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論片是一種把抽象思辨和意識形態形象化的視聽類型,也是各個時期國家話語的典型代表。①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影視工作者不斷創作出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電視政論片,并對主題抽象、情感表達、社論話語、敘述方式、專家采訪、視聽語言等手法進行了多元化的嘗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②新時代對政論片提出了新要求,成為廣電從業者和宣傳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挑戰。《厲害了,我的國》作為一部政論紀錄電影,不僅成功進入市場院線,而且在探索新時代政論片的核心特征、做好黨的政策宣傳和理論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經驗。
最早的政論片一直是以大銀幕為唯一的傳播方式。1920年代,英國的格里爾遜通過對電影的社會功能的強化,實際上開創了以解說詞為核心手段的主題先行式的政論片。同時,他也倡導拍攝“發生在家門口的戲劇”,號召紀錄片工作者將目光投向主流的現實社會生活。③1930年代,在北美大蕭條時期,先后出現了《開墾平原的犁》(The Plow That Broke the Plains,美國,1936)、《遺產》(Heritage,加拿大,1939)等由政府部門出資拍攝、呈現社會經濟發展困境以及政府對策的宣傳類紀錄電影。
在電視成為流行的大眾媒介之前,我國歷史上也曾經有過《新聞簡報》等以電影為載體的新聞紀錄片和新影廠創作的一系列政論片。隨著電視媒介的發展,電視政論片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主要的形態,以視聽的方式直接參與政治進程,進行宏觀政策和價值觀的傳播工作,從而完成形象化的政論這一核心功能。近年來,更是涌現了諸如《將改革進行到底》《大國外交》《法治中國》《百年潮·中國夢》《勞動鑄就中國夢》等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電視政論片。當下,電影的市場化改革和電影工業的發展為政論片提供了新舞臺。在電影的獨特感染力與傳播效果下,《厲害了,我的國》更加鮮明地展示出政論片的核心特征。
《厲害了,我的國》的廣泛影響力首先意味著,不論是電視媒介還是電影媒介,政論片首先要解決好“論什么”的問題。簡單來說,它所討論的問題,應當與現實生活和時代發展有直接的關聯。④拍攝過《大國崛起》《復興之路》《公司的力量》的任學安導演認為,紀錄片需要敏銳地把握時代的脈搏,切入時代重大的思想命題,才能夠成為引領時代、進入人心的文化作品;⑤政論片《法治中國》的總導演童寧也同樣深感成功的政論片要有當下性,要及時回應群眾關切,說大家關心的問題,談大家感興趣的觀點。⑥
作為對時代關切的回應,影片不僅全方位地展示了十八大以來中國所走過的發展道路,而且還挖掘了道路背后的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形象化的呈現與抽象化的思辨在《厲害了,我的國》中得到了很好的結合。例如,在具體展現大飛機制造方面的重要科研突破的同時,影片還揭示了大飛機研發所代表的發展邏輯的改變,從“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到對于獨立自主研發能力的重視。再如,影片不僅展示了多項科技創新的成就,而且還重點呈現了大量由35歲以下年輕人組成的前沿團隊,表現了他們質樸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以及挑戰難題的銳氣和團隊精神。這樣,創新強國背后的深層邏輯和原初動力就得到了提煉,那就是對于創新人才的長期培養。正是這些既有具體事例、又有抽象論證的特點,回應了政論片的時代性的問題,揭示了影響發展道路的深層規律,構成了政論片的核心特征。
作為當代中國文化生活的中心,電影的流行常常投射出集體心理的變化。《厲害了,我的國》延續了《戰狼》《紅海行動》中所體現出來的中國社會對于“大國”的自豪感和對于民族復興的認同。并且,相比于故事片,劇變的時代為政論片提供了新鮮的論題和廣闊的取材空間,政論片和時代精神之間的關系也因此更加直接。正如《將改革進行到底》總導演肖振生所說,好的政論片,既是對時代的詳實記錄,也是對時代的深情致敬。⑦
《厲害了,我的國》從兩個方面體現了文藝創作與時代之間的輝映。一方面,影片所呈現出的大量的信息和故事,歸根結底是改革開放四十年和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所帶來的物質基礎和精神自信。另一方面,影片的熱映,反過來也促進了國人對于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的信心和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更深體會。尤其是在國際局勢多變的當下,以及國內發展進入追求更加均衡和充分的新時代,《厲害了,我的國》對于我們如何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自處、如何堅定改革和開放的決心提供了現實的參照,讓我們更加充滿信心地完善各項制度,溝通不同群體的現實關切,謀求不同國家之間的共同發展和平等交流。
