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智華
網絡綜藝區別于電視綜藝的敘事不同之處在于媒介機制對其生產、傳播與接收的建構性。網絡綜藝通過網絡介質在時間上的自由控制、空間上的多維互動等特點將其自身與受眾進行了高強度綁定,從眾籌融資、互動創作、觀評共享以及大數據用戶構型的內容生成創建了以網絡為媒介的網絡綜藝敘事。人們之間的交流和參與生產通過網絡向多對多的方向發展。就受眾和網絡綜藝制作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而言,隨著網絡內容生產機制的出現和網絡技術發展,受眾成為積極的表達者,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網絡綜藝節目敘事的發展。電視綜藝節目大多以家庭為主集中收看,而網絡綜藝節目以個人觀看、在網絡上互動等特點逐步成為主流。人們對網絡綜藝觀看場所的選擇有更多自由,觀看網絡綜藝的時間次序可以隨時調整,網絡綜藝節目能帶給觀眾更多的時間控制性和場所選擇性。這些因素影響了網絡綜藝節目與電視綜藝節目敘事出現差異。
敘事的內涵與外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普洛普以其《故事形態學》等為代表的敘事理論注重敘事結構與人物行動功能,對中國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敘事研究具有參考價值與啟發意義。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敘事元素主要包括人物、結構、場景、細節等。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敘事影響主持人與嘉賓選擇、角色搭配、環節設置等。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敘事應該充分考慮網絡綜藝節目特點,注重網民對網絡綜藝節目的需求。
據2018年1月3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規模達7.72億,網絡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074萬人,增長率達到5.6%。網民規模已經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①同時,我國網絡視頻市場規模不斷增大,截止2017年底,用戶達5.5億。特別是觀看中國網絡綜藝節目的網民很多,其中青少年網民所占比例較大。2014年中國共有150個網絡綜藝節目上線,比以前增長200%;2015年中國網絡綜藝節目在版權費用、觀眾點擊量、廣告收益等方面取得較大進步;2016年騰訊、優酷、愛奇藝、芒果與樂視五大視頻網站自制的網絡綜藝節目達到6檔。2016年TOP10網絡綜藝在各大平臺的總播放量是90.5億次,相較2015年增加了53.1%,2017年中國網絡綜藝節目保持增速。因此,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現有受眾與潛在受眾是巨大的,探究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敘事的方式方法與途徑是十分重要的。
中國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敘事多種多樣,有得有失。各大網絡平臺的資金、廣告投入使中國部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制作水平不斷提高。有的側重日常生活敘事,有的側重分析推理敘事,有的側重訪談敘事,等等。中國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應該在敘事上進行打磨,探索出網絡自制綜藝節目自身無法被取代的敘事特色,有針對性地滿足觀眾,并及時了解受眾的意見及建議,適當順應網民需求,不斷做出合適的敘事調整與創新。
而當前的問題是,雖然我們長期關注電影敘事、電視劇敘事等傳媒藝術敘事問題,并在學界探索和業界實踐中,都出現了豐富碩果,但對網綜這個有如此巨大影響力的傳媒藝術、網絡文藝的藝術品類,卻缺乏敘事研究。這十分可惜,又令人警醒。探討網絡綜藝的敘事問題非常重要,可以在學術界與業界發揮積極作用,大力推動網絡綜藝發展。同樣的人物、事情、時間、環境等素材,在不同的網絡綜藝節目中采用不同的敘事策略,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發揮不同的作用。上述問題,是本文研究的基本動因。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涉及的兩個概念解釋如下。第一,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是由網絡公司制作、在網絡上播放的網絡綜合藝術節目。本文探討的對象主要是中國網絡自制綜藝節目,不包括在網絡上傳播的電視綜藝節目。第二,網絡綜藝的敘事策略主要指根據網絡綜藝的自身特質而制定的表達方略和表述方式。網絡綜藝的敘事策略直接關系到網絡綜藝的質量,在網絡綜藝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需講究網絡綜藝的敘事藝術,注意網絡綜藝的敘事方法。
