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霞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但是現在的語文教學多流于形式化,追求制作精美的課件、設計別樣的教案,追求課堂上學生的熱鬧響應,卻唯獨缺少對文本的深入解讀,課堂看似“轟轟烈烈”,卻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語文課堂教學需要的是“細讀深耕”,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到文本,去品讀語言文字、去研究語法運用、去感悟真摯情懷,引導學生與作者做心與心的碰撞。只有“細讀深耕”,才能完成真正的閱讀與欣賞,成就精彩的語文課堂。
小說文本的學習一直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因為高中課本中的小說情節曲折動人,能夠滿足他們看故事的心理。但是學生對小說的閱讀又很泛泛,只關注情節的發展,而忽視了小說在描寫人物、環境等方面的匠心獨運。對于這種現象,教師應糾正學生錯誤的閱讀習慣,指導學生深入文本之中,去細讀精讀,挖掘文字背后的內涵,體會經典佳作的魅力。
比如,學習課文《林黛玉進賈府》,這篇文章寫林黛玉初到賈府,作者以她的視角來介紹賈府的眾多人等。學生在閱讀時,大多只關注王熙鳳的出場或是寶黛的初次相會,而忽略了描寫林黛玉的幾個細節。比如文中寫賈母問黛玉念何書時,黛玉回答:“只剛念了《四書》。”而后文中寶玉問她可曾讀書時,她卻回答:“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許認得幾個字?!贝中牡膶W生,可能不會注意。我在授課時,引導學生發現了這個問題,并指導學生深入課文分析原因。大家在仔細研讀課文以后,發現這是曹雪芹的匠心獨運,因為文中黛玉問到賈府女兒們讀什么書時,賈母回答:“讀的是什么書,不過是認識兩個字,不做睜眼的瞎子罷了!”自感寄人籬下的黛玉馬上從了眾,曹雪芹這一神來之筆,形象地表現了林黛玉的敏感,作者的匠心獨運令學生們贊嘆不已。
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性格、深化文章主題的重要途徑,所以,欣賞小說時,應細讀深耕,關注文章的每一個細節,感受作者的精妙構思。
王國維在 《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語”是對景物的描摹,“情語”是作者寄予在其中的情感,景物描寫是作者表情達意的一種委婉方式。很多散文都是寄情于景的佳作,但是學生往往只注重抒情散文中的景物描寫,而忽略了哲理性散文中描摹景物的作用,教師教學時應指導學生關注作者在哲理散文中的因景悟理,讓他們細品真情、深悟哲理。
例如,學習史鐵生的哲理性散文《我與地壇》,這篇文章重在表現史鐵生雙腿殘疾后是怎樣走出迷茫破繭成蝶的。文中有多處景物描寫,其中開頭部分描寫地壇雖荒蕪卻富有生機的那一段,極有深意,上課時我重點指導學生品味欣賞:蜂兒“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捋著觸須、搖頭晃腦”,瓢蟲先是“爬”、累了便“祈禱”、接著“升空”了,露水“滾動、聚集”、摔開“萬道金光”。自然界的一切多么富有生機啊,這些弱小、卑微的生命一個個按照自已的方式生存著、精彩地生活著,活得悠閑、快樂、自在。它們給了作者生命的啟示,告訴他應該勇敢地活下去,把握住自己唯一的生命機會。細讀深品這段文字,學生們也會和作者一樣的因景悟理,感受到生命的珍貴。
有些書,需要慢慢品讀,有些理,需要細細品悟。細讀深耕、觸摸文字,我們才能品味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感悟到文字背后的情懷。
“詩言志”,詩人創作詩歌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的需要,詩歌是詩人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的“慮于心,宣于口”。即使是同一位詩人,不同的人生階段,其創作風格也不一樣。所以在賞析詩歌時要全面了解詩人,了解詩人的人生境遇、思想變化,再聯系詩歌的創作年代,把握了詩歌創作的整體背景,才能準確理解詩意、讀懂詩歌的思想感情,進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寫于蘇軾被貶于黃州期間,詩人游覽赤鼻磯,想到三國時東吳周瑜的豐功偉績,進而聯想到自己的功業無成,感懷傷時。授課中,學生們一般關注的是蘇軾和周瑜的對比,一個年少有為,一個年老無功,所以一致認為蘇軾的“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兩句充滿消極悲觀之意,這種看法是不夠準確的。蘇軾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不是一個悲戚的酸儒,他能參透世間的寵辱,思想上的超脫使他把自己和周瑜都放到歷史的長河中觀照,自己在功業上雖無法媲美周瑜,但上升到人類的發展規律上,雙方并無大的差別,所以蘇軾不是消極悲觀,而是精神上的超然自由。深入而全面地了解蘇軾以后,學生獲得了新的情感體驗。
詩人的創作往往有特定的情境,賞析詩歌時,要考慮詩歌創作時代、寫作機緣以及詩人復雜的思想,以求更深刻地解讀詩歌。
總之,上好高中語文課,細讀深耕是基礎。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親近文本,品讀語言文字,觸摸文本的靈魂,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