這種時代精神中的自信從容,還鼓勵了對于國內外核心議題的多元觀點。這不僅深化了觀眾對于復興之路的艱巨性、復雜性和必然性的認識,也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中國中心論”和“西方中心論”的局限,繼而融合了現代精神和國際視野。例如,在也門撤僑的段落之后,影片展示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世界一道持續繁榮的思考,通過中國赴非洲創業的商人張華龍給埃塞俄比亞帶來了完整的皮鞋生產線的事例,形象地展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
《厲害了,我的國》是對中國40年來改革開放道路的準確把握,是大國崛起、中華復興的主旋律多層次表達。直觀上來說,影片本身就是影視工業和新聞傳播領域改革成果的全面展現。這尤其體現在媒體融合和影像品質兩個方面。此前的電視政論片《大國外交》就是新華社和央視之間的一次成功聯合,《厲害了,我的國》則是央視與中影之間的聯合,也綜合了兩種媒介自身的優勢。影片內容豐富,畫面精良,滿足了大銀幕對于視覺奇觀的需求。例如,作為一種視覺實現方式,影片使用了大量的航拍鏡頭。它們讓觀眾跳出一般的視角,獲得整體性的觀感,進而從視覺上動員觀眾在一個全局的、歷時性的位置來接受影片的內容,并進行抽象的思考。⑧
除了制作水平和宏觀視野之外,影片對于改革開放成果的多層次表達,還體現在對于現實的社會經濟進程的人文關照上。改革開放的成就不僅僅是航拍畫面一般高高在上的抽象存在;“中國夢”的實現還具體地與每個中國人的命運、前程和幸福息息相關,對于改革成就的美學表達也應當從“人”的角度做文章,注重人文關懷。⑨影片對于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有不少細致入微的呈現,尤其是展示了扶貧過程中干部和群眾的溝通,貧困地區的生活現狀,以及長久以來不同群體所作出的艱苦努力。例如,福建民營企業家促進寧夏的葡萄種植,以及為埃塞俄比亞帶來完整生產線的華商,都肯定了發展道路上每一個個體的拼搏、努力和價值。而城鄉一體化的問題、老齡社會問題、生態環境問題,也同樣展示出政論片的現實關照和對于人性價值的弘揚。
對改革開放的人文表達還體現在敘事方式的選擇上。從《望長城》開始,我國的電視專題片已經開始改變從上往下的宣教和灌輸的方式,試圖回到生活本身的邏輯和感觸,以期和觀眾產生共鳴;⑩很多政論片也在信息片段的豐富性和情節片段的戲劇性方面主動借鑒了紀實的敘事方式。在《厲害了,我的國》中,我們能夠多次地感受到創作團隊希望通過紀實性段落接地氣地溝通不同個體之間的共享體驗。南仁東的最后采訪中的嘶啞嗓音,在寧夏創業多年的陳德啟仍然保留著福建鄉音,洛措在談及藏族村子的扶貧時的突然停滯和流淚——這樣一些有血有肉的生活細節、故事段落和情感表達,雖然在影片中并不是主體內容,但都是點睛之筆。它們弱化了常規宣教類文本中對于個體的工具性和功能性的使用,關注到了個體的情感和個性。這些成功的手法啟發我們,對于個體主體性的呈現并不意味著對于主流價值觀和集體主義的消解。相反,只有充分關注偉大時代中的個體感受和情感,才能夠激發觀眾的共鳴,進而凝聚多元一體的主流價值,呈現改革成就中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創造性貢獻。
注釋:
① 袁青、謝少平、王維平:《新語境下〈勞動鑄就中國夢〉政論敘事的轉向》,《現代傳播》,2015年第8期。
② 郭五一:《政論片的品質》,《當代電視》,2009年第3期。
③ 吳豐軍、黃基秉:《影響比較:“格里爾遜式”與主題先行》,《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④ 史博公:《電視政論片應當“論什么”和“怎么論”——從“五個一工程”獲獎作品〈偉大的創造〉談起》,《現代傳播》,2001年第6期。
⑤ 任學安:《電視媒體還可以表達什么——由〈大國崛起〉〈復興之路〉〈公司的力量〉引發的思考》,《電視研究》,2011年第1期。
⑥ 童寧:《牽住政論專題片創作的牛鼻子——〈法治中國〉導演手記》,《電視研究》,2017年第11期。
⑦ 肖振生:《謳歌全面深化改革偉業凝聚國家民族發展共識——〈將改革進行到底〉創作談》,《電視研究》,2017年第11期。
⑧ 張步中、劉博聞:《政論片創新的中國路徑——以央視十九大系列獻禮政論片為例》,《現代傳播》,2017年第12期。
⑨ 高曉虹、趙希婧:《電視政論片的話語轉向與“中國夢”的影像訴求——評電視政論片〈勞動鑄就中國夢〉》,《現代傳播》,2015年第8期。
⑩ 劉陽:《政論片話語空間的重構與意義生成——試論〈復興之路〉的多維視點及其藝術風格》,《中國電視》,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