1.日常化敘事策略
網絡綜藝節目日常化敘事策略主要指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為主要敘事內容,講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表現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采用日常化敘事策略的網絡綜藝節目多采用普通人物關系與生活化沖突為特征的敘事結構,以普通人物關系為敘事線索構建全篇,用日常生活化的戲劇沖突組織安排節目的發展、過渡與轉折。往往基于日常生活化組織細節、展開矛盾。采用日常化敘事策略的網絡綜藝節目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時代色彩。
中國部分網絡綜藝節目敘事日常生活化、接地氣。《大鵬嘚吧嘚》自2007年開播以來為網民奉獻了500多期比較精彩的節目。大多以比較客觀、獨立、不媚俗為立足點,用不浮夸、不做作的態度點評娛樂新聞等,在刻薄中講道理,在八卦中接地氣。中國網絡綜藝節目《奇葩說》是2014年愛奇藝打造的中國首檔網絡說話達人秀節目,該節目的宗旨是要在華人圈內尋找“最會說話的人”。十八位經過海選的“奇葩”和學識淵博的高曉松、懂得說話之道的蔡康永以及電視經驗豐富的馬東,靠著他們三寸不爛之舌,吸引了大批網民。第一季于2015年2月15日收官時獲得了2.4億的播放量,平均每集播放920萬次。同時新浪微博閱讀數突破20億,討論量超92萬人次。其豆瓣評分高達9.1分,可以說這是如今眾多網絡節目中一檔現象級節目了。利用互聯網特征,每一期的選題都針對生活中的不同事情,日常生活化、接地氣,又不失娛樂性,通過辯手們雅俗并存、理性與感性的交鋒,讓這些話題在思維的碰撞中由淺入深地引領觀眾進行思考,同時伴以娛樂性。《奇葩說》第四季的新浪微博話題已占據總榜第一名,其話題在新浪微博閱讀數已高達37.2億,多次占據微博熱搜榜前十,無論是賽制、辯題,還是參賽選手的背景,都在網上掀起一波又一波熱潮。年輕化、懂網絡的這些人,因為文化層次不一,所以認知與見解并不完全建立在學術層次上,這讓辯論極具語言的生動性與現實生活經驗,在現場中展現出一定任性的操作,選手常常在以簡單的類比引發大笑的同時,提出思考,這讓節目更富有感染力。
網絡綜藝節目日常化敘事策略具有重要的作用,拓展了敘事學的內涵與外延,也拓展了美學維度。日常化敘事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表現人生的真諦與生活的哲理,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美感,能夠做到以小見大、淺中見深、俗中見雅,在平淡中見真實。
2.話題化敘事策略
綜藝節目話題化敘事策略主要指對有關熱點社會話題進行討論,讓辯論雙方或者多方充分辯論,與參與其中的網民進行充分互動,使有關社會熱點話題討論向深度與廣度進發,引起廣大網民進一步關注。“綜藝節目‘話題化’是指在綜藝內容生產中,一則‘順應’當下社會熱議話題(如育兒、尊老、婚嫁、衣食住行等),二則‘創造’新的社會輿論話題(需要注意利用時令、時效和時機),這是綜藝節目在展示其寓教于樂的屬性的同時,更在巧妙地利用和借助其媒介屬性提升影響力。考察近兩年……綜藝節目的整體經驗,我們發現它們或多或少都試圖對社會話題進行回應或引領;同時,能不能引發社會對節目所呈現話題的關注,從而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也是評判一個綜藝節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②
中國部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敘事注重采用新穎的形式,關注網民普遍關心的民生問題與社會問題,形成網民熱烈討論的話題。中國部分網絡綜藝節目敘事受到青年亞文化的影響,及時表現青年人關心的有關問題。例如《奇葩說》敘事的成功就是如此。該節目以“脫口秀節目+選秀節目+動漫短片+街頭采訪+主持人參與+觀眾互動”的節目形式,通過百度知道、知乎、新浪微問數據后臺,在民生、人文、情感、生活、商業、創業等領域選取網友關注較多的問題,發動網友參與調查,將投票選出的問題拿到網絡節目中,讓十八位奇葩在一個語言相對自由、輕松的環境下進行辯論,提供多角度的思考。同時,《奇葩說》每期節目討論的問題貼近時代的話題,例如“漂亮女人應該拼事業還是拼男人?”“情侶該不該看對方手機?”“催婚是愛還是變態?”“人類要不要發明時光機?”等。各位選手圍繞青春、夢想、愛、找工作、催婚、潛規則等社會問題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在正反方的辯論中以開放自由的語言、在觀點的碰撞中來引發網民的“話題性”共鳴與反思。
