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素玲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實驗小學)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引領孩子們走進文本深處,層層開啟語言的秘境,與語文對話、與作家對話、與歷史和現實對話,以此加強語言文字運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游園不值》正是引領孩子們進行多重對話的典范之作,那么,如何引領孩子們體會詩人“從冷寂中寫出繁華”呢?如何引領孩子們從“關不住”中體會到春意的活躍呢?如何引領孩子們從“出墻的紅杏”中體會到“新生力量”呢?
語文“課堂之從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學會等待。”的確,多一些等待,多一些耐心,或能捕捉到更好的生成性資源和機會,或能邂逅到更美的課堂風景,從而和孩子們一道走進語文的深處“郁郁乎文哉”。
以下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游園不值》中的一段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第一句詩“應憐屐齒印蒼苔”是什么意思呢?
生1:我認為意思大概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那愛惜的青苔。
生2:我認為這句詩意思是說,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那愛惜的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
生3:我認為詩句意思是作者自己應該愛惜腳下的蒼苔,別讓木底鞋把它踩壞了。
究竟是誰愛惜蒼苔呢?面對孩子們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師該怎么辦呢?是按照教參的理解“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那愛惜的青苔”,立即下結論“學生1”是正確的,還是鼓勵孩子們各抒己見,充分說出不同的見解以及見解后的原因?顯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稱道的。因為,知識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在合作、討論、交流、探究中所折射出的思維之光和創新之光才是更加重要的,其過程中情感與情感的交融、觀點與觀點的碰撞、經驗與思想的交流,才能構筑起更加搖曳生姿的學習時空,而這,恰恰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不可或缺的過程。
鑒于此,教師面對兩種“聲音”,應該多等一等,不急于結論,不急于“蓋棺論定”,而應讓孩子們結合插圖仔細閱讀全詩,細細揣摩詩人表達的意思;或者查字典,找資料,合作談論……經過充分醞釀和思考,把同學們分成正反兩派,雙方各自推出代表展開辯論,或從主人愛惜綠綠的蒼苔怕人把它踩壞的角度出發,或從花園里的蒼苔和花園外的蒼苔的角度出發,或從園主的角度出發,或從作者的角度出發,讓孩子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終“主人緊閉園門構不成愛惜蒼苔的原因,愛惜蒼苔的恰恰是詩人自己”等富有哲理的觀點一一呈現,其中的對錯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碰撞、交流和認同中,孩子們的眼界在洞開,情感的翅膀在飛翔,心靈的觸角延伸到了更遠處。
聽過好幾節《游園不值》的公開課,不論是哪個老師,都繞不過這樣的問題:把“小扣柴扉久不開”中的“扣”換成“敲”好嗎?為什么?好多教師都通過唐朝賈島(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推敲煉字”的故事引入,都把這篇古詩的重點落在了對“扣”字的理解與解讀上。
猶記得,當年我引領學生對“扣”字進行解讀的過程:
師:同學們,“小扣柴扉久不開”中“扣”的意思是——
生:敲。
師:哦,既然“扣”就是“敲”的意思,那為什么唐朝的韓愈對賈島說:“還是用‘敲’字更好些”?現在,我們把“敲”字放到詩句中,讀一讀,感覺一下好不好?讀——“小敲柴扉久不開”。
生1:我覺得,既然前面有一個“小”字,在這里就不能用“敲”字,否則就是前后矛盾。
生2:對,“小扣”就是輕輕的敲,如果直接用“敲”,給人的感覺就是重重地敲,所以,“扣”比“敲”好。
師:我想起一個成語那叫扣人心弦,一個“扣”寫出了對園主人的——
生:尊重。
師:寫出了對春天的——
生:喜愛。
師:對春天的——
生:憐惜。
師:大家都說得有道理,對,一個“扣”字竟然包含著這么深的心思和情感,竟然“怕打擾了春天”,竟然體現出了春天的恬靜。嗯,大家都了不起,我們該為這樣的“斟酌詞句”的精神而鼓掌……
引領孩子們在諸如“扣”這樣的關鍵詞和細微處反復品味,并且與“敲”字反復比較,在文字的內涵和外延方面反復揣摩,是訓練學生在語言運用上“培元固本”的策略之一。就《游園不值》而言,不僅僅是“扣”字,其他諸如“春色滿園關不住”的“關”字,“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出”字,都可以通過“換字”的方式,讓孩子們“比一比、讀一讀、想一想”,或在比較中恍然大悟,或在比較中醍醐灌頂,或在比較中思路漸開,“終會看到壯碩野性的言語生命的嶄露頭角。”
上文中提到,“扣”字的教學運用到了賈島“推敲煉字”的故事,這樣的引入或拓展表明,語文教學不該“閉門造車”,不該拘囿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原地踏步,而應“基于教材而超于教材”,應該積極地引用更合適的與之相關的資源滋補于課堂教學,以此讓孩子們“走得更遠”,收獲得更多。
1.讀一讀《雪夜訪戴不遇》(課件出示: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再讀讀《游園不值》,看看你有怎樣的發現?
2.“一枝紅杏出墻來”僅僅意味著“紅杏”出墻嗎?有沒有別的寓意?讀讀陸游《劍南詩稿》中的語句:“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比一比,進一步體會“新生事物一定會沖破重重困難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的萬千景象。
3.“游園雖不值”,但因為“一枝紅杏出墻來”而“值”了,不遇中有遇,更“值得”了,生活中還有那些“沒有遇到”卻同樣“不虛此行”的事例,結合實際或查閱資料和同學們分享。
好的教師應該“走出自我欣賞的陷阱,真正把學生放在首位。”上述設計的確把孩子們的探究、思考等放在了“首位”,一種“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學習局面,必將讓孩子們有多種選擇,也必將有多重收獲。想想:由原句“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過渡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入園?”學生的思維必將沖出一個狹隘的關口:原來,語文就可以在這樣的“藕斷絲連”的深處,“一隅”連著“一隅”,彼此呼應,“同生共長”。而最后從“不遇”到“遇”,從“不值”到“值”的討論和探究,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活潑潑地洞開了孩子們的多重視域。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的不是把教參對詩句的分析機械地灌輸給學生,而是引領孩子們有多重理解、有個體感悟,有多元解讀;不是在單一的詞句中反復打轉轉,而是和其他詞句的反復對比品味中發現語文的廣博、發現語文的絢麗;不是亦步亦趨地限制對話的范圍,而是擴大對話的范圍,讓孩子們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1]虞大明.讓課堂住進孩子的心里[J].小學語文教學,2015,(10) :1.
[2]潘新和.牧羊言語生命的“野性”[J].粵海風,2005,(01)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