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娟
2018年4月7日—10日,第八屆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在武漢大學召開,來自世界51個國家和地區150余位代表就“未來教育·新型領導力·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展開深入研討。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出席了論壇開幕式并致辭,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林文漪出席了論壇閉幕式并致辭。論壇由武漢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和現代女性領導力研究院聯合主辦。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自2001年創辦至今已17年,參會代表中有一批杰出的資深女校長,在高等教育領域孜孜耕耘,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女性的進步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堪稱是教育界的領袖,她們身上彰顯了女性之光。開幕式上授予龐瑤琳等12位女校長“大學女校長終身榮譽獎”。
論壇立意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探索未來教育和世界領導力,探討全球化、信息化加速發展背景下高等教育發展的變革和創新,將未來教育的地平線、全球治理的地平線,設置在人類命運一體的高度上。未來全球治理,需要通過教育培育“全球共同利益”大局觀,涵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情懷。面對自然,人類維系一個共同的命運。每一個“地球人”需要共同面對生存環境的惡化和日趨嚴重的生態危機,共同建立生態圈恢復和保護的全球戰略。未來教育應該幫助年輕一代樹立生態文明的自然觀,精心呵護人類的共同家園,倡導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應該在教學中植入地球家園的意識。面對超越國家和地區界限的全球性問題,需要著眼于人類整體的安寧、福祉和可持續性發展,尋求共識并聯合行動。
未來大學身處前所未有的錯綜復雜環境中?;ヂ摼W方興未艾,大數據、量子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風起云涌,第四次工業革命和信息社會正在深度改變大學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目前比較成熟的數字技術所構造的互聯互通社會,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形式和習慣。教育上需要慎重對待的是,一方面不同地區之間、不同階層之間、不同性別之間橫亙的數字鴻溝依然嚴峻,另一方面信息社會、后現代狀況下科技與人文的斷裂、技術與人心的隔離逐漸凸顯。未來教育和未來大學應該批判地對待科技文明的成果。
世界人口的變化特別是少子化、老齡化的趨勢,正在影響高等教育的未來。不同年代的人在一起共同接受高等教育已經成為現實。大學亟待準備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容納不同年齡學習者的需求。為所有人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實現高質量且公平的教育,達成這一目標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通力合作,大學在這一工作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大學不應拘囿于培養未來的勞動力,而應該塑造價值觀和公民意識,讓年輕一代做好準備,適應日益全球化的未來世界。
知識正在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高等教育也成為個人發展和社會繁榮的基礎。未來大學應該走出校園,融入社會,在為人類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更好的發展。大學的開放精神是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創新的源泉,大學理應向科研院所開放,向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企業開放,向卓越的大學同行開放,這是未來大學自組織保持創新活力的原動力。政產學研的深度合作,既讓知識成為構造社會、經濟體和政府的基礎,讓思想和觀念落地生根,同時在新的“試驗田”上播種知識創新的種子。
未來大學須樹立國際化的教育理念,打破校園界限讓優質的教學資源共享,不同文化、民族的相互認知和交流,以期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未來大學應該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未來社會日趨多元化,文化也呈現多樣化態勢,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應該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前提是需要培養具有獨立精神和共同體意識的人,個性與個性的容忍與欣賞,是未來教育的要義。未來大學物理空間的校園和面對面的教育將更加珍貴。品格塑造、智慧傳承、社會化的學術交往,都賦予面對面教育生活的意義,校園文化傳統是人格養成所。向傳統致敬是未來大學理想的應有之義,與會代表還分享了日本津田塾大學創立人津田梅子、韓國東西大學創立人樸東順等教育家的辦學思想。