網絡綜藝節目話題化敘事策略具有重要的作用。網絡綜藝節目的熱點話題會促使網絡綜藝節目熱播,并引發廣大網民的關注與討論。正在發生的現實話題常常引起人們的強烈興趣。網絡綜藝節目有意形成有關熱點話題進行有效傳播,運用微信公眾號、網絡直播、朋友圈、網絡搜索、視頻網站、社交平臺等網絡形式進行傳播推廣,使得網絡綜藝節目獲得了更為廣泛的關注與欣賞。有時雖然大家對網絡綜藝節目褒貶不一,但是話題的制造就是會對網絡綜藝節目的觀看造成較大的影響。每個話題都會產生巨大的閱讀量與互動。以點帶面,形成連鎖反應,進一步擴大網絡綜藝節目的輻射范圍與受眾面。更有不少熱點話題不僅成為敘事熱點,而且成為社會熱點,乃至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在敘事學、社會學、傳播學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3.個性化敘事策略
網絡綜藝節目個性化敘事策略主要指選用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進行敘事,在節目內容與形式等方面創新比較明顯,容易形成獨特的風格。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確保創意超過別的節目。網絡綜藝節目選用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進行敘事,會給網民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網絡綜藝節目同質化。網絡綜藝節目選用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進行敘事,包括適當選用部分有爭議的、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可以引起更多的網民關注、討論乃至爭論,進一步擴大受眾面,在討論乃至爭論中深化敘事主題。
中國部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敘事注重選用一些網絡上關注的人物,這些人物大多個性鮮明。例如,《奇葩說》不止強調怎樣才能好好辯論,《奇葩說》的魅力在于這是一個給“奇葩”的舞臺。什么是奇葩呢?奇葩就意味著生活中的怪人嗎?并非如此,每個人都有獨立的個性,對于不理解你的人,你就是一朵“奇葩”。登上舞臺的條件,就是要有想說的欲望,這也不是要求你做一個張揚的人。例如,來自馬來西亞的優秀辯手如晶,她性格內向、在生活中很少說話,甚至在一期節目中袒露,即使自己遭受誣蔑也會忍住不說。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也有超乎常人的內向性格的力量,每一次辯論穩如磐石,她是一朵安靜的“奇葩”。奇葩沒有定論,在“奇葩”這個舞臺上的人們,他們有的曾經在中央電視臺工作,有的是公司高管,有的是搖滾樂手,有的是無業游民。同時《奇葩說》還是利用網絡打造自制節目的佼佼者,出色的衍生品較多,如口才培訓節目“好好說話”,這是幾個從第一季一直留在《奇葩說》的辯手共同創業而成的結果。《奇葩說》利用網絡延長產業鏈,在不斷利用又不斷輸出的基礎上,打造了一個全方位的“奇葩”舞臺。
想從眾多網絡自制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需要用其敘事獨特與創新來吸引眼球,素人節目尤為如此。網絡綜藝節目個性化敘事策略具有重要的作用,避免了或者減少了網絡綜藝節目雷同化,有力地推動了網絡綜藝節目的探索與創新。互聯網思維促進了網絡綜藝節目個性化敘事策略的增加。網絡時代,網民對網絡綜藝節目個性化敘事的需求必將越來越多。
1.素人化敘事策略
中國部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善于用素人敘事;借用網民實時評論與互動,不斷加強敘事的薄弱環節。部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觀眾群體的針對性較強,因而應該采用相應的敘事方式。應該加強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敘事的獨特性與深度。有明星加盟的網絡綜藝節目敘事更需要有深度,表現出較高的智商與情商。
