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但古詩文由于時間久遠,不僅在內容上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其語言文字上的意義用法及語法結構跟現代漢語相差甚遠。因此,對大多數聽障生而言,古詩文學得十分艱澀,對原本內涵豐富、意蘊優美的古詩文絲毫不感興趣。如何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呢?對于客家方言地區的學生,借助客家方言的學習,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河源是客家人集中地區,自秦代有數次較大規模中原漢人遷徙而至,尤其以趙佗上書奏請秦朝,朝廷選送15 000名女子到河源與三秦將士結合,催生了河源客家族群的形成與繁衍。而詩詞吟誦也是從中原地區演繹過來的。古詩文是使用吟誦方式創作的,而客家方言保留了古漢語的語音、語法結構和詞匯內容。因此,用客家話吟誦,有著更多的“古風余韻”,更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有助于學生學習和記憶古詩文。
所謂吟,就是將古詩文的字句拉長聲音,按照文字固有的音節加進感情色彩進行誦讀。吟誦一般旋律性不強,無譜可依,可以自由發揮,這是一種具有初步音樂成分的讀書方式,別有一番風味。如用客家話吟誦《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嗯——就潤如酥哦——,
草色——遙看啊——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啊,
絕勝——介煙柳嗯——滿皇都哦——。
朗朗上口的客家方言吟誦,在更大程度上還原了古詩文的音韻之美、古雅之美,帶來聽覺上的新鮮之感。聽障生有聽覺障礙,對音樂的渴望更加強烈。教授《木蘭詩》時,我帶領學生一走吟誦,學生興趣盎然,他們或用腳邊打拍子邊吟誦,或用書卷邊打拍子邊吟誦,或背著手搖頭晃腦地吟誦,課堂上靈動起來,打破了以往古詩文學習的沉悶。平時一個星期也背不下來的詩文,學生竟然花兩節課就能默出來了。
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諧優美稱之為押韻。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詞的韻律美,老師往往會讓學生找出韻腳。但是,碰到一些用普通話讀不出押韻的情況。如李商隱的《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其中“家”“奢”“車”“馬”“蛇”“華”并不押韻。學生就犯難了。這時,老師可以向學生解釋隨著語音的演變,現在已經不押韻了。老師可以讓學生試著用客家方言來誦讀,學生便能恍然大悟。原來全詩都押“ɑ”韻,分別為:“家(ɡɑ)”“奢(sɑ)”“車(cɑ)”“馬(mɑ)”“蛇(sɑ)”“華(fɑ)”。學生還會為自己是一個客家人而自豪,也能理解客家方言與古漢語的關系,學起古詩文來便有一種親近感。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清明》(杜牧)全詩壓“en”韻。
清明時節雨紛紛(fen),
路上行人欲斷魂(fen)。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cen)。
再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中的韻腳“塵、新、人”,用客家話念“塵(qin)”“新(xin)”“人(?i n)”,押“in”韻。《寒食》(韓翃)中的“花、斜、家”用普通話念,這三個字的讀音相差甚遠,根本體現不出詩歌的押韻,如果用客家話念“花(fɑ)、斜(qɑ)、家(ɡɑ)”便可知全詩押“ɑ”韻。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詞的意思發生了變化,但在客家方言中,不少詞至今還保留著古漢語的詞匯。教學時,遇到一些難解字,引導學生用客家方言讀一讀,其意自見。如:
吊:舊時的錢幣單位,今客家方言“一吊錢”意為一元錢。《紅樓夢》中“襲人本是月錢一兩的丫鬟,但帳是算在老太太頭上的,晴雯麝月等的月錢是一吊”其中的“吊”便是錢幣單位。
索:大繩子。今客家方言“索麻”和《報任安書》:“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意思相同。
爺:父親。客家方言“兩仔爺”就是父子兩。《木蘭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爺”即父親。
著:穿,戴。客家方言“著衫,著鞋”意為穿衣,穿鞋。《木蘭詩》:“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戶理云鬢,對鏡貼花黃。”“著”解釋為穿。
炙:烤火。客家方言“炙熱頭”即曬太陽。“炙火”烤火取暖。《徐霞客游記·游日記十一》“急入其廚,索火炙衣”。
食:吃。客家方言“食飯”就是吃飯的意思。《欲食半餅喻》“譬如有人,因其饑故,食七枚煎餅。”中的“食”就是吃的意思。
掌:看守東西,放牧。客家方言“掌牛”就是放牛。《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掌火”意思是主管用火。
朝:早晨。客家方言“食朝”意為吃早飯。“朝晨頭”意為早晨。《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朝”解釋為早晨。
治:宰殺。客家方言“治魚”即宰魚。《晏子春秋·內篇·諫下》:“趣庖治狗,以會朝屬”。“治狗”意為宰狗,烹飪狗肉。
落:下叫落,下雪叫落雪,下雨叫落水。《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此類例子,不勝枚舉,由此可見客家話與古代漢語甚是密切。客家方言傳承了大量古漢語詞,這是客家方言的瑰寶,作為客家方言地區的語文老師,應當把客家文化與古詩文學習相勾連,在課堂中巧妙地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