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新文
一部高揚主旋律的紀錄片,成為現象級的電影產品,成了年輕觀眾追捧的“爆款”作品,刷新中國紀錄電影的票房紀錄,創造中國紀錄片的“奇跡”,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它引出的話題、帶來的啟示,值得探討,令人深思。
作為一句網絡流行語,“厲害了,我的國”,有著豐富的潛臺詞:變化了,我的國!強大了,我的國!美麗了,我的國!幸福了,我的國……作為一部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既是一部優秀的“成就展示片”,也是一部生動的國家形象宣傳片,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國情教育片,為國紀事,為國畫像,為國點贊,為國歌唱。一部紀錄電影用90分鐘講述五年來中國的飛速發展,在視聽盛宴中傳播核心價值觀,使大國雄姿躍然銀幕。這是該片能夠贏得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青睞的關鍵所在。
一是如詩如歌如畫。紀錄片的內容可以五花八門,小到一個人、一件事、一個村莊、一家企業,大到一個群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題材越大,越難以駕馭,藝術處理的難度也越大。近年來觀眾熱議的影視紀錄片,有不少以“國”為主題,而且在畫面拍攝、聲音處理上頗見功夫。比如電視紀錄片《鳥瞰中國》《航拍中國》《美麗中國》等等,都采用了大量航拍鏡頭,再配以細膩的解說,悠揚的音樂,讓觀眾從新的視聽角度,去欣賞祖國山川的壯麗秀美,其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都受到觀眾好評。《厲害了,我的國》也是一種宏大題材、宏大敘事,用生動的筆觸、感人的故事、精美的畫面,把一個十三億多人的大國近年的發展成就講述給國人聽,講述給世界聽,其難度可想而知。而這部片子找準了角度,定好了基調,遵循紀實美學的規律,對海量的素材進行藝術加工,使影片呈現出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風貌。
像一幅幅繽紛的畫卷徐徐展開,一個新時代中國的形象漸漸清晰。且不說富有質感的畫面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僅僅就聲音效果而言也堪稱精彩。創作團隊對原始聲音素材反復打磨,讓聲音效果更符合影院特點;解說詞在語氣和情感的處理上頗具匠心,將激昂的斗志與脈脈的溫情,都蘊含于娓娓道來的敘述之中。音樂的基調是影片氣質的一種反映,《厲害了,我的國》的音樂恢弘大氣,尤其是襯托偉大成就的主題音樂,多是蔚為壯觀的交響大合唱,奏響了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黃鐘大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如詩如歌如畫,是一部紀錄片引人入勝的特質,也是《厲害了,我的國》的鮮明藝術特色。
二是見事見物見人。影片中,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一個個非凡的超級工程,充分展示新時代的復興氣象;精準扶貧、家庭醫生、鄉村教師支持計劃,一個個圓夢計劃,一幅幅家國畫卷,講述了身邊平凡人的追求與進取。正如網友們所說,這個片子是關于國家成就的故事,也是關于千千萬萬勞動者的故事,更是關于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故事。
比如,影片講述了西藏達孜縣扎西崗村第一書記洛措的感人故事:為了做好扶貧工作,年輕的洛措一次次深入藏民家庭,耐心細致地向群眾講解、宣傳國家政策、脫貧計劃。面對藏民的不明白不理解,洛措有時也感到很困惑,很無助,甚至流下委屈的淚水,但為了群眾生活的改善,為了國家的扶貧大計,她意志堅定,沒有徘徊,沒有退縮。當藏民最終異地搬遷,徹底改善了生活條件、成功脫貧后,洛措感到由衷欣慰,臉上綻放出可愛的笑容……影片在對國家快速發展的全景式描述中,將這些基層勞動者默默奉獻的故事融入其中,意在告訴觀眾,“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書寫“最不尋常的故事”的主角是人,是千千萬萬中國勞動者。我們每一個奮斗者都是主人公。有網友這樣評價:“我喜歡電影里把中國形象塑造成一個實干家,把實打實的成就放在你面前,有一種質樸的硬氣。”
這部影片的成功,不僅僅在于感動了觀眾,還在于激發了影視藝術家的靈感,引起影視工作者的熱議和思考:主旋律紀錄片應如何體現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怎樣正確把握藝術規律與傳播規律,拉近宏大題材與普通觀眾的距離,使中國故事傳播得更遠?