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素人化敘事策略主要指用素人來敘事,主要人物多為普通人,表演比較本色、樸素、不雕飾。因為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可以隨時觀看,因此大多比較簡短,比較直白,往往直奔主題,敘事比較簡潔,較少曲折鋪墊。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素人化敘事策略大多是小場面,較少大場面,適合表現普通事件,因此更有大眾性,更貼近百姓日常生活。多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去偽存真,走心、治愈、突破,減少干預,盡量還原生活本真的面貌,表現了現實主義精神。
近年來中國網絡綜藝節目素人化敘事策略的發展脈絡比較清晰,由半成熟到成熟,由簡單到復雜,并且向品牌化方向發展。其實最早在2007年播出的《大鵬嘚吧嘚》就為中國網絡綜藝節目素人化敘事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近年來中國網絡綜藝節目在數量、質量、點擊量上都不斷提高,其中有部分主要是用素人敘事引起網民關注,引起熱門話題,點擊量過億,并且推出了素人網紅,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網絡綜藝節目素人化敘事的發展。
中國部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善于用素人敘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由素人即普通人發聲,使節目更多元化,也更有說服力。素人在觀點的表達上比明星少些顧忌,往往能夠表達百姓的心聲,如《奇葩說》《拜托了冰箱》等。相對于電視節目來說,中國不少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經費更少,這使制作人偏向于用素人陣容代替高成本的明星陣容。同時,由以往節目播出的經驗來看,素人更貼近大眾生活,容易產生共鳴,減少了由明星本身自帶的距離感。素人會呈現真實的自己,素人與素人對話,可引起多種共鳴。例如,《奇葩說》以雙方辯論的形式展現對當今社會熱點話題的看法。雙方均為素人,展現了語言才能,也顯示了生活能力,用自己的事例與情感直擊觀眾內心,產生情感波瀾。《拜托了冰箱》中,不少平民廚師借此機會將自己的廚藝展示出來,表達了他們的生活觀點。
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敘事另一優勢是借用網民實時評論與互動,不斷加強敘事的薄弱環節。視頻網絡的彈幕與評論功能能夠推進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敘事的發展。素人制作網絡節目的經驗不足,此時觀眾的評論成為很好的發展導向。當然,這不意味著迎合每位觀眾的胃口,而是選擇性接納高質量的評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且對于用素人敘事的網絡綜藝節目,觀眾的注視點更多放在內容而非人物上,此時的評論更有意義,能夠更好地促進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敘事發展。《吐槽大會》《奇葩大會》《今夜百樂門》等以敘說為主,注重網民實時評論與互動,表現了特殊的減壓方式與正確的價值取向,發揮了積極的社會作用。這些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敘事可以吐槽別人,可以明星自黑與互黑,語言精妙而自然。嘉賓在吐槽時帶有表演性質,嘉賓不僅要能說,還要會說,帶入個人的表演,這個表演并不是演戲,而是通過臉部表情以及適當的手勢與吐槽的話語相適應,這樣的吐槽更加富有幽默性、喜劇性,達到喜劇脫口秀的效果。
部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觀眾群體的針對性較強,因而應該采用相應的敘事方式。與電視節目不同,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具有強大的搜索性,觀眾可自行輸入感興趣的特征詞來尋找相應節目。所以,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制作不必與電視節目一樣大眾化,也無需過多考慮年齡段問題,尤其是用素人敘事的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相比于電視導演與編劇,素人缺少行業經驗和專業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大眾化”路線容易迷失節目方向,反而失去觀眾群體。如果針對某類群體,那么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會更精細,更能引發同感。對于素人節目,制作人可以從自己興趣點出發,針對性地制作節目。一方面在節目制作過程中,素人會更傾心,注入更多情感;另一方面,通過節目的播出,還能尋找到自己的同伴。例如《萬萬沒想到》,制作人抓住觀眾心理,針對性制作,與觀眾分享心得體會,與同伴交流經驗教訓。
