,就是受教育者自主、主動地去學習并獲取知識的過程。所謂自學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立地借助有關知識、技能有效地完成學習活動的能力。學生種種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賴于自學能力的發展。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如果能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潛力,培養學生較好的自學能力,教師不僅可以從“教書匠”的窘境中解脫出來,而且可以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方面,以下幾點我認為尤為重要。
教師能夠正確看待課堂,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前提。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邊活動。可是一些教師忽視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熱衷注入式,喜歡滿堂灌,沒有把自己當作“主導”,而是變成“主宰”,沒有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而變成讀書的“仆人”。
教師一定要認識到教學的真正目的:講是為了做到用不著講,教是為了做到用不著教。“講”和“教”只是教學手段的一種,“用不著講”“用不著教”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教與學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給予和接受的關系。教師要對學生傳授知識,但要讓學生自覺地去獲得知識。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字詞典是無聲的老師,字音字意以及相應用法字典都說得非常清楚。讓學生擁有和使用工具書,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的習慣。因此,備齊工具書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首要。有些學生遇到不明白的生字詞喜歡問老師,這種現象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非常不利。因此,如果學生一旦向老師發問一些生字詞,要建議并引導學生自己在字詞典中去尋找答案。
我們不能把預習課文簡單地等同于掌握字詞而已,而應該注重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練習。掌握字詞只是預習的任務之一,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其作用逐漸有所淡化,特別是到了高中,預習應基本做到三方面:1.積累新語言,做到理解音、形、義,并且能運用;2.大致了解作品內容,基本能復述;3.能初步整理出讀文章的感悟。
在預習中,還應提醒學生學會“存疑”:這篇課文在某些方面,比如文字上、語句上、內容上、思想意義上、寫作方法上,有哪些問題不太清楚或者有異議。對這些問題,有的可以直接在書上做記號,有的最好書面寫下來,然后在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老師講或在課堂課后向老師請教。
一般的課后練習,大都從應試訓練角度,側重于鞏固理解所學知識,提高分析、解決特定問題的能力,而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意識功能十分欠缺,很少觸及應如何自己鞏固,怎么分析什,怎樣把握……等等,這些都屬于個人能力范疇,需要平時積累,而非考前預測卷的突擊所能達到的能力。
一些比較簡單的課文,甚至可以先布置開放性的課后思考題,并說明下節課要提問,然后在這節課上重點啟發學生,讓學生聽課的時候更有目的性,課后也能更多方面地自主地去探索問題。并且要讓學生把思考的結果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形成條理性的文字,這也是對學生自學能力一個很好的鍛煉。
疑問,是學習的動力。古人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要積極引導、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課堂上要讓學生有所思考進而有所獲得,必先教他們有“疑”。然后在這個過程有兩個應注意的方面:
首先,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他們都能提出問題,激發樂于質疑問難的信心。教師要放下架子,營造平等的和諧氛圍,主動以平等的態度和學生一起探究。
其次,巧用矛盾,激發學生質疑興趣是基本的方法。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才能調動其積極性,打開其思維,積極進行探究,不斷提出疑難。因而,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
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設計一些問題,學生也根據預習提出疑問。在課堂中注重于解疑,師生共同討論,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的有關句段,進行思考,開展討論,找出答案。學生答不完整或答不了的,教師再作啟發或補充完整。通過這樣的質疑解疑,學生就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指導學生正確進行課外閱讀主要包括兩方面:讀什么和怎么讀。
讀什么:學生往往在課外閱讀中沉迷于“武俠小說”或“言情小說”。因此對學生必須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明確課外閱讀的目的不是“獵奇”或“過癮”,而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告訴他們最好選擇一些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較強的,與課內學習聯系較緊的書刊來讀。
怎么讀:教師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中學生的學習任務重,課外時間不多。因此,有必要教給學生根據不同的書刊特點采用相應的讀法,以達到花較少的時間讀較多書的目的。閱讀的方法很多,一般來說,配套的課外讀本以及一些主題深刻、構思巧妙、內容充實、語言優美的文章要“精讀”。而對于課內學習關系不大的讀物則采用“略讀”,了解個大概就行了。
進入21世紀,網絡時代悄悄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今天的中學生更是這一新生事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們對此應懂得一個道理:堵不如疏。那么,怎么正確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語文自學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引導學生進入優秀網站,利用網絡進行自學。網絡世界資源無限,應有盡有;資源共享,各取所需。但是大量的信息對于時間精力都有限的學生來說,閱讀、取舍都是困難的。如果任由學生在浩如煙海的網絡里遨游,無疑會使他們迷航其中,無功而返。所以教師的首要工作就是引導學生找到路徑,在多如牛毛,但良莠參差的教育資源網站中,迅捷登錄與課文知識相關的優秀網站。
2.引導學生閱讀相關資料。網上資料不可勝數,但只有那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源才有價值。因此,要“多快好省”地找到需要的資料,教師就要指導學生學會縮小閱讀范圍,精選資料;快速閱讀,進行揚棄。
葉圣陶認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須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給學生怎樣去學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切實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