我們都知道,紀錄電影真實記錄歷史,形象直觀地展現重大歷史事件、展現不同時期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人物等社會關注的焦點,起到了寓教于樂的作用。紀錄電影伴隨著共和國發展的步伐,伴隨著幾代人的心路歷程,已成為民族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1953年12月,當時的政務院做出關于《加強電影制片工作的決定》,指出:“新聞紀錄片應更及時地報道我國人民在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事業中的成就和保衛世界和平事業中的貢獻,并有計劃地拍攝祖國的美麗河山、名勝、古跡、重要物產和文物。”《人民日報》在1954年1月12 日刊載了這個決定并發表社論指出:“新聞紀錄片是‘形象化的政論’(列寧語)、是報紙的兄弟,它應該迅速及時地向人民報道現實中各種事件和現象,表現各種運動和斗爭中的先進人物。”
60多年來,我國紀錄片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有成就,有曲折,有發展。比如1997年,新影廠推出大型紀錄片《周恩來外交風云》,創下3700萬元票房,與同年推出的故事片《甲方乙方》比肩,堪稱國產電影票房的翹楚。到了2010年,紀錄片《復興之路》僅獲得200萬元票房,就已成為當年國產紀錄電影的狀元。而在2011年,全年十幾部上映的紀錄電影票房總額才200萬元。票房不能說明一切,但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我國紀錄電影發展的曲折歷程。
剛剛發布的兩個《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電視紀錄片全年總產量約2萬小時,同比增加5.8%;各級電視機構投入電視紀錄片制作(不含人力成本和技術成本)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用于扶持支持國產紀錄片生產的資金,超過38億元(不包括新媒體、民營機構等其他渠道)。與電視紀錄片互為參照、相互映襯的是,2017年,中國紀錄電影發展明顯提速,獲得原廣電總局電影局審核的紀錄電影一共有44部,同比增長37.5%;進入院線放映的中外紀錄片9部,同比增長50%,有79.5%的紀錄電影沒有進入到院線;紀錄電影總票房為2.6 億元,票房再創新高。報告對中國紀錄電影未來市場持樂觀態度,認為紀錄電影必將成為紀錄片產業板塊的重要一極,“紀錄+”將成為中國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但同時也應當看到:當下一些紀錄電影的市場意識和導向不強,產品定位、營銷發行、產業鏈開發等欠缺;缺乏成熟和包容的院線發行放映機制;培育觀眾對于紀錄電影的認知與觀賞習慣也很有必要。
影視作品特別是紀錄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樹立國家形象,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時代課題。中國不乏有價值的故事,關鍵是怎樣講述更加生動,怎樣傳播更加久遠。由此想到一個今天婦孺皆知的古老故事——玄奘取經。其實,比玄奘早200多年,東晉就有一位叫法顯的老和尚到印度取經,他的故事也非常感人。玄奘出發時29歲,接近而立之年,身體強健,精力充沛;而法顯在65歲時才踏上西行之路,年老體弱,但他一去14年,回到中國時年近八旬,千辛萬苦,九死一生,信念始終如一,情懷矢志不渝。應當說,法顯取經的故事也非常精彩,但是,為什么法顯的故事沒有玄奘的故事傳播得更廣?從現代傳播學的角度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時代不同。玄奘所處的盛唐國力強盛,文化昌明,對后世影響深遠,他的故事在民間傳播廣泛,歷史記載清晰,因而世代相傳,后來小說《西游記》則把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加以文學化,使故事傳播得更廣。因此可以說,講好中國故事,離不開時代的力量。
我們正處在一個氣勢磅礴的時代。正如方志敏烈士當年在《可愛的中國》一文中所憧憬的那樣,“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新時代的中國正是這樣的景象。我們有條件、有能力把中國故事講得更好。如何讓電影、電視、網絡視頻等映像平臺更好地傳播放大主流聲音?如何以年輕一代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先進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如何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和傳播手段為國立傳,為國紀事,為國放歌?《厲害了,我的國》引發的話題很多,我們要做的更多。呼喚更多像《厲害了,我的國》這樣的影視精品,期待更多震撼人心的視聽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