大學培養造就未來的領導者,首先要充分領會大學多學科、跨學科教養的精髓,培養鍛煉學科遷移能力和整合能力,并以跨學科的思維解決科技和社會領域出現的復雜綜合問題。未來的領導者,應該突破狹隘的民族種族主義、文化優越主義等價值立場,站在全球、全人類乃至整個宇宙的角度考慮人類共同命運或共同利益。未來的領導者布局,應該突破男性中心主義的性別失衡狀況,挖掘開發女性領導力,讓領導力內涵和結構更加豐富多元,復雜多變的全球治理需要女性領導力的特質。
與會代表提出,未來大學變革旨在培養創造力,培養全球胸懷和全球視野,利用科技成果提升學習經驗,促進創業,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的社會人才。就大學傳統的研究方面,有代表提出以校史敘事研究還原大學的故事、校長的故事、教員的故事和學生的故事,正是由這些教育人生的差異性和豐富性鑄就了大學生生不息的文化傳統。哈佛大學前校長勞威爾曾說“沒有任何一個東西能夠比大學更能夠經受住時間漫長歷程的考驗,其原因就是因為大學滿足了人們永恒的需求”。有充滿人文氣息的校園,經久不息的育人傳統,同時要為本民族、本國服務,未來大學更要將目光朝向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全球治理,這是大學在時間長河中持存的基礎。
與會代表認為,未來的教育承諾人們必須獲得四種關鍵的技能,交流技能、合作技能、創造力以及批判性的思維。而數字技術已經成為獲取這些技能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未來教育不只是傳統的讀寫算技能,同時要掌握基本的數字技術、網絡化思維。要成為真正負責任的公民,也意味著所有的學習者必須有足夠的工具來應對未來的變化。
在基礎教育甚至高等教育領域受教育狀況逐漸改善或趨向均等的情況下,女性在諸如政治、經濟、科學等社會生活主要領域領導權力配置方面嚴重缺席、呈現領導力結構失衡的狀況,傳統領導力結構和內涵打上了男性為主的烙印。女性在公共生活和職業領域遭受的顯性或隱性歧視,導致生涯發展出現嚴重的“玻璃天花板”現象,是導致知識女性難以突破成就瓶頸的根源。整個社會包括教育需更積極賦權女性,矯正不斷出現的事實上的性別歧視,同時需要增強女性自賦權意識,營造女性共同體集體賦權的行動氛圍。
與會同仁認為,調動“半邊天”的女性潛能和創造力,將會大幅促進全球經濟增長,促進全球生產力和社會進步。當前令人擔憂的領導力性別結構失衡狀況下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女性,對女性的投資,空間上是對全社會和每個家庭的投資,時間上是對未來的投資;應該更加重視培養女性領導的培養,為其創造更充分的成長條件、提供更適宜的發展空間,通過制度設計塑造先進的性別文化,致力于未來新型領導力的性別均衡。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不僅是為了生存技能和社會地位,同時負有改進社會不平等現實的使命,為性別平等理想做出貢獻。
然而,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意識形態,仍然藏在社會結構內部和社會觀念深處。性別平等觀念的傳播鏈條并沒有有效地延續。學校傳遞的性別平等觀念需要及時在家庭內部、社區生活得到實踐,同時也需要將性別平等概念推廣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不僅僅是在學校中要教育男女平等的觀念,而且要在所有的領域都提倡男女平等。絕大多數女性承擔著家庭和外面工作的雙重責任,而只有不到一半的男性有這樣的雙重負擔。女性還是心理、身體和性暴力的主要目標,女性容易受到男性沙文主義的指責。現實社會生活仍然拒絕婦女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發揮關鍵作用,尤其是在領導職位上女性常常被隔離和排斥。
信息時代需要正視性別領域的數字鴻溝?,F在女性上網的人數比男性少2.5億人,她們缺乏數字的工具,全球有17億女孩或者成年女性并不擁有手機。要確保每個人從數字技術和數字社會中收益,并且有機會、有能力使用這些技術來改變他們的生活。全球只有28%的科研人員是女性,而在科學技術發展、工程、數學等領域這個鴻溝更大,與數字科技直接相關的計算機科學同樣存在巨大的性別差距,性別層面的“數字鴻溝”非常突出,未來必須確保科學技術的發展不能讓女性掉隊。
從世界范圍看,大學校長中的女性比例非常低,許多國家的比例都在10%以下,美國也只有20%左右?!胺好栏叩冉逃齾f會”只有15%的女性大學校長。與之相應的是大學學術職位中教授一級女性的比例也遠遠低于男性。但是有資質擔任大學校長、教授的女性并不少,甚至從學歷結構看在很多國家女性比例并不低于男性,知識界女性成長之路明顯遭遇了“玻璃天花板現象”。在不容樂觀的數據比例里,也有一些積極的信息,比如美國常春藤聯盟八所學校中有四所是女校長,牛津大學現任校長也是女性。2016年1月12日,牛津大學迎來了建校近8個世紀來首位女校長路易斯·理查德森(Louise Richardson)。與會的非洲馬拉維科技大學校長阿德萊絲·馬拉塔則是今年初剛剛任命,成為馬拉維歷史上第一位公立大學女校長。大學女校長作為大學的決策者和管理者、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有責任致力于打破高等教育領域學科的性別偏見,鼓勵更多的大學女生學習STEM(即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科目,增進女性在象征“理性”的學科領域取得更大成就,改變性別不平衡的科學史。