當然,在制作中還應該加強部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敘事的獨特性與深度。想從眾多網絡自制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需要用其獨特與創新來吸引眼球,素人節目尤為如此。例如,《萬萬沒想到》以其夸張風格吸引了觀眾,但是僅有獨特性是不夠的,想要做成系列節目并延續下去,還需要節目有深度。
2.明星化敘事策略
網絡綜藝節目明星化敘事策略主要指用明星來敘事。隨著網絡綜藝節目的快速發展,明星崇拜的現象愈演愈烈,一些網絡綜藝節目重用明星,顯示了明星的巨大作用。一些網絡綜藝節目會有幾個常用的明星或者臨時來的明星,通過性別、年齡、性格、地域等因素進行具有鮮明特征的組合,提高節目點擊率。一些明星擁有眾多粉絲。重用明星的主要標準是話題度、流量等直接效應的考量,吸引更多的粉絲觀看有關網絡綜藝節目。其中多棲明星與網絡時代相適應,需要網絡來塑造更生動、更個性化的形象,希望通過網絡保持并擴大其知名度、信任度與美譽度,例如《明星大偵探》《姐姐好餓》《爸爸去哪兒》等。
在前述素人策略的基礎上,在明星與素人的結合中,適當的明星加盟有助于提升網絡綜藝的敘事效果。有適當的明星加盟的網絡綜藝節目敘事更需要有深度,以表現出較高的智商與情商。例如,《明星大偵探》填補了我國法制探案推理網絡綜藝節目形態與市場的空白,創意來源于韓國《犯罪現場》,但是該節目揚棄了韓國版中的陰森與恐怖的元素,取而代之的是將節目本土化、娛樂化,內容上進行了修改與創新。《明星大偵探》劇情設置巧妙而自然,把深受人們喜歡的懸疑推理和搞笑娛樂相結合,讓明星帶領觀眾一步一步偵破案件,找出兇手,既不失懸念推理的嚴肅和緊張氛圍,又加上幽默風趣的綜藝元素,是制作者的一個創新。在每一期節目中,都有一個充滿懸疑的殺人故事,有完整且錯綜復雜的故事情節,有與案件緊密聯系的五位嫌疑人,五位嫌疑人都有殺人動機。隨著五位嫌疑人殺人動機的出現,會讓觀眾感到很疑惑:到底誰是兇手?情節會變得越來越有意思。懸疑劇情吸引受眾,網友們通過社交媒體轉發贏取芒果豆等層出不窮的互動創意,內容、品牌、粉絲全面融合。《明星大偵探》除了白敬亭等明星角色扮演的獨特形式,主持人撒貝寧、何炅等會從事件中提取社會話題引起觀眾思考,諸如網絡暴力、成長環境、人工智能的倫理道德等。網絡節目深度會增加社會價值,引起社會討論,保證節目的延續。《明星大偵探》綜藝與懸疑推理交叉融合,節目內容包括“30%跌宕劇情+40%綜藝搞笑+30%智能推理”,娛樂性與嚴肅性并存,引起觀眾對該網絡節目深度關注。《明星大偵探》與觀眾互動也較強,在內容上與觀眾保持緊密聯系,觀眾通過嘉賓的證據搜索,完成自己的推理。觀眾可以根據故事,完成自己對于兇手的鎖定。節目流程分為多次調查取證,節奏緊湊,循序漸進,其中有總結回顧網友指證、探長分析總結網友指證、終極網友指證等三輪真兇指認,全面提升網友參與感。
理查德·戴爾在《明星》一書指出:“明星作為一種符號,作為一種通過互文本網絡建構起來的形象加以理解,明星的特定意義只有在媒介文本(包括影片、報紙報道、電視節目、廣告等)中才能實現。”③明星具有選擇權,在選擇接拍有關網絡綜藝節目的時候,可能會考慮明星在網絡綜藝節目中的形象與自己平常在虛擬場域的形象相對應;網絡綜藝節目內外并沒有對明星形象的塑造構成某種硬性限定,也便有一些明星進行了適當的突破。這是網絡綜藝節目明星化敘事策略所產生的影響力的一種表現。
網絡時代的明星以多棲所占比例較大,形象具有多元化的表現。有些明星使用微博、微信等對其所參加的網絡綜藝節目進行傳播,會收到性價比很高的效果。有些明星使用微博、微信及時傳播自己的生活近況,與粉絲互動,與其他共同制作網絡綜藝節目的相關明星以及素人互動,實現共贏互利。
3.星素結合化敘事策略
星素結合化敘事策略主要指明星與素人相結合的敘事策略。網絡綜藝節目采用星素結合化敘事策略,是網絡綜藝節目自身的需要,是觀眾的需要。如果網絡綜藝節目都用明星來敘事,那么會過度消費明星;如果網絡綜藝節目都用素人來敘事,那么會顯得單調乏味。
