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嵊州市北漳鎮九年一貫制學校)
在小學品德教學中,關于如何培養學生,教師們有著不同的做法,這需要核心素養的指引。2014年,教育部頒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求“制定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為教師指明課程教學目標和任務的深度、廣度。因而,本文指向核心素養,就小學品德核心素養的養成問題進行探討。
在小學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秉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將小學品德課堂知識轉化為小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經過真實導入后,縮短小學生在課堂中的品德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距離,讓小學生更好的理解品德理論知識,也利用真實生活情境,拉近小學生和品德理論學習距離,更容易更好的理解品德知識。借助真實情境的導入,讓小學生在情境中學,體驗品德“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基本知識,實現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密切關聯的教學效果,實現對學生品德核心素養的培養目的。如《農產品的家園》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懂得什么是綠色食品,珍惜農民辛勤勞動,教師專門設計了參觀本地的種植基地活動,讓學生真正走進蔬菜大棚,去看一看現代農業的發展現狀,有日常生活中吃的蔬菜,了解農民的勞作,才換來生活中的糧食,才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然后,帶領學生去基地包裝場所,認識綠色食品的標志,并讓學生到市場中找一找哪些是綠色食品。通過真實情境的導入,讓學生明白農產品離不開農民的辛勤勞動,在生活中主動留意,尋找綠色食品,珍惜農民辛勤勞動成果。
在小學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課堂創設教學情境設置問題鏈,運用知識點的問題鏈,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習和掌握知識,實現品德知識的有效遷移和運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素養。學生通過逐個突破問題鏈,實現知識鞏固、能力訓練、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教學目標,實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核心素養的目標。如《社區的公共設施》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社區各種公共設施的位置和使用情形,并借助社區公共設施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自覺愛護公共設施,圍繞教學知識點,教師設計“課前談話-認識社區公共設施-保護公共設施”三個環節,并運用設置問題鏈的教學方法,以問啟思,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在解決問題中養成品德能力,實現品德素養內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平時你除了待在家里,還到哪些地方?”“如果有朋友到你家做客,你會怎樣介紹你所居住的地方?”通過這樣的問題設置,引出“社區”主題;“在你生活的社區中有哪些公共設施?”“你看到過有人使用這些公共設施嗎?”“作為社區的一員,你覺得使用公共設施時需要注意什么呢?”通過這些問題的交流,讓學生認識社區公共設施;“在日常生活中,你發現使用公共設施存在什么問題?”“社區公共設施還有什么遺憾的問題嗎?”引導學生描繪社區美景圖,提出保護社區公共設施人人有責,學生們在解決問題中迫不及待的想要愛護社區公共設施。
在小學品德課堂教學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教師以社會熱點問題為抓手,為學生制造話題,以交流的方式調動小學生能動性,暢所欲言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在舉一反三中進行思維碰撞,鍛煉學生品德知識遷移能力,讓學生在社會熱點問題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形成正確的三觀,對學生構建基本品德道行發揮正面引導。在小學品德課堂中,學生通過交流社會熱點,經歷一系列的知情意行感知體驗,實現品德情感認知升華,為學生形成良好品德奠定夯實基礎。如《不平靜的世界》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拋出“釣魚島”社會熱點問題,開展愛國焦點論壇,搜尋相關資料,明白和平來之不易,懂得捍衛祖國統一責無旁貸,也了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對釣魚島熱點問題進行有效討論,引出日本搶奪釣魚島的原因,明白我們現在生活在“不平靜的世界中”,要永遠居安思危,讓學生在交流中體會和平的可貴,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共建美好家園,激發學生熱愛國家的情感。教師最后要對這一問題進行評論總結,既提高學生對熱點問題的認知,也升華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總之,在小學品德教學中,應明確“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怎樣培養學生”的教育問題,通過導入真實情境,設置問題鏈,交流社會熱點,化品德知識為力量,培養學生理論學習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學生基本品德道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養成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彩平.小學品德課程核心素養芻議——一個實踐哲學的視角[J].中小學德育,2016,(09) :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