本屆論壇專門邀請獲得“大學女校長終身榮譽獎”中的七位大學校長在“我的教育人生”圓桌會議上發表演講。圓桌會議由“大學女校長終身榮譽獎”獲得者北京外國語大學老校長陳乃芳教授主持,臺灣世新大學董事長、原校長成嘉玲,加州大學斯坦尼斯洛斯分校原校長、迪拉德大學原校長秀茨,日本傳媒與女性研究國際學院院長、學校法人城西大學原理事長水田宗子,新西蘭梅西大學原校長、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原副校長朱迪斯·甘麗雅,韓國東西學園董事長、東西大學原校長樸東順,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原校長瑪利亞·博格達諾維奇,黃河科技學院董事長胡大白先后發言。與會老校長認為,女性成長為一名大學領導者不得不付出更為艱辛的努力,需要“證明”自己能夠勝任校長,在此過程中女性必須面對和突破世俗偏見的阻礙,歷經各種考驗才能“破繭成蝶”?!爸挥姓嬲鉀Q男性和女性的不平等之后,才能夠知道作為女性我們能走多遠”,老校長們非凡的教育經歷本身就生動地詮釋了這句話?!跋胍@得自己的權利,一定是要把自己放到你所在單位群體的領導地位上”,一旦獲得領導地位,女性領導者要有獨特的“領導力語言”、“領導力思維方式”、“領導力風格”等等,同時兼收并蓄,涵養博大的人文主義情懷。作為大學校長,應該有清晰的教育原則和價值觀,對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變化有深刻的洞察。作為大學的繼承人,大學校長必須尊重教育體系的歷史傳統和人文價值。大學校長不僅是教育思想家,更是教育哲學的身體力行者,不僅讓人聽到,更要讓人看到。
“一帶一路”倡議,為更加廣泛的開展國際高等教育交流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是更高層次、更大范圍推進大學國際化的重要契機。本屆論壇特地設置了“‘一帶一路’倡議與大學交流合作”專題論壇。自從2013年9月以來,“一帶一路”倡議啟動之后全球政治、經濟、社會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其主要原則正在全世界范圍內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獲得巨大反響。論壇上,中央音樂學院、廈門大學、北京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分別介紹了中國高校參與“一帶一路”大學交流合作的戰略和經驗。中國中央音樂學院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聯盟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國內音樂學院計20余所,成為國際音樂學術交流之路、國際音樂文化傳播之路。由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創辦的廈門大學,再續歷史上與馬來西亞的緣分,全資設立、具有獨立校園的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這是第一所在馬來西亞設立的中國大學分校。北京大學重點學科建設“區域與國別研究”涵蓋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文化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西南交通大學則系統開展了“一帶一路”中國鐵路工程家國際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芬蘭中博騰應用科技大學原校長田紐芬教授介紹了中國和北歐國家的大學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情況,以及在“一帶一路”倡議和構想之下未來合作前景。由現代女性領導力研究院牽頭,早在2015年4月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南亞分論壇召開之際,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黃河科技學院、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河北傳媒學院等高校,以及北京星光集團、南京江宇集團、中國遠洋物流等單位與尼泊爾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開展合作項目,共同援建了該校新聞編輯實驗室、多媒體實驗室、視頻錄制實驗室等,并捐贈了相關的教學設備和英文教材,中國傳媒大學為尼泊爾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先后培養了兩名傳播學博士學位師資。本屆論壇上,由現代女性領導力研究院繼續牽頭,與尼泊爾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簽署二期合作項目,其中援建內容包括繼續完善實驗室后期建設、繼續與中國相關高校合作支持尼泊爾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教師進修培訓項目、合作舉辦中非電影節等。
論壇與會者還提出了若干尚未有答案的問題:大學的任務是培養未來的科研人員和未來的勞動力,而就業市場會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這對大學的專業設置會帶來什么影響,對大學教師、研究人員、對大學功能會產生什么影響?高等學府又如何去應對這樣一種未知的未來?在全球化、信息化推動下,大學與社會的邊界逐漸模糊,大學與信息集散地的邊界日益模糊,大學應該堅持什么歷史傳統、創造什么新的傳統?
“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創辦于2001年,由中國傳媒大學發起創辦,已在中國北京、南京、廈門、臺北和武漢等地召開了八屆主論壇,其間,在奧克蘭、東京、夏威夷、伊斯坦布爾、哈拉雷、蒙特雷、加德滿都、坦佩雷、布加勒斯特、葉卡捷琳堡等城市舉辦過十次分論壇,來自世界近百個國家的參會者逾一千人次,論壇旨在匯聚世界各國大學女校長的力量,關注高等教育發展,提升女性領導力,搭建交流合作、分享智慧的國際平臺,是世界范圍內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以大學女校長為主體的品牌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