如今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明星周邊產品越來越多,其商業價值越來越高,明星價值與商業價值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在網絡時代,明星與網民之間的距離、被賦予的星光與普通的人性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近。網民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終端設備與社交網絡相連接,獲取有關明星與素人的信息,也可以傳遞有關明星與素人的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使網民在不觸及敏感問題的前提下,飛快進行轉發或者評論,有關明星與素人的時間大大縮短。“新技術帶來的創造多重現實的可能性意味著經驗不再是個體形成的來源,因為消費者將會從新媒體技術中經歷不同的現實。”④網絡時代明星的社會文化身份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星素結合化敘事策略的價值與意義,因為互動交流、話題熱議等方式,更加多元化、復雜化,其影響也越來越大。
星素結合化敘事主要有明星與素人的矛盾、明星與素人的聯合、明星與素人的沖突。將明星與素人共同放置到一個設計好的生活圈中,進行真實記錄、藝術表現。例如,《我想和你唱》連續兩季主打明星與素人合唱,很多登臺的素人不僅沒有成為明星的點綴,反而依靠自身的實力和故事令觀眾感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何進行星素結合化敘事策略?作為網絡綜藝節目的人為因素,明星、素人、受眾等各方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有道德的社會人。網絡綜藝節目是真實與虛構的結合,公共與個人的關系可以引申為社會公德與個人道德的關系。在這些關系中,明星、素人、受眾等各方都需要自覺遵守社會公德、保持個人道德,這樣才能做好星素結合化敘事策略,制作出表現真、善、美的網絡綜藝節目。
1.盛于歡愉,而弱于意義
中國網絡綜藝節目敘事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部分網絡綜藝節目敘事過于強調娛樂性,而缺少相應的社會內涵與文化內涵。社會內涵與文化元素只是作為節目推進的點綴,節目注重的還是娛樂與消遣。對娛樂的濫用,對多元元素的隨意加入以及敘事的隨意性,缺少邏輯性,成為中國部分網絡綜藝節目敘事的通病之一。
網絡綜藝節目具有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審美作用與娛樂作用,但是中國部分網絡綜藝節目有意地弱化其認識作用、教育作用與審美作用,過分強調其娛樂作用,甚至娛樂至死。日趨同質化的網絡綜藝節目使網民產生了強烈的審美疲勞。網民娛樂與消遣過后,陷入新一輪的需求空缺當中。
雖然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開放性,使很多人都有成為制作人的可能,進一步促進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多樣化,但是魚龍混雜的現象比較嚴重。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質量參差不齊,部分網絡綜藝節目敘事過于娛樂化甚至略顯低俗。有不少素人看到其中的商業契機,想借網絡自制綜藝節目一炮而紅。但是,在只有盈利目的的情況下,素人的作品是不可能有所超越的,反倒成為粗制濫造的“典范”。為了博取眼球,部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制作極大程度上去迎合觀眾,失去特色和真實。雖可博得觀眾一時之樂,但是一味迎合觀眾會適得其反。《萬萬沒想到》等部分網絡綜藝節目雖受觀眾喜愛,但是與優良的網絡節目相比,仍然存在一定距離。節目雖然較短,但是臺詞重復情況嚴重,缺少內容創新,缺少深度,較少給觀眾生活的思考。
我們看到,網民的需求不僅僅停留在娛樂階段,他們對網絡綜藝節目的社會內涵、價值取向與文化訴求具有強烈的渴望。部分網絡綜藝節目的文化因素不斷增加,適應了網民的需要。因此,網絡綜藝節目應該對于文化內涵應該有更高的追求,價值取向與文化內涵成為網絡綜藝節目的某種主要因素。
2.盛于張揚,而弱于分寸
部分網絡綜藝節目為了追求點擊率,敘事盛于張揚,而弱于分寸。部分網絡綜藝節目敘事比較夸張,甚至為了嘩眾取寵、無限夸大其事,沒有掌握好分寸。部分網絡綜藝節目敘事有意把炒作與噱頭放在其中,企圖引人注目乃至造成轟動效果。關于事情的主次、輕重,沒有下功夫去辨析,因此主次不分、輕重顛倒,造成不良影響。
部分播出效果較好的網絡綜藝節目,其敘事也常常沒有掌握好分寸,受到網民的批評。部分素人逐漸成為藝人,身上的光環越來越重,有時說話不注意掌握分寸。例如《奇葩說》多方面的套路化使觀眾形成了視覺疲勞。選手構成缺乏新鮮感。《奇葩說》播完第四季了,節目中還駐留大量的老選手,觀眾審美疲勞了。由于數量龐大的老選手的停駐,使“奇葩”隊伍雖然越來越大,但是老選手的強勢搶鏡使新選手在其中很難抬頭、發揮空間較小。馬薇薇永遠是那個氣勢凌人、一口一個“對不對”的女王范。肖驍永遠是那個翻著白眼的“嘴賤”范。范湉湉永遠擺出一副“老娘準備要罵街了”的氣勢。尤其是類似于范湉湉這種激動派的風格,給不少新選手無意間被洗腦并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搶鏡頭”。歐陽超“咆哮警察”與范湉湉的風格近似。于是,屏幕里瞎鬧騰的多了,真正有意義的辯論之美少了。辯題格局越來越小,為了瑣事喋喋不休,文稿味同嚼蠟,觀眾們不得不吐槽。同時,由于《奇葩說》的火熱,由節目出名的眾選手們有較多的粉絲量。他們平日所說的話、平時所做的事就會有人關注與議論。選手們不能在節目里對辯題大放厥詞,在生活中也毫無顧忌。例如馬薇薇將自己的情緒在微博中發泄。“馬薇薇手撕姜思達”“馬薇薇微博罵戰”等微博頭條,與她在《奇葩說》中關于網絡暴力的論點完全相悖,這使《奇葩說》在網民中的地位下降,他們所傳遞出來的觀點也會不受觀眾的認可。《吐槽大會》部分敘事不痛不癢,笑點單一重復,缺乏深意,缺少諷刺力度,可謂敘事問題。
3.盛于抄襲,而弱于原創
部分網絡綜藝節目見別的網絡綜藝節目做得好,點擊量高,便立即模仿甚至抄襲,一哄而上。部分網絡綜藝節目敘事盲目跟風、無序競爭,造成了嚴重的同質化。網絡綜藝節目敘事可以適當借鑒一些優秀的節目,但是不能抄襲。如果長期依賴于對別的網絡綜藝節目敘事的借鑒與模仿、復制與移植,那么會喪失自主創新的動力與能力。如果網絡綜藝節目敘事趨于一致,呈現出趨于相似的敘事特征,那么網民對于網絡綜藝節目中設置的懸念與沖突的敏感度就會下降。
創新是網絡綜藝節目敘事的生命。網絡綜藝節目敘事創新與借鑒是辯證關系,創新是借鑒基礎上的創新,借鑒以創新為目的。網絡綜藝節目敘事創新主體要崇德尚藝。網絡綜藝節目敘事創新追求深刻的社會內涵、真正的藝術價值和經典創造。應該發揮團隊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出不同的網絡綜藝節目,在網絡綜藝節目敘事表達上各呈風采,這會給嚴重同質化的網絡綜藝節目市場帶來創意的亮點。
敘事原創力不足導致同類型或者近似類型網絡綜藝節目扎推,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因此,中國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如何進行差異化敘事、實現差異化競爭,是十分重要的。通過細分中國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受眾群體,了解他們每一個小圈層特色,甚至可以嘗試為小圈層群體實現定制化的網絡綜藝節目。具體到每期節目話題選擇和節目吐槽點設置等,編導組需要從網絡綜藝節目的前、中、后期各個階段牢牢抓住核心用戶群體。
與此相對應,中國部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敘事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部分改編自國外節目及版權引進亂象較多,網絡綜藝節目質量良莠不齊,缺乏創新意識。我國的網絡綜藝節目與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網絡綜藝節目相比,起步較晚,因此部分內容與形式環節借鑒了他們的網絡綜藝節目的經驗。但是,中國部分網絡綜藝節目改編與引進并不意味著照搬照套,應該融入中國文化內涵與審美特色。中國網絡綜藝節目應該力圖打破部分網民對其“快餐文化”的刻板印象。
綜上,我們應該在網絡綜藝節目敘事上多下功夫,努力制作出更多網絡綜藝節目精品。中國部分網絡綜藝節目敘事要有獨到之處,應該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應該表現正確的價值取向與深刻的社會意義,應該注重精準化的分眾傳播,在節目內容、主題、敘事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提升價值引領功能,由淺入深,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不斷增強互動性與趣味性,創造出品牌網絡綜藝節目。
注釋:
①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8年1月31日發布。
② 劉俊:《融合時代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發展縱覽與養成之道》,《電視研究》,2018年第2期。
③ 楊遠嬰主編:《電影理論讀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360頁。
④ [英]利薩·泰勒、安德魯·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吳靖、黃佩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